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是因,业报是果,就像风吹水起涟漪一样,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什么样的业力。当业力如轻烟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变原有的环境结构,潜伏成为下一次大气变化的因素,就像烧废电缆会产生世纪巨毒戴欧辛一样,看不见,并不等于它不存在。
二、行为善恶的种类
这个业,当然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定业有无记业(就是不是什么善,也不是什么恶),有从身、口、意所造的三业(就是身所作的杀盗淫,口所作的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心起的贪嗔邪见),有从无始以来无明所染的三业(就是欲求无餍的贪业,迷乱怒忿的嗔业、妄想颠倒的痴业。)有的业称做白业,也就是十善业,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的好事,无愧于本心自性,无愧于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当然是好的;有的业是黑业,也就是十恶业,都是在暗中鬼鬼崇崇造作,不敢见人,这里面的种种阴险伪诈,自然是不好的行为。
有引业和满业的──引业就是总报业,是三世累劫以来的强大业力,这种隐而不显的力量在生死轮回中起伏,牵引我们超脱五趣六道而为人身,它横遍三际虚空,无所不在,好像空气在我们身内循环流转,日用而不觉一样。至于满业,满业就是别报业,我们生而为人,可是经历与遭遇各各不同,所谓富贵贫贱、穷途融通,贤与不肖均有歧异,甚至于喑哑盲聋、风流娇媚,亦随人而异,三涂众生,无一能免。
还有叫做定业和不定业的──我们的身体如果受了伤,那被针刺刀割的,就会立刻血流皮绽;那被拳打脚踢的,起先不过淤血青肿,过了一段时间才感疼知痛;至于内脏暗损、胃溃肾亏,以及心理失调的,表面上若无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长,侵蚀感染,不知那一天会忽然发作,逃不掉致命的恶果,这种情况就是定业和不定业。所谓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报时俱定,不但决定了怎么报,连报应来临的时间也定下了,山移水转都无法改变,俗话说“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这叫做定业。所谓不定业,就是造了业有报应,可是报时俱不定,因为时候和因缘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恶事,报应来临的方式和时间还不一定,暂时显不出来,所谓“积善以遗子孙,其福必昌;积恶以贻家人,其祸必危”,这叫做不定业。
至于共业和不共业,就是际遇感受相同与不相同的业──像最近苏俄把韩国的民航机击落了,两百多人统统一起死亡,怎么那么巧?那么多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份……的人同搭一机而死,他们是共业。而在这些罹难的乘客里,有一个美国众议员,他本来不是坐这一班机的,可是他忙啊,就提前补座位赶搭上这班在劫难逃的飞机,结果偏偏不迟不早的殉难了,这种原本没有任何牵涉,却因为引业关系而命运相共的情形,就是不共业。
共业有共中共的业和共中不共的业两种,比方说:山河日月,风霜雨露,我们人人同沾共沐,有一样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业;田地房舍,金银珠宝,我们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异,你拥有的多,我拥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车的人遇车祸,有的人大难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这就是共中不共的业。
不共业也分为两种:不共中的共业,不共中的不共业。比方说:我们有牙痛和胃病,牙齿与胃本来和身体的其他部位没有什么关系,可是牙痛胃痛造成头痛,头痛造成神经痛,痛苦的感觉弥漫全身,成了连锁反应;又比如你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快乐不快乐,本来与我没有关系,可是由于我们是亲戚家人,不免忧戚相共、祸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伤,你兴奋我也高兴,彼此有共业的关系,就是不共中的共业。至于不共中的不共业,就好像街头马路
上的你我他,因为彼此只是陌生路人,他的欢喜与你无关,他的痛苦你不关心,有时候我们在路上遇到喜车游行或丧家出殡,看到别人一团喜气或哀情,却很难感同身受,缺乏共鸣,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业。
善恶业报里面的类别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业报的关系,常常误认没有因果,毁谤善恶业报。有一个信徒曾经跟我讲:“师父,我现在不拜观世音菩萨了!”
我问他说:“咦,你拜观世音菩萨拜了十几年,怎么不信了?”
他说:“我花了不少钱做善事,祈求观世音菩萨替我消灾增福,可是别人并不因为我花钱行善就歌颂我,我儿子也没有做到大官,观世音菩萨没有保祐我出名升官,我还拜祂做什么?”
这个信徒不是为了脱生死而拜观音,不是为普渡众生慈航接引而拜观音,却是为升官发财出名而拜观音,他把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当成什么啦?
还有一个信徒买了两个腊做的假苹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头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祐我的儿子做大老板,我的女儿嫁给富翁,我的头家升官发财,我的珠宝一直一直增加,我的身体永远永远健康……”,给佛祖吃几根假香蕉几个假苹果,就要讨回这么庞大的福报,他以为佛祖是什么呀?
要知道经济上有经济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错乱的,行为上是善是恶,业报上就是黑是白。我们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内涵与品质,坚定行为业报如影随形的正念,努力实践古灵神赞禅师“心境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诸相皆空相,无坏亦无成,从行为上痛下功夫,融佛法于生活中,摄禅理于心念间,才能在生死流转的业报苦海中超脱,觅见人生的光明。
三.行为对时空的影响
一个人的行为好坏,能够影响很长很久,在悠远无限的时空中,业力永不失坏。
花的种子现在种下去,今年就能成长;现在不种下去,把它干藏起来,十年廿年之后再下种,它一样会绽放开花。行为的影响好像种子,有的立刻就有报应,有的却在时间中潜存滋长,蛰伏着等待因缘俱足才来相报。
行为在空间中也一样具有长远的影响力。根据现代医学上的研究,我们人的身体平均每七年一变,在新陈代谢作用的导引下,我们全身的细胞和组织不停的变化,七八年过去,从头发到脚趾几乎全部蜕长过,又是一个新的躯体了;那么一个三岁的婴儿,长成八十岁的老人,中间大约经过十次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人样和结构了,可是你不能说这个八十岁的老翁和从前三岁的小孩子没有关系。不管外型怎么改变,他的血型和遗传基因是永远不变的。行为业力就像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环境如何变迁,它永远存在。
所以行为业报不受时空的影响,有的是现世报,称为现报业;有的来生才报应,称为生报业;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后才会显现,称为后报业。至于如何去受报,我现在就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一)随重而报──行为业力有时是属于随重的,就是依轻重业先受报,以大善大恶作标准,现世的恶人一旦失势,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挞伐,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无所遁逃;大善人若忽然毁家,三山五岳受过恩惠的人也会群起襄助报恩,就是一个例子。
(二)随习而报──这是随习的业,属于习惯的先受报应。像我们念佛往生,本来是要十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声就往生了,为什么要天天念、年年念、随时随地续续念呢?要紧的是念成习惯,念到心心念念相续,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临终时蒙弥陀接引往生。你没有念成习惯,一旦灾难降临,你一慌就“救命哦!救命哦!”“来人啊!来人啊!”喊了半天才想到念“阿弥陀佛”,心念紊乱,先机已失,已经来不及念了,所以临终的时刻意念很要紧,要坚定不惊怖,要持续不中断,在最后的一刹那成就法身慧命,这就是随习惯的生报业。
(三)随念而报──这种业是随意念的业,意念经多生多劫仍不灭,能影响受报。常有人慨叹说:“嗳呀!你看看!那个人呀,好慈悲哦,可惜老是贫穷潦倒,疾病缠身”,“嗳呀,那个人啊,好坏哦,偏偏养得肥肥胖胖,还老是走运发财,富贵薰人,唉!老天爷真不长眼睛,都没有报应吗?”要知道这就是因果报应,你今生虽然慈悲行善,可是你前生欠的债造下的罪孽,你不能不清偿,你不能因为你现在很慈悲、很有道德,就把以前欠银行的钱赖帐不还了,你还是要受报。恶人享福,是因为他前世积善未消,还不到受报的时候,就好像在银行的存款还有很多,你不能因为他坏,就把他在银行的存款冻结不给他了,可是一旦他花完了积蓄,立时三刻就要受冻馁之苦,却是逃不掉的,这就是随意念的后报业了,真正是“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一切善恶业报,是不会因为人死亡而消失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果相轮回,是一串缠结不可解的网。所以古德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做者是”。
过去有一个人拿长竿梆刀去偷割椰子,被主人发现了,就喝斥他说:
“喂!你怎么可以偷我椰子?”
那个小偷不但不怕,反而质问:“谁说这是你的椰子?”
主人说:“这棵树是我种下去的,长出来的椰子当然是我的啊!”
小偷狡辩道:“长在树上的是你的椰子,可是落到地下就不是了。”
各位想一想:树上的椰子和落地的椰子能没有关系吗?
所以前身后世,也是这样一种共生的关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就是这么一个环环相衔、命命相连的关系。行为业力在时空中不断不灭,恒常存在,如同古德的偈语:
“若人有所作,历经百千劫,
因缘际遇时,果报还自受。”
四、行为决定的结果
我最后一点讲行为决定的结果是怎么样。佛教里面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样大的神通,也还是敌不过业力的,行为决定的结果是不可转移不可消…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