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叁天,也是本次講座的最後一天,今天我所要講的題目是:“佛教對知見的看法”。

   我們對很多問題,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對于大千世界,乃至整個宇宙人生,也都別有一番不同的見地。每個人的立場不同,見解也就不一致,但是並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見”。由于世俗的塵垢累積日深,使我們原本清淨的心蒙上了汙染,以這顆已經不再是明鏡的心去觀察世象,難免會産生偏差的見解,如何培養正確的知見,以把握真實的人生,是我們重要的課題。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樹下的金剛座上證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開悟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救渡衆生。但是佛陀所證悟的真理,卻和世人妄知妄見大不相同。例如衆生以五欲爲快樂,而佛陀卻認爲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體證真如佛性才是我們的本來面目、真實生命,然而衆生卻認爲它是虛幻不實。衆生在六道輪回的生死大海之中浮浮沈沈,卻拒絕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後的佛陀想到他所證悟的知見,不容易爲一般的凡夫衆生所接受,爲了激發衆生重法的心,他曾想進入寂靜的涅槃境界。後來由于梵天的勸請,更爲了憐憫深具善根的少分衆生,因此才住世講說佛法,普施甘露。衆生對于錯誤知見的執著,有時連佛陀都無法加以遽然改變。

   有時候我們會遇到一些相識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見解不同,而産生無謂的爭執。譬如社會上有些人看到我們就說:

   “哎呀!真可惜,你怎麼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條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慶幸歡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棄真理之門,不是更令人惋惜的麼?因此我們對事物的了解,應該摒除己見,站在對方的立場去了解,才不會失之主觀。

   一般人對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顆虔敬的心,認爲宗教是用來祈福求財、消災化凶,進趨名位富貴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義在于犧牲奉獻。譬如我經常聽到一些信徒對我說:

   “師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二十多年,爲什麼不念了呢?”

   “我以爲念佛就能事業順利,財源滾滾而來。最近我和朋友合夥做生意,不想被對方倒閉了。佛菩薩一點也沒有保佑我發財,又何必念祂呢?”他振振有詞地回答我。

   我一聽恍然大悟,原來他把佛菩薩當成財神爺來侍奉,視爲保險公司一樣,來經營自己的財富。這種貪餍的功利態度,如何能與諸佛菩薩施與行慈的悲心相應呢?

   也有一些信徒對我抱怨說:

   “師父!我不要吃齋了,我長年吃齋茹素,仍然體弱多病,不離醫藥。”

   他之所以持齋並不是站在慈悲的觀念上,而是爲了益壽延年、長保健康,由這個事例本身來看,他的心態就極其不健康了。事實上身體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規律,飲食有節製,有適當的運動,有了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爲一談。假如這個人能夠懷抱佛菩薩不忍食衆生肉的慈悲心去吃齋,並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夠由心理的健康發展至身體的健康,所謂“心廣體胖”就是這個意思。因此我們對于世間的一切,要有正確的知見,才不會陷入愚癡。那麼,什麼是正確的知見呢?佛教對知見又有什麼看法呢?我分成四點來說明:

   一、錯誤的知見 

   (一)身見

   一般人總以爲我們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身體是實在不變,因此執持不放,而不知道我們的軀體只不過是一棟房舍。再堅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會朽壞,大限來臨,任何人都必須搬離這所房子。執著于身見的人,往往視有形生命爲實有,極力追逐于聲色犬馬的娛樂,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層次的境界。

   (二)邊見

   所謂邊見就是堅持一端的見解,譬如堅持世間爲恒常不變的常見,斷滅虛幻斷見;世界有邊的有邊見,世界無邊的無邊見;肉體和靈魂爲同一境的同見,互爲相異的異見;如來死後尚且存在的有見,如來死後便歸幻滅的無見等等偏執于一方的思想,都是邊見。

   執持斷見的人認爲人生無論行善作惡,最後都將歸于虛無幻滅,死亡之後一切將不複存在,因此世間的道德倫理沒有存在的意義,只有及時行樂才是實在的。斷見的人容易淪爲縱樂主義。相反的,常見的人認爲生命爲實體,人死了下輩子仍然會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隨著善惡業去輪回流轉。不論常見、斷見,或者是有見、無見、同見、異見等,都是遠離中道的錯誤思想。

   (叁)邪見

   所謂邪見,泛指一切邪惡見解,舉凡遮無父母、不信因果、不敬叁寶等十種邪曲的見解,都是障礙慧命的邪見。有人對于佛教的因果思想,産生一種乖僻可怕的論調說:既然佛教主張“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麼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來世將轉生爲蚊子;打死一只蒼蠅,下輩子將投胎爲蒼蠅;我現在只要殺死一個人,將來一定可以出世爲人。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對于因果業報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種斷章取義、一知半解的詭論。事實上“種”了殺生業因,必然會“得”殺生的果報,這種“種”什麼的關系,是不會改變的。犯了這種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鏡頭還沒有調整就按下了快門,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會上大多數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視爲求取榮華富貴的敲門磚,以爲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祿、事事順心,而不知道求財有求財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有一個年輕人熱衷于事業,一心想發大財。他聽說王爺很靈驗,只要到廟裏去懇求王爺庇佑,一定能夠如願以償。一天天剛亮,他就興致勃勃地騎著摩托車到王爺廟燒香祈願。禮拜之後,匆匆忙忙地跨上車騎揚長而去。一路上風馳電掣,好不暢快!得意忘形之際,半路上不巧一頭撞上橋墩,當場斃命。青年的父親聽到這個噩耗,悲憤交集,認爲王爺沒有保護他平日寵溺有加的獨生命脈,怒氣沖沖地到了廟宇,指著王爺神像破口大罵:

   “我的兒子虔誠的祭拜你,你不但沒有感應,還使他喪命死亡,這個沒有靈驗的王爺,今天我非打爛你的神像,拆毀你的神座不可!”

   說著卷起袖子准備動手,一副氣勢洶洶的樣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廟祝一看情況不對,趕緊上前勸阻說:

   “老先生!你不要憤慨,其實你的兒子來禮拜王爺的時候,王爺感動他的虔誠,也曾想救護他。可是令郎禮拜之後,騎著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車掉頭就走,速度太快了,任憑王爺焦慮的騎著白馬在後面如何追趕,都望塵莫及追趕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橋頭的呀!”

   這位年輕人由于行車速度太快,當然要嘗到超速的因果,怎麼把一切的責任推诿給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間上有許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違背了因果道理,卻責怪他人沒有幫助他,這些都是愚癡邪見。

   (四)見取見

   所謂見取見就是以自我爲中心,認爲自己的學說爲絕對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見解,固執己見、自是非他,不能容納異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見解錯誤,卻仍然一味企圖掩飾己非,並且想積非成是,這種以非爲是、以邪爲正、以惡爲善的錯誤知見是非常危險的。

   (五)戒禁取見

   所謂戒禁取見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條,以此爲求取人天福報的道具而執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爲怪誕,蠱惑民衆,敗壞淳樸習俗,更可悲是一些無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惡,反而挺身效蔚成風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間煙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饑。就覺得此人神通廣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體投地,甚至身體力行。其實不吃飯,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嗎?水裏的遊魚,長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爲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嗎?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爲生,不都變成聖賢了嗎?一個人是不是有道行,並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爲,而在于內心的實際觀照工夫。

   不久前報紙上報導一位鳳仙姑閉關一百多天,寸粒不進、滴水不沾,並且元氣充足出關的消息,引起社會上一陣騷動,某些村夫漁婦甚至因此把她奉爲神明一般來禮敬。其實我們冷靜觀察這件事情,將會發現它的荒謬。花草樹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谷煙火還能夠活命嗎?根本上已經違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論修心養性了。像這種執著不如法的戒律的錯誤知見,就是戒禁取見。

   錯誤的知見會障蔽我們的智慧,甚至會令我們喪身失命、永劫不複,不可不戒懼警惕!如何去除錯誤的知見,培養正知正見,是學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間的知見 

   太陽底下的萬物林林總總,千差萬別,世間上的芸芸衆生對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種種不同的見解。這種種不同的見解,把它歸納起來,大體可分爲下列幾點:

   (一)世間以五欲六塵爲樂

   世間大部分的人,以物質感官上的享受爲快樂,而孜孜矻矻追逐于聲色犬馬,事實上這種肉體上的享受並不是最究竟的快樂,心靈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樂。譬如有的人萬貫家財纏身、嬌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穿的是上好名貴的绫羅綢緞;出門有汽車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卻沒有一顆靈悟的“真心”,去體會生命的真實意義何在。欠缺這種“真心”的人,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仍然是一個貧乏的人,而我們的世間卻到處充滿這種貧窮的富人。

   根據經上的說法,五欲六塵的享樂,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隨著煩惱。譬如有人貪著飲食之美、男女之歡而不知節製,仿佛飛蛾撲燈、春蠶作繭,自陷于痛苦的淵薮而渾然不知;世俗的享樂如劍上塗蜜,雖然味道甘美,卻有殺…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