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一、應當發願,願生極樂
《阿彌陀經》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願,願生極樂世界。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裏面,釋迦牟尼佛就叁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衆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第叁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叁的強調、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五一頁)
二、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麼,這十四個字是什麼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以菩提心的善根爲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爲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無上菩提心;因爲剛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麼菩提心不可以少,什麼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于少善根,因爲他沒有發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爲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無上菩提心,做爲往生之因;既然發了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道,因此要廣行六度萬行,這叫做福德。以無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萬行福德的緣,因緣和合,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並沒有錯。可是必須要了解,這個菩提心跟六度萬行的福德因緣,是衆生自己必須累積成就呢?還是阿彌陀佛爲我們累積成就?問題就在這裏。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一-五二頁)
注: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其他譯文
1.梵文漢譯(玄奘)--
非少善根諸有情類,當得往生無量壽佛極樂世界。
2.梵文英譯(穆勒)--
衆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3.梵文日譯(中村元)--
不得僅以微小善行,往生無量壽如來佛國。
4.藏文日譯(寺本婉雅)--
不得以少量善根,往生彼世尊無量壽如來國。
叁、何謂「善男子、善女人」
再看下面這一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這就是針對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衆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後一向專稱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爲「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講的「十方衆生」。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二-五叁頁)
四、多善根、多福德,就是執持名號
十方衆生聞說阿彌陀佛,這「聞說阿彌陀佛」,並不只是聽人家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叫做聞說阿彌陀佛,並不是!
而是聽聞善知識講解傳授阿彌陀佛救度十方衆生的第十八願的內涵,阿彌陀佛救度十方衆生的來龍去脈、因果道理,信受在心,這才是「聞說阿彌陀佛」。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願生彌陀淨土」,此後「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持名號」。執持的「執」,就是堅牢,信仰堅定,不會移轉;「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說,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願生彌陀淨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持」。
內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等于說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這些阿彌陀佛已經爲我們完成,容納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讓我們心中信受,口中稱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從這裏來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祂的名號,願生祂的淨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說:「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藕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願生極樂,執持名號,那麼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可見所謂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文的梵文,(我們經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衆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衆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裏所做的善行。鸠摩羅什所翻譯爲「善根、福德因緣」的經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處並不是說我們念佛願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侍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去行六度萬行。而是雖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這些我們應盡的本份,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回向我們在世間所做的。因爲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祂累積了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清淨心所建設完成的,可以說是無我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有貪瞋癡,怎麼能夠進入祂的國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應。必須以阿彌陀佛無我無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進入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經》才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之後,就「執持名號」,道理也在這裏。爲什麼這麼講呢?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必須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然後回向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裏面說:
我于無量劫,不爲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正覺。
這是阿彌陀佛的願。阿彌陀佛說,祂從無量劫以來,都要做一個大施主,所以阿彌陀佛另一個名稱,叫做「大施主」-- 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衆生的貧苦,我們是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後還會輪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裏來的,所以叫做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另外一段經文阿彌陀佛說:
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是爲我們十方衆生開發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說「爲衆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布施廣大的功德之寶給我們,讓我們能離開娑婆,往生極樂,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經文《無量壽經》說:
令諸衆生,功德成就。
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十方衆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無量壽經》另一段經文又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衆生不曉得領受的法-- 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叁-五八頁)
五、一心不亂
現在再解釋「一心不亂」。很多著作都解釋爲衆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亂。譬如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啦!甚至能夠「理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則至少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淨念…
《念佛必定往生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