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爲是因,業報是果,就像風吹水起漣漪一樣,什麼樣的行爲産生什麼樣的業力。當業力如輕煙升起,散入空中,必然改變原有的環境結構,潛伏成爲下一次大氣變化的因素,就像燒廢電纜會産生世紀巨毒戴歐辛一樣,看不見,並不等于它不存在。
二、行爲善惡的種類
這個業,當然有善業有惡業,有不定業有無記業(就是不是什麼善,也不是什麼惡),有從身、口、意所造的叁業(就是身所作的殺盜淫,口所作的妄語惡口兩舌绮語,心起的貪嗔邪見),有從無始以來無明所染的叁業(就是欲求無餍的貪業,迷亂怒忿的嗔業、妄想顛倒的癡業。)有的業稱做白業,也就是十善業,是在光天化日之下公開的好事,無愧于本心自性,無愧于屋漏,青天不昧,暗室不欺,當然是好的;有的業是黑業,也就是十惡業,都是在暗中鬼鬼崇崇造作,不敢見人,這裏面的種種陰險僞詐,自然是不好的行爲。
有引業和滿業的──引業就是總報業,是叁世累劫以來的強大業力,這種隱而不顯的力量在生死輪回中起伏,牽引我們超脫五趣六道而爲人身,它橫遍叁際虛空,無所不在,好像空氣在我們身內循環流轉,日用而不覺一樣。至于滿業,滿業就是別報業,我們生而爲人,可是經曆與遭遇各各不同,所謂富貴貧賤、窮途融通,賢與不肖均有歧異,甚至于喑啞盲聾、風流嬌媚,亦隨人而異,叁塗衆生,無一能免。
還有叫做定業和不定業的──我們的身體如果受了傷,那被針刺刀割的,就會立刻血流皮綻;那被拳打腳踢的,起先不過淤血青腫,過了一段時間才感疼知痛;至于內髒暗損、胃潰腎虧,以及心理失調的,表面上若無其事,可是病菌暗中滋長,侵蝕感染,不知那一天會忽然發作,逃不掉致命的惡果,這種情況就是定業和不定業。所謂定業,就是造了業有報應,報時俱定,不但決定了怎麼報,連報應來臨的時間也定下了,山移水轉都無法改變,俗話說“閻王叫人叁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這叫做定業。所謂不定業,就是造了業有報應,可是報時俱不定,因爲時候和因緣未到,不管你做了多少善事惡事,報應來臨的方式和時間還不一定,暫時顯不出來,所謂“積善以遺子孫,其福必昌;積惡以贻家人,其禍必危”,這叫做不定業。
至于共業和不共業,就是際遇感受相同與不相同的業──像最近蘇俄把韓國的民航機擊落了,兩百多人統統一起死亡,怎麼那麼巧?那麼多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城市、不同方向、不同身份……的人同搭一機而死,他們是共業。而在這些罹難的乘客裏,有一個美國衆議員,他本來不是坐這一班機的,可是他忙啊,就提前補座位趕搭上這班在劫難逃的飛機,結果偏偏不遲不早的殉難了,這種原本沒有任何牽涉,卻因爲引業關系而命運相共的情形,就是不共業。
共業有共中共的業和共中不共的業兩種,比方說:山河日月,風霜雨露,我們人人同沾共沐,有一樣的感受,就是共中共的業;田地房舍,金銀珠寶,我們人人多寡不同,有大小的歧異,你擁有的多,我擁有的少,都不相同。好像一車的人遇車禍,有的人大難不死,有的人血肉模糊,這就是共中不共的業。
不共業也分爲兩種:不共中的共業,不共中的不共業。比方說:我們有牙痛和胃病,牙齒與胃本來和身體的其他部位沒有什麼關系,可是牙痛胃痛造成頭痛,頭痛造成神經痛,痛苦的感覺彌漫全身,成了連鎖反應;又比如你好不好、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本來與我沒有關系,可是由于我們是親戚家人,不免憂戚相共、禍福同享,你哭泣我就悲傷,你興奮我也高興,彼此有共業的關系,就是不共中的共業。至于不共中的不共業,就好像街頭馬路
上的你我他,因爲彼此只是陌生路人,他的歡喜與你無關,他的痛苦你不關心,有時候我們在路上遇到喜車遊行或喪家出殡,看到別人一團喜氣或哀情,卻很難感同身受,缺乏共鳴,這就是不共中的不共業。
善惡業報裏面的類別很多,一般人往往不明白業報的關系,常常誤認沒有因果,毀謗善惡業報。有一個信徒曾經跟我講:“師父,我現在不拜觀世音菩薩了!”
我問他說:“咦,你拜觀世音菩薩拜了十幾年,怎麼不信了?”
他說:“我花了不少錢做善事,祈求觀世音菩薩替我消災增福,可是別人並不因爲我花錢行善就歌頌我,我兒子也沒有做到大官,觀世音菩薩沒有保祐我出名升官,我還拜祂做什麼?”
這個信徒不是爲了脫生死而拜觀音,不是爲普渡衆生慈航接引而拜觀音,卻是爲升官發財出名而拜觀音,他把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當成什麼啦?
還有一個信徒買了兩個臘做的假蘋果和一串香蕉,一年到頭供奉在佛祖前,每天向佛祖要求:“佛祖呀,保祐我的兒子做大老板,我的女兒嫁給富翁,我的頭家升官發財,我的珠寶一直一直增加,我的身體永遠永遠健康……”,給佛祖吃幾根假香蕉幾個假蘋果,就要討回這麼龐大的福報,他以爲佛祖是什麼呀?
要知道經濟上有經濟上的因果,道德上有道德上的因果,健康上有健康上的因果,是分毫不爽不能錯亂的,行爲上是善是惡,業報上就是黑是白。我們正信的佛教徒要提升信仰的內涵與品質,堅定行爲業報如影隨形的正念,努力實踐古靈神贊禅師“心境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的境界,了知諸相皆空相,無壞亦無成,從行爲上痛下功夫,融佛法于生活中,攝禅理于心念間,才能在生死流轉的業報苦海中超脫,覓見人生的光明。
叁.行爲對時空的影響
一個人的行爲好壞,能夠影響很長很久,在悠遠無限的時空中,業力永不失壞。
花的種子現在種下去,今年就能成長;現在不種下去,把它幹藏起來,十年廿年之後再下種,它一樣會綻放開花。行爲的影響好像種子,有的立刻就有報應,有的卻在時間中潛存滋長,蟄伏著等待因緣俱足才來相報。
行爲在空間中也一樣具有長遠的影響力。根據現代醫學上的研究,我們人的身體平均每七年一變,在新陳代謝作用的導引下,我們全身的細胞和組織不停的變化,七八年過去,從頭發到腳趾幾乎全部蛻長過,又是一個新的軀體了;那麼一個叁歲的嬰兒,長成八十歲的老人,中間大約經過十次變化,已經不是原來的人樣和結構了,可是你不能說這個八十歲的老翁和從前叁歲的小孩子沒有關系。不管外型怎麼改變,他的血型和遺傳基因是永遠不變的。行爲業力就像血型和基因,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遷,它永遠存在。
所以行爲業報不受時空的影響,有的是現世報,稱爲現報業;有的來生才報應,稱爲生報業;有的要到多生多世之後才會顯現,稱爲後報業。至于如何去受報,我現在就爲大家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一)隨重而報──行爲業力有時是屬于隨重的,就是依輕重業先受報,以大善大惡作標准,現世的惡人一旦失勢,立刻引起四面八方的撻伐,如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無所遁逃;大善人若忽然毀家,叁山五嶽受過恩惠的人也會群起襄助報恩,就是一個例子。
(二)隨習而報──這是隨習的業,屬于習慣的先受報應。像我們念佛往生,本來是要十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十聲就往生了,爲什麼要天天念、年年念、隨時隨地續續念呢?要緊的是念成習慣,念到心心念念相續,滴水不漏的地步,才能在臨終時蒙彌陀接引往生。你沒有念成習慣,一旦災難降臨,你一慌就“救命哦!救命哦!”“來人啊!來人啊!”喊了半天才想到念“阿彌陀佛”,心念紊亂,先機已失,已經來不及念了,所以臨終的時刻意念很要緊,要堅定不驚怖,要持續不中斷,在最後的一刹那成就法身慧命,這就是隨習慣的生報業。
(叁)隨念而報──這種業是隨意念的業,意念經多生多劫仍不滅,能影響受報。常有人慨歎說:“嗳呀!你看看!那個人呀,好慈悲哦,可惜老是貧窮潦倒,疾病纏身”,“嗳呀,那個人啊,好壞哦,偏偏養得肥肥胖胖,還老是走運發財,富貴薰人,唉!老天爺真不長眼睛,都沒有報應嗎?”要知道這就是因果報應,你今生雖然慈悲行善,可是你前生欠的債造下的罪孽,你不能不清償,你不能因爲你現在很慈悲、很有道德,就把以前欠銀行的錢賴帳不還了,你還是要受報。惡人享福,是因爲他前世積善未消,還不到受報的時候,就好像在銀行的存款還有很多,你不能因爲他壞,就把他在銀行的存款凍結不給他了,可是一旦他花完了積蓄,立時叁刻就要受凍餒之苦,卻是逃不掉的,這就是隨意念的後報業了,真正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一切善惡業報,是不會因爲人死亡而消失的,過去現在未來叁世因果相輪回,是一串纏結不可解的網。所以古德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
過去有一個人拿長竿梆刀去偷割椰子,被主人發現了,就喝斥他說:
“喂!你怎麼可以偷我椰子?”
那個小偷不但不怕,反而質問:“誰說這是你的椰子?”
主人說:“這棵樹是我種下去的,長出來的椰子當然是我的啊!”
小偷狡辯道:“長在樹上的是你的椰子,可是落到地下就不是了。”
各位想一想:樹上的椰子和落地的椰子能沒有關系嗎?
所以前身後世,也是這樣一種共生的關系,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就是這麼一個環環相銜、命命相連的關系。行爲業力在時空中不斷不滅,恒常存在,如同古德的偈語:
“若人有所作,曆經百千劫,
因緣際遇時,果報還自受。”
四、行爲決定的結果
我最後一點講行爲決定的結果是怎麼樣。佛教裏面有種種不可思議的神通力量,但是再怎樣大的神通,也還是敵不過業力的,行爲決定的結果是不可轉移不可消…
《佛教對行爲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