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必定往生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P2

  ..續本文上一頁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不正確的,是依一般教理來解釋淨土的教理。這一心不亂,其實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剛剛所講的,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心中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們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延長,而專念這句名號。如果還有一天的生命,就專念一天的名號;有七天的生命,就專念七天的名號;有七個月、七年、七十年,我們就盡這一輩子來專念這句名號,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雖然我們有累積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這些善根福德來往生,因爲這是不夠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稱念名號也是隨我們的根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士農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崗位、根機來念佛就好。能念幾萬就念幾萬,不能幾萬能念幾千就幾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說,有時間就稱念這句名號。至于在念佛當中,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妄想,這個不成問題,因爲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功夫,與有沒有妄想雜念,有沒有達到功夫上的一心無關。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則不能往生;或者必須臨終正念現前才能往生,沒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說臨終要有助念,沒有助念就不能往生-- 都不講這些,因爲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的心一輩子不變,專念彌陀名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身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一心不亂」的問題。

  

所以這裏的「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德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做一心不亂。當我們煩惱起來了,妄想雜念起來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顧慮說:「糟糕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有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怎麼會救度我呢?恐怕會被阿彌陀佛舍棄吧!」完全不會,不要顧慮。

  

請問大家有沒有貪瞋癡?有沒有妄想雜念?如果你沒有貪瞋癡、妄想雜念,那就是阿羅漢了!阿彌陀佛爲了救阿羅漢,經過五劫的思惟來發願,經過兆載永劫來修行,豈不是沒有價值嗎?阿羅漢本身就可以離開叁界六道輪回,何必要阿彌陀佛救度?所以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濁的衆生。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衆生濁、命濁」,我們衆生本來就是有見濁、煩惱濁,才是凡夫呀!如果我們沒有見濁,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慢疑,我們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們因爲有煩惱而慚愧、歡喜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同時因爲我們有煩惱,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友們,請大家不要因爲自己有煩惱、有雜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夠格而懷疑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讓阿彌陀佛傷心流淚。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不嫌棄我們,才爲我們發願修行、救度我們,所以只要任憑彌陀的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沒有清淨的心,有沒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慧淨法師講演集一》之〈阿彌陀經兩文解釋〉五八-六一頁)

  

六、《阿彌陀經》要旨--叁段文兩重因果

  

一、經文、祖釋、注解

  

(一)經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二)祖釋

  

善導大師《法事贊》釋此經文言:

  

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衆持花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叁賢。

  

(叁)注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多以爲發菩提心、廣行六度、修諸萬行、積善累德,謂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執持名號”,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多以聖道法門之觀點,曲解淨土特別法門「一心不亂」之真義,以爲念佛功深,證入叁昧,或者伏斷惑業,不生煩惱,謂之一心不亂。而不知「執持名號」即是「心信彌陀救度,口稱彌陀名號」;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專」;「不亂」即是「不雜亂」,不雜亦是「專」;是故善導和尚解釋「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謂之「念彌陀專複專」。故,不論何人,但能盡其形壽(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專念彌陀名號、願生極樂世界者,即是乘佛願力,已得往生,甚爲易解易行,毫無別義玄義也。

  

3.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多以爲命終之時,必須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顛倒,方能感得彌陀現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現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現前」,所謂「慈悲加佑,令心不亂」也。蓋「平生專持佛名故,臨終佛必現前;因佛現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顛倒。」此兩重因果,經文分明,祖釋顯然,若靜心思維,則其義自現。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七、《阿彌陀經》兩譯對照

  

《佛說阿彌陀經》(鸠摩羅什譯)

  

《稱贊淨土佛攝受經》(玄奘譯)

  

舍利弗: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

  

聞說阿彌陀佛,

  

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

  

執持名號,

  

聞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叁、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亂;

  

系念不亂;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臨命終時,

  

臨命終時,

  

阿彌陀佛,與諸聖衆,

  

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衆俱,

  

現在其前。

  

前後圍繞,來住其前,

  

是人終時,心不顛倒,

  

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舍命已,

  

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隨佛衆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意譯:依梵文意義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中文文法

  (2)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扼要,文字簡潔。

  

直譯:依梵文文句而譯成中文

  特點:

  (1)順梵文文法

  (2)不順中國人好略習性

  (3)內容詳細,文字廣說。

  

  (「慧淨法師講義」之〈阿彌陀經要旨(二)〉)

  

八、苦海衆生

  

昙鸾大師是一個老實修行的人,在他的《贊阿彌陀佛偈》裏面,有首偈子說:

  

我從無始循叁界,爲虛妄輪所回轉,

  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叁塗。

  

昙鸾大師說,他從無始以來就循著叁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無色界輪回,所以說「我從無始循叁界」。

  

「爲虛妄輪所回轉」,叁界就是六道輪回,而六道輪回本身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我們居然把虛妄當做真實,一直在輪回,永無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時所造業,足系六道滯叁塗。」一念一時,也就是心心念念,現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業、結業。雖說業有善業跟惡業,可是昙鸾大師說,這個業「足系六道」,足夠被綁在六道裏面;同時「滯叁塗」,被堵在叁惡道之中。

  

意思是說,昙鸾大師自認是一個造罪造業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業,反而是讓他停留在叁惡道之業。

  

釋迦牟尼佛說六道是苦海,這個「海」就顯示無邊無底。六道的輪回,是無邊又無底。我們在六道裏面,所謂「頭出頭沒」,頭出就是偶而生而爲人,在大海裏面露出頭來,呼吸幾口空氣,之後又沈下去了。

  

連昙鸾大師都自認是在六道裏面頭出頭沒,而且是滯留在叁惡道比較多,遑論我們!昙鸾大師在南北朝時,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頂禮,尊稱他「鸾菩薩」;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稱他爲「神鸾」。這樣的人,還自認是罪惡衆生,何況我們呢!

  

以此而言,我們可說沒有出離六道的能力、機緣。若沒有阿彌陀佛爲我們發下第十八願,我們就永遠地在六道輪回,永無出期了。

  

衆生起心動念都是如何呢?在《淨度菩薩經》裏說:

  

一人一日中,八億四千念,

  念念之所爲,皆是叁塗業。

  

每個人在一天當中,念頭有多少呢?有八億四千。這個八億四千,不是數目字,是一種表法。也就是無量無邊,數不清的念頭。這念念之所爲,卻不是讓我們可以生而爲人,上升天堂,或脫離六道輪回的,反而都是在造叁塗業,造地獄、餓鬼、畜生之業。

  

我們心心念念居然是這樣,想來是很恐怖的。誠如《地藏經》所說:

  

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

  

也就是說,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行爲,身口意叁業行爲,都是業,都是罪。

  

《地藏經》又說:

  

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衆生的業力,「能敵須彌」,宇宙最高的山是須彌山,而我們的罪業比須彌還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們的罪業比大海還深。像這樣的衆生,如果沒有阿彌陀佛,「設我得佛」的願的話,就只有永遠在叁界六道輪轉了。

  

這個「叁界」,昙鸾大師如何來形容呢?昙鸾大師說:叁界是「虛假的,是汙染的,是顛倒的,是破壞的,是輪轉的,是無窮的」。

  

也就是說,叁界衆生他的因與果,都是虛假,不是真實的;都是汙染,不是清淨的;都是顛倒,而不是正知正見的;都是破壞,念念都在無常轉變,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輪轉,不是地獄,就是餓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輪轉,無有窮盡。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說:「叁界是生死凡夫流轉之暗宅」,叁界就好像很廣大的屋子,而這屋子卻沒有一點點光明,非常黑暗。等于是說我們叁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說:「叁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長寢大夢,莫知悕出」。也就是說,永遠在大夢當中,不曉得出離。

  

輪轉在叁界裏面,如果沒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沒有遇到彌陀的救度,就永遠沈淪在黑暗的叁界,在大夢的六道裏面,不能脫離了。

  

(〈第十八願之義〉之叁(二○○五.叁.二十))

  

《念佛必定往生 貳、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