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行爲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信徒:

   感謝佛陀的慈悲,感謝各位法師的光臨,感謝各位護法居士在這樣一個風雨夜裏來聽我講“佛教對行爲的看法”,我要先對大家護持佛法的行爲表示致敬!

   我們的行爲,常常決定了一生的成敗。世間上的人,有的榮華富貴,有的貧苦潦倒,這是爲什麼呢?有的人把它歸之于命運,其實這不完全是命運的關系,一個人的貧賤顯達,是依行爲而決定的,行爲有因果的關系,種什麼樣的因,就收什麼樣的果,這種因果循環相報可說毫厘不差,比電腦還要准確。所以有的人幸福快樂,有的人煩惱痛苦,有的人縱情聲色,有的人怨天尤人;爲善爲惡,全在一念之間,一念迷就會造大孽因,一念覺也能登菩提岸。

   臺北有一位醫生,受邀請到英國倫敦參加一個醫學會議,他買好了飛機票,要先到香港轉機,航空公司都給他排好了機位,結果到時卻沒有去搭飛機,在桃園機場等著送行的朋友覺得奇怪,打電話也查不到人,爲什麼呢?原來他在赴飛機場的路上遇到了車禍,看見一位少女受傷流血,情況危急,他善心一動,也顧不得趕飛機了,立刻下車對那位少女施救,又親自把少女送到醫院做縫合手術,這一耽擱,飛機當然趕不上了,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達倫敦的時候,那個醫學會議已經進行了一半。開完會,他垂頭喪氣的回到臺灣,他兒子卻帶著那個少女在飛機場接他,跟他說:

   “爸爸,謝謝您挽救了我們的婚姻。”

   原來那個少女就是他兒子的女朋友,他兒子追求了一年多,女方父親一直不同意,說什麼都不准女兒嫁給醫生的兒子,因爲女兒的媽媽是被一個庸醫醫死的,所以恨透了醫生。想不到女兒出了車禍,生死一發間,卻又被醫生救活過來,僥幸沒有成爲殘廢,而這個醫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兒男友的父親,這一來,他就不好意思反對下去,終于成全了這一對小兒女的婚姻。那個醫生知道這一番前因後果以後,不覺歎息:

   “我當初只想到要把那個受傷的少女救活,沒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婦,真是老天有眼!”

   這個“老天有眼”,就是行爲的因果循環。少女的母親被庸醫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親對醫生的恨,反對少女嫁給醫生就是果;而這個醫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長,使這一對小兒女婚姻圓滿是果。如同天上烏雲聚積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幹枯一樣,什麼樣的行爲就會有什麼樣的後果,自我的行爲不來檢討,反而怨天尤人,這是不知佛法,是不應該的。

   印度有一種製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份劃分成四個階級,最尊貴的一級就是婆羅門,婆羅門都是世襲的,天生的。有人問他們憑什麼能這樣?他們說:

   “我們生來就是婆羅門!”

   佛陀提倡平等,曾經糾正這種錯誤的思想,認爲一個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爲才能決定是在清涼世界享受安樂,還是在娑婆汙泥中受苦,這是一種業報──你如果犯了惡罪,就得入監獄受刑罰,想不去都不行;你如果做了好功德,大家就會尊重你、敬愛你,想推辭都推不掉,業力就是這樣一種“不願生,強迫的生;不願死,強迫的死”的力量,不但你到人間來受生是由于你的行爲業力影響,而且到了業緣終了要死的時候,你不想死也由不得你了。這種行爲的業力維系了叁世生命,在無限的時空裏生生循環不停,就像我們的影子一樣: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進,你後退,影子也向後轉,這種如影隨形的行爲因果,在佛教裏面就叫做“業”。

   我現在就把行爲業力影響我們一生的關系,向各位作一個解說:

   一、行爲成業的原因 

   我們平常說“啊!我的業障深重啦”,“啊!我作孽了”,“啊!我造了業”,這個就是行爲的關系。像花瓣受到雨水的滋潤就生長,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樣,行爲可以發業,行爲可以潤生。業報有善有惡,維系了我們叁世累劫的生命,盡管肉體和軀殼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個業報卻在過去現在未來恒常不斷的回轉著,永不間斷。

   行爲成業的原因有很多種,前因後果交纏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個究竟。好像有的人見到初生的嬰兒就歡喜,見到垂死的老人就哀傷,這是爲什麼?就是不懂得業的關系。其實初生是邁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卻是新生之始。有些人因爲家裏的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就痛哭流涕,我說:“不要哭啦,不要傷心,他往生了,你哭什麼?房子壞了,要換一個新屋;衣服舊了,要換一件新衣;身體老朽了,當然要換一個新的健康身體啊!”人實在說,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這個行屍走肉的身軀,他的“業”才是身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後,棄去這個爛軀殼,隨業去轉世投胎,又搬到另一個身體裏面去了──這就好像枝頭的花葉雖然枯萎凋謝,但是根莖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綠葉的燦爛開放起來了。

   行爲造作成了業的原因,有時候是由口說而來,你不要以爲說了就消失,說出來的話會成爲“業”,要負責任,有報應的。現在的青少年脾氣很大,有時候走路不小心,對那個青少年多瞄了一眼,手一亮,他就戳你一刀,就麼一瞄,就成了行爲的責任,成了業。不但我口說的會成爲業,我手做的、我心想的、我所欲的欲望、我所見的觀念思想、我所關心的人與事,以至一切學習與執愛,統統可以成爲業。

   我現在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這個行爲的業

   (一)行爲如鏡子:你對著鏡子哈哈一笑,鏡子裏的人也跟著眉開眼笑;你哭,他也在鏡子裏陪你默默流淚。行爲業力是像鏡子一樣,忠實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二)行爲如種子:一樹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貧富貴賤,我們的行爲就像種子落地而開花結果一樣,一切健康疾病、富裕貧寒、快樂不快樂的遭遇,都不一樣,都是行爲造成的業。

   (叁)行爲如習慣:行爲是有慣性的,常常翹嘴的人,可能容易生氣;嘴拉得很寬的人,可能愛笑又愛哭。怎麼樣的習慣影響行爲,就會受什麼樣的業力。舉個譬喻來說,同樣是參觀動物園,各人習慣不同──商人在看動物的時候,就會盤算成本,他會想:哎呀,這麼多動物,一天少說也要喂飼幾十斤的食料,從采購到運輸,養一個動物要花費大約多少多少的錢……;如果是一位警察到動物園參觀,他就會習慣性的想:嗳喲,這個鐵柵門安全不安全?這個動物會不會傷害人呢?如果是一位牙醫師,他會注意這個動物尖銳的牙齒,不知不覺的跟人齒做比較……;如果是一個服裝設計師,他看來看去,心裏會想:嘿!這個獸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種種習慣影響人的行爲,就産生種種差別歧異的業。

   一旦行爲成爲業力,即如罪福響應,如影隨形,無所遁逃于天地之間,即使是微小的業都可以轉爲廣大的,如同滴水雖微,可以穿石一樣。我供養你一朵花,當然這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你心生歡喜,澄淨你的身、口、意叁業,它的香味與清淨更被你散布十方,讓大家都能同沾法喜,這個功德就不止于一朵小花了,你的機遇都會隨著這個功德而擴展開來。打人一個耳光,給他一拳,本來沒有什麼嚴重,不是什麼殺人大罪,可是你打過人以後,晖陶陶的回味起來:嘿!我今天揍他一拳,揍得很妙呀,一拳正中太陽穴,他噗通一聲就倒栽蔥似的昏了過去,哈哈哈哈,何等好玩!你心裏一得意忘形,從此就以打人爲樂,這個後果就太嚴重了!又如你家裏請客,要你宰雞、殺魚,你動刀的時候心懷悲憫,覺得衆生性命微脆,幾乎不忍下手屠宰,有個客人看了就冷冷嘲笑你說:嘿,你不會殺,我告訴你怎麼殺,又抓著你的手強迫你屠殺,挑起你的殺心,壞了你的慈悲,這個陷人于不仁不義的罪過就太大了,所謂“爲善不見其益,如草裏冬瓜,自應暗長;爲惡不見其損,如庭前春雪,當必潛消”,就是善業暗長,惡業潛報的意思。

   過去有一位證得了天眼通的人,一般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得到。有一次他看到一個惡鬼,凶狠的鞭撻路邊的死屍,一邊打一邊咒罵,這個天眼通的人覺得奇怪,就上去問:“喂,人都死了,你還鞭打他做什麼?”那個惡鬼氣憤的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時造作了罪業,死後還害我淪落地獄受苦,我不打他打誰?”

   這個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個地方,也有一個死屍橫躺路邊,一個鬼正在爲死人散花,狀極虔敬,天眼通的人就走近去問:“喂,人都死了,把花灑在他的屍體上,又有什麼用呢?”那個鬼一面散花一面說:“這個屍體是我的肉身,因爲生前多種福田,多布施功德,種下我今天升到忉利天上享福的果報,我實在是很感謝他,所以才來散花致敬啊!”

   這種善惡隨身至死不滅的情形,就是行爲成業的一個鏡鑒。

   當初佛陀住世的時候,有一位勝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幾個問題,請求佛陀慈悲開示,勝鬘夫人問:

   “佛陀呵,爲什麼美女無錢?”

   佛陀答道:“外表美麗,內心卻貪婪醜惡,錢如花果,不長在惡地。”

   勝鬘夫人又問:“爲什麼有錢的人醜陋?”

   佛陀回答:“醜陋者心地高貴,能忍辱精進,財富的路自然由他馳騁。”

   勝鬘夫人再問:“爲什麼有醜陋無錢的人?”

   佛陀答:“若人驕慢懶惰一如其面,錢從何來?”

   “佛陀啊,爲什麼有人美麗而有錢?”

   佛陀微笑說:“菩提樹的種子若撒在沃土與桃源裏,自然開出一樹的綠蔭,果報因緣正同此理。”

   這些問題用古德的“十來偈”說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悭貪中來,

   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喑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六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

《佛教對行爲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