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身殒命危險。我們應該運用智慧去透視五欲的虛假,追求真實清淨的法樂!
(二)世間以立德立功爲實
有的人對于物質享受雖然能夠不忮不求,超然不戀,但是卻以建立彪炳功勳、留名青史爲一生的奮鬥目標。立功立德固然爲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僅止于世間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淨,人格的升華,出世慧命的證成更爲重要。
常聽到有人抱著這樣的論調:宗教是勸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夠了,不必信奉什麼宗教,其實這種觀念是愚癡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麼我們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飯了,心好就毋需乘車了?心好是爲人基本的條件,生命的完成還需要許多的資糧爲增上緣,才能辦成。況且宗教並不僅僅止于勸惡向善這種個人的解脫層次而已,如何濟度有情跻登清淨樂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們既然有很好的心,爲什麼不發揮宗教奉獻的精神,把這塊良田美地獻給有情衆生一起來耕耘呢?卻甯願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狹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這種狹隘的觀念之上,即使能夠傳名千古,也不過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們倘若能夠發菩提大心,從事服務大衆的事業,生命將更爲擴充,更具價值。
(叁)世間以百年長壽爲久
長命百壽是一般人熱切的希望,醫藥的發達,是爲了增長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孫的傳衍,也不過是延續生命的另一種表達方式罷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長壽的呢?我們看到百齡人瑞就慶賀不已,以爲是人生難得的幸福,事實上一百年的歲月就算是長壽了嗎?活到了一百歲,難道就值得那麼雀躍歡喜嗎?如果以人類貪求無餍的心性來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暫了。
過去有一個信徒請法師到家裏誦經消災,祈求延壽,法師就問他說: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壽命呢?”
“我今年已經過了花甲之齡了,我只要能夠再活二十年,也稱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沒有什麼遺憾的了!”這個信徒一副心滿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會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長的生命。”
那人一聽,瞪大眼睛說道:
“哦!還可以增加嗎?那麼四十年好了,圖個百年大壽,人間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過如白駒過隙,一轉眼將消失得無形無蹤,你應該祈求更長久永恒的生命!”
那個人一楞,慢慢的說:
“師父!那麼你認爲我應該祈求幾千年、幾萬年的壽命呢?”
“求無量壽!”
世間的壽命縱然長壽如彭祖,充其量也不過八百歲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實在相距太遠了。我們人生應該追求的是永恒無限的無量壽,證悟永遠不生不滅的真如生命,而不僅是蜉蝣若寄的數十寒暑而已!事實上果真活到一百多歲,難道就真的那麼幸福嗎?我們不妨設身處地想一想:假設有一位一百多歲的老翁,他的兒子大約將近一百歲,孫子也已是七、八十歲行將就木的老人,如果命運乖舛,兒子、孫子先離開了人世,白發人反送黑發人,情何以堪?長壽又有什麼快樂可言?只不過憑添更多的感傷無奈而已。況且耄耋之年,兩眼茫茫、白發蒼蒼,行動不方便,凡事不順心,如果精神上沒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無聊賴,因此人生的意義不在活了多少歲數,而在于是否真實地活過,如果已經充分地發揮了生命的內涵,縱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間以迷信執我爲真
有人以爲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們日常生活中充滿了迷信的行爲。譬如有的人每逢結婚壽誕,非要殺雞宰羊,大事鋪張,才認爲夠排場,爲了個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顧衆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愛的夫妻。爲慶生而濫殺生靈,結褵而奪人之愛,不但違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發生爭執,到廟堂斬雞頭賭重咒,這種行爲既愚昧又殘忍。發誓應該是發自于自己內心,對自己行爲表示負責的承諾,怎麼是借個雞頭就能夠加以約束的?況且生命是尊嚴,誰也沒有權力剝奪第叁者的生命,來對自己做任何的負責,一個人如果需要借著斬雞頭來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麼此人的誠心也實在有待考驗!
有的人信仰虔誠,遇到任何難題就求神問蔔,祈求神明的指點,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難時就燒燒金銀紙消災化厄。此人信仰的誠心固然令人贊歎,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卻令人不敢苟同。其實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獻犧牲,不一定在財物上的施舍,縱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錢,也應該運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衆的公益事業之上,廣積功德,才能有豐碩的收成。
世間上的知見大抵似是而非,看起來好像是對的,其實是衆口铄金,積非成是,其原因是導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蒙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汙染。我們這顆心原本纖塵不染,由于無明造化,漸漸失去了清明,但是我們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終會有光天化日,徹底明白的一刻。這一刻,就是知見滌清濾淨的時候了;這一刻也是諸佛菩薩與我們同遊畢竟晴空、自在清涼的佳時!
叁、知見的層次
世間的現象千差萬別,衆生對萬象的見解、看法,也有種種層次的分別。好比小學生有小學生童稚純真的看法,中學生有中學生年輕浪漫的想法,大學生有大學生深遠超邁的見地一般,隨著年齡、閱曆、根器的不同,知見也有深淺高下的不同境界層次。
知見究竟有那些層次呢?首先我就以一般對各位在家居士的稱謂爲譬喻,來談談佛教徒對佛教護持的心態層次。每次演講開場白時,總是稱呼各位在家的來賓爲“各位護法信徒”,但是各位是否仔細地想過“護法”這兩個字所代表的涵義?而我們佛教徒是不是真的做到了“護法”的任務?從字面來看,“護法”指的是護持佛法、護持佛教。社會上有不少人無法真實地了解“護法”的真谛,發諸于行爲實踐時,難免産生偏差。
有的人雖然信仰宗教,但是不能分辨什麼是邪曲乖異的邪教,什麼是純正平實的正教,看到一些光怪陸離、神秘荒誕的現象,就視爲人間稀有奇事,盲目崇拜。有的人雖然能夠信仰正教,但是或者信仰衆多的神明,或者崇拜唯一的造物主,冀望神祇能庇佑他大富大貴、延年永生,而不知信奉諸佛菩薩,將自己奉獻給衆生。有些人對于佛教雖然也能激發一份信心,但是看到某位師父親切招呼我,就特別尊敬他、護持他。佛經上提到四依法說:“依法不依人”。所謂依法就是依止佛法,佛法是佛陀所體證,僧侶所宣提,亘古今而不變,曆久遠而彌新的宇宙真理。我們以它爲依止,心靈才能得到淨化,生命方得以升華。而人爲肉身之軀,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倏忽湮滅,變異性非常大,如果以人做爲精神上的依靠,譬如朝露遇到陽光,短暫無常,動搖不定。因此正信的佛弟子僅僅護持人是不夠的,唯有護持佛法,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即使以人爲護持對象,也必須護持學法、持法、弘法的善知識。
有的人也知道護持善知識,但是僅止于對單一、固定對象的崇拜,而不能將恭敬心擴充爲整個僧團,乃至所有衆生的關愛。經上說:佛法在大衆中,求佛陀也常告誡弟子們說:“我是衆中的一員。”能夠成就大衆的人,就是能以佛心爲心,續佛慧命的佛弟子;能夠擁護大衆,以救拔衆生出離痛苦爲急務的人,才是佛教的護持者。
有的人對某一位師父特別崇拜,而有的人對某一間寺廟全心全力護持贊助。恭敬僧寶、擁護道場固然可貴,更重要的是要禮敬有道的高僧大德,護持弘法利生的道場,並且是護持弘揚大乘菩薩道的十方叢林。而不是只求自度自了的小乘寺廟。從對佛法的護持來看,我們應該護正而不護邪、護佛而不護神、護法而不護人,要由護師進而護衆,由護寺進而護教,由護小乘進而護大乘,以提升我們信仰上的層次。
對佛教的護持有種種層次的分別,由發心學佛的不同,也有各種不同的等第。有的人初發心學佛,是爲了求取世間的富貴,祈求兒孫滿堂、家運昌隆,因此也能發增上心,布施行善,種種福田,但是充其量不過是人間福報,學佛的根基仍然不穩固,並且羁絆牽挂的事情繁多,進趨佛道不易,這是第一層次的發心。有的人能夠體悟世間歡樂的短暫虛幻,不是究竟的快樂,因此發出離心,出家學佛,追求永恒的真理之樂,成就完美的生命,這是第二層次的發心。但是出家固然在求得個人生命的升華、人格的完成,更應該拔除衆生的痛苦,給予人以歡樂,不僅求個人的自度自了,更要度他利他,因此發出離心之後,必須進一步發大乘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上弘佛道,下化衆生”的菩薩心,這是最高層次的發心。
佛教將修行證悟的境界分成五種次第,也就是所謂的“五乘佛法”。“五乘佛法”依序爲先修人乘的五戒,再進而修持天乘的十善法門。人天二乘的世間法修學完畢之後,要參究聲聞乘的四谛真理,然後是緣覺乘的十二緣起,最後則要實踐菩薩道的六度,從完成人生之中完成自己,聲聞、緣覺雖然已經超凡入聖,但是僅僅是只求自利自了的出世間聖者而已,不能積極地去救度倒懸,唯有懷抱“但願衆生得離苦,不爲自己求安樂”的慈悲胸襟,出世而入世、廣濟群倫的大乘菩薩,才是佛教所要求的最高境界。
修證的階位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等五乘的等第,甚至菩薩更有四十一、五十二種高下層次之差別。而五乘人生所證悟的真理也是層次分明,不盡相同。根據闡揚般若思想的金剛經、心經、大智度論的記載,般若性空的道理,衆生的根機、內容有深淺不同的差別。譬如一般的凡夫能夠培養正確的知見,就具有般若的光明。從凡夫的階段而進趨二乘羅漢的境界,如果能夠體證緣起的道理,就是般若。若能發廣大心,回小向大,進入大乘菩薩的境地,覺悟宇宙萬有的根本道理──性空,此性空的真理…
《佛教對知見的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