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

   感谢佛陀的慈悲,感谢各位法师的光临,感谢各位护法居士在这样一个风雨夜里来听我讲“佛教对行为的看法”,我要先对大家护持佛法的行为表示致敬!

   我们的行为,常常决定了一生的成败。世间上的人,有的荣华富贵,有的贫苦潦倒,这是为什么呢?有的人把它归之于命运,其实这不完全是命运的关系,一个人的贫贱显达,是依行为而决定的,行为有因果的关系,种什么样的因,就收什么样的果,这种因果循环相报可说毫厘不差,比电脑还要准确。所以有的人幸福快乐,有的人烦恼痛苦,有的人纵情声色,有的人怨天尤人;为善为恶,全在一念之间,一念迷就会造大孽因,一念觉也能登菩提岸。

   台北有一位医生,受邀请到英国伦敦参加一个医学会议,他买好了飞机票,要先到香港转机,航空公司都给他排好了机位,结果到时却没有去搭飞机,在桃园机场等着送行的朋友觉得奇怪,打电话也查不到人,为什么呢?原来他在赴飞机场的路上遇到了车祸,看见一位少女受伤流血,情况危急,他善心一动,也顾不得赶飞机了,立刻下车对那位少女施救,又亲自把少女送到医院做缝合手术,这一耽搁,飞机当然赶不上了,只好重新安排,等他抵达伦敦的时候,那个医学会议已经进行了一半。开完会,他垂头丧气的回到台湾,他儿子却带着那个少女在飞机场接他,跟他说:

   “爸爸,谢谢您挽救了我们的婚姻。”

   原来那个少女就是他儿子的女朋友,他儿子追求了一年多,女方父亲一直不同意,说什么都不准女儿嫁给医生的儿子,因为女儿的妈妈是被一个庸医医死的,所以恨透了医生。想不到女儿出了车祸,生死一发间,却又被医生救活过来,侥幸没有成为残废,而这个医生恩人,偏偏又是女儿男友的父亲,这一来,他就不好意思反对下去,终于成全了这一对小儿女的婚姻。那个医生知道这一番前因后果以后,不觉叹息:

   “我当初只想到要把那个受伤的少女救活,没想到反而救了自己的媳妇,真是老天有眼!”

   这个“老天有眼”,就是行为的因果循环。少女的母亲被庸医治死是因,引起少女父亲对医生的恨,反对少女嫁给医生就是果;而这个医生一念慈悲,救了少女是因,感化了女方家长,使这一对小儿女婚姻圆满是果。如同天上乌云聚积必然降雨,地下稻禾缺水必然干枯一样,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自我的行为不来检讨,反而怨天尤人,这是不知佛法,是不应该的。

   印度有一种制度,把人民依照尊卑不同的身份划分成四个阶级,最尊贵的一级就是婆罗门,婆罗门都是世袭的,天生的。有人问他们凭什么能这样?他们说:

   “我们生来就是婆罗门!”

   佛陀提倡平等,曾经纠正这种错误的思想,认为一个人的尊卑不是天生的,而是人成的,本身的行为才能决定是在清凉世界享受安乐,还是在娑婆污泥中受苦,这是一种业报──你如果犯了恶罪,就得入监狱受刑罚,想不去都不行;你如果做了好功德,大家就会尊重你、敬爱你,想推辞都推不掉,业力就是这样一种“不愿生,强迫的生;不愿死,强迫的死”的力量,不但你到人间来受生是由于你的行为业力影响,而且到了业缘终了要死的时候,你不想死也由不得你了。这种行为的业力维系了三世生命,在无限的时空里生生循环不停,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你向前走,影子跟你前进,你后退,影子也向后转,这种如影随形的行为因果,在佛教里面就叫做“业”。

   我现在就把行为业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系,向各位作一个解说:

   一、行为成业的原因 

   我们平常说“啊!我的业障深重啦”,“啊!我作孽了”,“啊!我造了业”,这个就是行为的关系。像花瓣受到雨水的滋润就生长,遇到火焰就枯萎一样,行为可以发业,行为可以润生。业报有善有恶,维系了我们三世累劫的生命,尽管肉体和躯壳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个业报却在过去现在未来恒常不断的回转着,永不间断。

   行为成业的原因有很多种,前因后果交缠在一起,常常不容易看出一个究竟。好像有的人见到初生的婴儿就欢喜,见到垂死的老人就哀伤,这是为什么?就是不懂得业的关系。其实初生是迈向死亡的第一步,而死亡却是新生之始。有些人因为家里的老人躺在床上奄奄一息,就痛哭流涕,我说:“不要哭啦,不要伤心,他往生了,你哭什么?房子坏了,要换一个新屋;衣服旧了,要换一件新衣;身体老朽了,当然要换一个新的健康身体啊!”人实在说,是死不了的,死的只是这个行尸走肉的身躯,他的“业”才是身命真正的根,老死之后,弃去这个烂躯壳,随业去转世投胎,又搬到另一个身体里面去了──这就好像枝头的花叶虽然枯萎凋谢,但是根茎依然存在,雨露一沾,它又繁花绿叶的灿烂开放起来了。

   行为造作成了业的原因,有时候是由口说而来,你不要以为说了就消失,说出来的话会成为“业”,要负责任,有报应的。现在的青少年脾气很大,有时候走路不小心,对那个青少年多瞄了一眼,手一亮,他就戳你一刀,就么一瞄,就成了行为的责任,成了业。不但我口说的会成为业,我手做的、我心想的、我所欲的欲望、我所见的观念思想、我所关心的人与事,以至一切学习与执爱,统统可以成为业。

   我现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行为的业

   (一)行为如镜子:你对着镜子哈哈一笑,镜子里的人也跟着眉开眼笑;你哭,他也在镜子里陪你默默流泪。行为业力是像镜子一样,忠实反映自己的一切造作。

   (二)行为如种子:一树果子有酸甜苦辣,正如人有贫富贵贱,我们的行为就像种子落地而开花结果一样,一切健康疾病、富裕贫寒、快乐不快乐的遭遇,都不一样,都是行为造成的业。

   (三)行为如习惯:行为是有惯性的,常常翘嘴的人,可能容易生气;嘴拉得很宽的人,可能爱笑又爱哭。怎么样的习惯影响行为,就会受什么样的业力。举个譬喻来说,同样是参观动物园,各人习惯不同──商人在看动物的时候,就会盘算成本,他会想:哎呀,这么多动物,一天少说也要喂饲几十斤的食料,从采购到运输,养一个动物要花费大约多少多少的钱……;如果是一位警察到动物园参观,他就会习惯性的想:嗳哟,这个铁栅门安全不安全?这个动物会不会伤害人呢?如果是一位牙医师,他会注意这个动物尖锐的牙齿,不知不觉的跟人齿做比较……;如果是一个服装设计师,他看来看去,心里会想:嘿!这个兽皮,如果做一套皮衣,一定很暖和……。种种习惯影响人的行为,就产生种种差别歧异的业。

   一旦行为成为业力,即如罪福响应,如影随形,无所遁逃于天地之间,即使是微小的业都可以转为广大的,如同滴水虽微,可以穿石一样。我供养你一朵花,当然这是一件微小的事,但是这一朵小小的花不但使你心生欢喜,澄净你的身、口、意三业,它的香味与清净更被你散布十方,让大家都能同沾法喜,这个功德就不止于一朵小花了,你的机遇都会随着这个功德而扩展开来。打人一个耳光,给他一拳,本来没有什么严重,不是什么杀人大罪,可是你打过人以后,晖陶陶的回味起来:嘿!我今天揍他一拳,揍得很妙呀,一拳正中太阳穴,他噗通一声就倒栽葱似的昏了过去,哈哈哈哈,何等好玩!你心里一得意忘形,从此就以打人为乐,这个后果就太严重了!又如你家里请客,要你宰鸡、杀鱼,你动刀的时候心怀悲悯,觉得众生性命微脆,几乎不忍下手屠宰,有个客人看了就冷冷嘲笑你说:嘿,你不会杀,我告诉你怎么杀,又抓着你的手强迫你屠杀,挑起你的杀心,坏了你的慈悲,这个陷人于不仁不义的罪过就太大了,所谓“为善不见其益,如草里冬瓜,自应暗长;为恶不见其损,如庭前春雪,当必潜消”,就是善业暗长,恶业潜报的意思。

   过去有一位证得了天眼通的人,一般人看不到的,他能看得到。有一次他看到一个恶鬼,凶狠的鞭挞路边的死尸,一边打一边咒骂,这个天眼通的人觉得奇怪,就上去问:“喂,人都死了,你还鞭打他做什么?”那个恶鬼气愤的回答:“他就是我呀,生时造作了罪业,死后还害我沦落地狱受苦,我不打他打谁?”

   这个天眼通的人又看到另一个地方,也有一个死尸横躺路边,一个鬼正在为死人散花,状极虔敬,天眼通的人就走近去问:“喂,人都死了,把花洒在他的尸体上,又有什么用呢?”那个鬼一面散花一面说:“这个尸体是我的肉身,因为生前多种福田,多布施功德,种下我今天升到忉利天上享福的果报,我实在是很感谢他,所以才来散花致敬啊!”

   这种善恶随身至死不灭的情形,就是行为成业的一个镜鉴。

   当初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位胜鬘夫人曾向佛陀提出几个问题,请求佛陀慈悲开示,胜鬘夫人问:

   “佛陀呵,为什么美女无钱?”

   佛陀答道:“外表美丽,内心却贪婪丑恶,钱如花果,不长在恶地。”

   胜鬘夫人又问:“为什么有钱的人丑陋?”

   佛陀回答:“丑陋者心地高贵,能忍辱精进,财富的路自然由他驰骋。”

   胜鬘夫人再问:“为什么有丑陋无钱的人?”

   佛陀答:“若人骄慢懒惰一如其面,钱从何来?”

   “佛陀啊,为什么有人美丽而有钱?”

   佛陀微笑说:“菩提树的种子若撒在沃土与桃源里,自然开出一树的绿荫,果报因缘正同此理。”

   这些问题用古德的“十来偈”说明,就更容易了解:

   “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

   高位者礼拜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

   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

   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六根具足者持戒中来。” …

《佛教对行为的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