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的。
過去有一個大臣被判了死列,臨刑時依例取犯人遺囑,獄卒問他有什麼最後的話要說,他想想,黯然寫下了五個字:
“非,理,法,權,天”
獄卒覺得奇怪,就問他是什麼意思?這個大臣就懊悔萬分的解說:
“我半生行險僥幸,胡作非爲,以爲可以仗著有權勢金錢而勝過公理,那裏想得到還是輸在公理上。有些事我自以爲有理,理,卻不能勝過法律,不合法的理還是站不住。法律有時又不如權勢,惡人政客玩法弄權,法因而易。權字當道,權雖能橫行一時,卻不能橫行一世,權最後還是不能勝過天,天理昭彰,我到頭來還是報應臨身,想逃都逃不掉,避也避不開。今天臨死,不過是爲從前種種罪業受報應,唉,報應呀!”
這種報應就是行爲因果,我們不要仗著自己年輕、有錢、有權勢,就肆意逞強,獨斷妄行,要謹慎注意自己的行爲,不要等積孽成禍、惡貫滿盈時再來後悔,那就來不及了。各位要知道:天下沒有不壞的身、不改的境;青山可以不老,綠水可以常流,一旦受到汙染破壞,生態失去平衡,再好的青山綠水也會在一夜之間變色,山崩塌,水枯涸,千年形軀盡毀,挽都無法挽救,像國內淡水河的汙染、愛河的腐臭,像臺灣東北角海岸的破壞、花蓮的變汙濁,將來都是要賠上百千萬倍巨大代價而不易救治的。
人也一樣,人對自己的行爲因果常常短視而茫昧,甚至業報臨頭猶冥頑不知悔改。如同中峰明本禅師說的:“蕩盡從前垃圾堆,依然滿地是塵埃”。
對于這個行爲決定的業力,我提出幾個原則給大家了解,希望能爲大家解脫一些迷惑:
(一)自力創造,不由神力:天無雲不雨,木無火不燃,行爲業力終久必報,神通都敵不過業力。像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目犍連,他有天眼通,能夠知道衆鬼的罪業報應因緣。有一天,他忽然想起死去的母親,就運用神通力,見到亡母也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針縫似的細小,皮骨連結在一起,目犍連見了大驚,傷痛至極,立刻用缽盛了飯菜,藉神通力往飨老母,但是他的母親取飯尚未入口,飯食在手中即化爲火炭,不能進食,目犍連悲號哀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衆鬼的因緣業報,卻不知道母親究竟以什麼罪業因緣受著如此苦楚,他就帶著哀傷的心情前去請示佛陀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見到我此生的母親,正墮在餓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能哺飯,不知是何因緣牽累?請佛陀慈悲開導。”
佛陀面上流露出憐愍的慈光,回答說:
“目犍連,你的母親因爲在生之時,謗佛毀僧,不信因果正法,又貪嗔邪惡,戲弄衆生,所以該當受此苦報。你因母子情深,神通爲親情所掩,所以看不出母親的罪業。”
目犍連聽了,宛如焦雷轟頂,一方面爲母親受苦而心痛神傷,一方面也凜畏于罪根深結,竟連神通力都無法拔除。後來還是佛陀教導他舉行盂蘭盆之法,供佛及僧,才使他母親脫離了餓鬼之苦,這就是自力創造勝過他力,業力勝過神通力的一個例子。
(二)機會均等,絕無特殊:凡事好壞,多半由自作自受,既不是神爲我們安排的,也不是天意偏私坦護,業力之前,大家都是機會均等,沒有特殊例外,好壞與否,只看自己是否能應機把握、隨緣得渡。曾經有一個農夫,本來耕種著幾畝薄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糊口之外尚有余糧,日子倒也過得適意。忽然有一天他碰到奇遇,當他耕地累了在樹蔭下休息避雨的時候,霹雳一聲,一道閃光射下來,隨著土石飛濺,把他身邊不遠處的樹轟倒了,倒下的地方出現一個窟窿,這個農夫驚魂甫定,走上前去一看,土坑裏有一個瓦甕,他好奇的把瓦甕挖出來,一拆封,哇!不得了,竟然是一甕金光閃閃的金子,原來瓦甕是他祖父埋藏遺留的。這個農夫一高興,從此田也不耕了,糧也不種了,每天每天扛著鋤頭挖樹根找金甕,幾個月過去,把種在田畦周圍防風的百年老樹全部挖倒挖死,弄得滿地狼藉,卻一甕金子都挖不到,反而白白荒廢了一季的耕種,幾乎挨餓受凍,結果只好用盡甕裏的金子買糧米衣物,才勉強熬過;更嚴重的是:因爲把防風的百年老樹都挖倒了,強風挾勢直直吹來,地裏的禾苗東倒西歪,再也無法順利收成。這個農夫悔不當初,可是已經來不及了,他的貪婪行爲給自己種下了貧苦的業報。
我們的民間故事裏也有一個相似的因果報應,是說有一個富翁,養著幾個兒子,一個個好吃懶做,不事生産,這個富翁臨死之前特別把兒子們叫到床前,跟他們說:
“孩子們呀,我在屋後的田地裏埋了幾甕銀子,等我死了以後,你們可以去挖出來用,日子就可以過得好,不愁衣食了。”
等這個富翁一咽氣,那幾個兒子立刻拿鋤頭的拿鋤頭,拿鎬鏟的拿鎬鏟,紛紛來到屋後的田地,急急挖起銀甕來;他們每天從早上挖到晚上,日複一日,把幾十頃的田地都挖了個透,說也奇怪,卻沒有一個人挖到銀子,他們還不死心,又從頭到尾挖了幾遍,仍然一無所有,幾個兒子這時已經疲憊不堪,一個個垂頭喪氣的,恨聲不絕,看看播種季節已到,只得勉強把糧籽埋下,既灰心又失望。想不到這年四鄉八鎮都鬧歉收,唯獨這富翁家的田裏禾糧長得又高又大,收成特別好,使幾個兒子發了財。他們一研議,原來是因爲田地翻了幾次,土質本又肥沃,利于秧苗生長,才有累累的米糧滿倉,這時候他們才知道老富翁並沒有騙他們,才悔悟土地的本身即是金銀,要努力耕耘才能發掘出來,從此以後兄弟幾個年年翻土耕種不遺余力,家道也因之更加富裕了。這種“汗滴禾下土,始有盤中飧”的行爲影響,就是業報,就是因果。
(叁)前途光明,希望無窮:業,有約束性,如天才的資賦並非人人能有,視父母的遺傳因子而定,受父母及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等一代又一代的影響而增減,這是先天的業。業,也有可變性,一個人的禍福休戚,不是定命的,不是完全注定而一成不變的,一切得失成敗還要看這個人日夜呼吸之間的行善或爲惡,命運的軌迹寫在他的行爲因果上,善得善報,惡得惡報,這是後天的業。總括起來說,“罪業本空由心造”,我們只要能“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我們的人生前途必然光明無限,希望無窮。如同蛹破繭而成蝶,花開苞而綻香一樣,棄去昨日之惡,始能成就今日之善,所以我們佛教梵呗的忏悔偈一開頭就說: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四)善惡因果,決定有報:我現在如果坐在牢獄裏,沒有關系,等我的業我的罪刑期滿了,我就自由了;我現在如果處處碰壁頭頭絕望,沒有關系,等我的業消除了,自然否極泰來,一切又有希望啦。這個行爲業力的第四個要點就是善惡因果,必定有報的。
有的父母親爲了撫兒育女,辛辛苦苦工作,忙忙碌碌賺錢,累得昏天黑地,結果積勞成疾,把偌大家産全部遺留給子女享用,自己反而連一點點福都沒有享,就撒手塵寰乘鶴西歸了,這不是欠兒女的債,作牛作馬來報答了嗎?有的父母半生貧困潦倒,不但不能給兒女幸福生活,反而要靠兒女賺錢供養,由富貴成功的兒女來孝順侍奉,這個不就是兒女來還父母的債務,來還這個因果嗎?所以善惡業力,在冥冥之中有無窮奧妙的關系。
過去臺北有一對中年夫婦,很虔誠的每日到寺廟拜觀世音菩薩,請求菩薩垂憐他們膝下猶虛的缺憾。幾年過去,果然如願以償,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這對夫婦高興得不得了,爲了感謝菩薩送子,就決定爲菩薩塑裝金身,而且每日上香供花獻果,非常的虔敬。一轉眼這個白白胖胖的小兒子長到兩歲了,天真可愛人見人羨,忽然有一天,這個白白胖胖的小孩子竟然得了急病,一命嗚呼了。這對夫婦心傷望絕,不免對著菩薩發起狠來,就罵菩薩說:
“菩薩呵,我們夫婦不惜一切,辛辛苦苦向您求來了這麼可愛的一個孩子,爲了感謝您,我們天天上香獻花,還爲您重裝金身,如今您不庇佑我們,竟然讓死神奪去了孩子的生命,我們明天一定要到廟裏找您算賬,把替您裝的金身敲掉打壞!”
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觀世音菩薩就在這對夫婦夢中顯聖了,觀世音菩薩莊嚴的開示:
“善信者呵,你們的申訴我都知道,你們人過中年而無子女,本來是叁世因果注定無可免者,鑒于你們一片誠心,能恭敬護持寺院,虔信供養叁寶,這種行爲累積成無上因緣,終于逆轉了無子的晚年苦境。可是你們現在生的這個白胖兒子,也是乘願而來的,是你們前世結下的討債鬼,將來不但會把你們弄得傾家蕩産、錢財散盡,還會要你們夫婦的老命。我因憐惜你們夫婦一片誠心向佛,又能敬謹護持正法,所以勸這個討債鬼早日離開你們,成全你們一世善業,他才早早夭折殇逝了。你們不明白叁世因果循環相報的力量,不但不感謝我,反而大發嗔恚之心,要打壞我的金身,這不是善信的佛弟子所當爲。你們要了解世間因緣微妙,業報潛消,在時空中是綿延不斷的啊!”
這對夫婦在睡夢中蒙觀世音菩薩一番點化,瞿然驚醒,這才明白行爲業力的影響,有很深奧的因果,從此就不再自怨自艾,反而更加虔敬的奉持觀世音菩薩了。
我們佛光山大願殿有一首對聯,上書: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就是說明罪業善業都是由心所造的:心的行爲好,雖然曆經千百劫難,仍然能得大自在;心的行爲不好,即使原有深厚福澤,也會一時冰消。唐代詩人王維有一句詩形容這種業力常在的情況:“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頗爲恰當。
唐代的仰山慧寂禅師從入世到出家,曾有一段行爲:他九歲的時候,便由父母送到廣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四歲,父母又忽然把他接回家完婚,令他還俗。仰山禅師此時對佛法稍有識見,極不願意重返紅塵,他父親不得不說破前此一番因綠:
“從前我和你母親所以要送你到寺廟去出家,是因爲有一個算命先生說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門,求取菩薩的庇護,便無法撫養長大。現在你已經度過了厄運,可以還俗了,我與你母親已爲你安排好一門美滿姻緣,你又何必執意回到寺裏過清苦生活呢?”
慧寂聽了,不覺萬分感慨,一方面覺得父母用心良苦,恩情深重,一方面又覺得雙親根本是在利用佛門來達到保全兒子身命的目的,如今厄運一過,就要立刻背棄僧門,這種僞善僞信、自私自利的行爲,一定會招致報應的。想來想去,慧寂決心不造孽緣,不隨父母心願成婚,可是又知道言語上的爭執是沒有用的,于是他就趁家人看不見的時候,用柴刀把自己左手的無名指和小指,一刀斬斷了下來,鮮血淋漓的盛在盤裏,捧著去見雙親,長跪不起的請求:
“孩兒不肖,身入佛門爲正信弟子,此生誓願求取無上正等正覺,雙親大恩大德,孩兒當時時祈願回向,卻絕不能再還俗娶妻。今斷二指,以示決心,請雙親成全孩兒心願吧!”
他的父母親看到慧寂的一只血手和盤裏血漬斑斑的兩截斷指,早已心如刀割,悔恨交迸了,做父親的眼見兒子意志堅決再難更改,不得不勉強應允,黯然與妻子接受慧寂重返僧門的意願。後來慧寂成爲沩山靈佑門下的第一名大弟子,成就了中國禅宗裏“沩仰宗”的一派,人們稱他爲“小釋迦”。大家想想:如果慧寂沒有斷指求法的堅定行爲,能生出後來無垠無量的禅門法緣嗎?
所以說:行爲業力和因果報應是相生相成,互爲循環的。劫,不一定是劫,也許是乘願之始;福,未必終是福,或會轉爲禍之根苗。劫難福禍,盡由因果相乘,因果植于行爲善惡,湛湛青天之中,確有不可欺瞞的業力存在!
這是佛教對行爲的基本看法。
我今天爲了與各位護法信徒結緣,要在行爲上做一個忏悔發願的儀式,藉著諸佛菩薩的庇護,爲各位消除舊業和新殃,並以此忏悔發願的功德,回向給十方大衆,請大家隨我合十祈願: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我祝福大家在行爲上有更吉祥更如意的業力,在人生上有更光明更美滿的法喜!謝謝大家!
《佛教對行爲的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