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必定往生 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P2

  ..续本文上一页相继」,这叫「一心不乱」。其实这是完全错误、不正确的,是依一般教理来解释净土的教理。这一心不乱,其实意义很简单,也就是刚刚所讲的,我们闻说阿弥陀佛,心中信受弥陀的救度,口中称念弥陀的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们的生命,随着我们生命的延长,而专念这句名号。如果还有一天的生命,就专念一天的名号;有七天的生命,就专念七天的名号;有七个月、七年、七十年,我们就尽这一辈子来专念这句名号,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虽然我们有累积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这些善根福德来往生,因为这是不够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

  

称念名号也是随我们的根性,每个人根性不同,士农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岗位、根机来念佛就好。能念几万就念几万,不能几万能念几千就几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说,有时间就称念这句名号。至于在念佛当中,心有没有散乱,有没有妄想,这个不成问题,因为往生不是靠我们的功夫,与有没有妄想杂念,有没有达到功夫上的一心无关。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则不能往生;或者必须临终正念现前才能往生,没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说临终要有助念,没有助念就不能往生-- 都不讲这些,因为一切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的心一辈子不变,专念弥陀名号,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自然就会现身接引我们到极乐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乱」、「不一心不乱」的问题。

  

所以这里的「一心不乱」,就是专信阿弥陀佛、专念弥陀名号的心,没有其他的心;而且不变动、不杂乱,这就是「一心不乱」。人家如果说:「某某人啊!有一个法门非常殊胜哦!你来学学看吧!」我们也不好奇,任何法门我们都会觉得不如这句弥陀名号,只要有这一句弥陀名号,就万德具足,往生的事情当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们不会好奇,而动乱我们对阿弥陀佛信受的心,这叫做一心不乱。当我们烦恼起来了,妄想杂念起来了,我们也不会因此而顾虑说:「糟糕了!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可是有这样的心念,阿弥陀佛怎么会救度我呢?恐怕会被阿弥陀佛舍弃吧!」完全不会,不要顾虑。

  

请问大家有没有贪瞋痴?有没有妄想杂念?如果你没有贪瞋痴、妄想杂念,那就是阿罗汉了!阿弥陀佛为了救阿罗汉,经过五劫的思惟来发愿,经过兆载永劫来修行,岂不是没有价值吗?阿罗汉本身就可以离开三界六道轮回,何必要阿弥陀佛救度?所以阿弥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浊的众生。所谓「五浊」,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我们众生本来就是有见浊、烦恼浊,才是凡夫呀!如果我们没有见浊,没有烦恼,没有贪瞋痴慢疑,我们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弥陀佛所要救度的对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们因为有烦恼而惭愧、欢喜来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同时因为我们有烦恼,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弥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极乐世界的莲友们,请大家不要因为自己有烦恼、有杂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够格而怀疑阿弥陀佛。如果这样的话,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弥陀佛的胸膛上,让阿弥陀佛伤心流泪。阿弥陀佛本来就是不嫌弃我们,才为我们发愿修行、救度我们,所以只要任凭弥陀的救度,只要专称弥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没有清净的心,有没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慧净法师讲演集一》之〈阿弥陀经两文解释〉五八-六一页)

  

六、《阿弥陀经》要旨--三段文两重因果

  

一、经文、祖释、注解

  

(一)经文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二)祖释

  

善导大师《法事赞》释此经文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

  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

  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

  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

  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三)注解

  

1.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多以为发菩提心、广行六度、修诸万行、积善累德,谓之多善根多福德;而不知「只要“执持名号”,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2.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多以圣道法门之观点,曲解净土特别法门「一心不乱」之真义,以为念佛功深,证入三昧,或者伏断惑业,不生烦恼,谓之一心不乱。而不知「执持名号」即是「心信弥陀救度,口称弥陀名号」;而「一心」即是「不二心」,不二即是「专」;「不乱」即是「不杂乱」,不杂亦是「专」;是故善导和尚解释「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谓之「念弥陀专复专」。故,不论何人,但能尽其形寿(若一日若七日之意,亦是乃至十念、乃至一念之意),专念弥陀名号、愿生极乐世界者,即是乘佛愿力,已得往生,甚为易解易行,毫无别义玄义也。

  

3.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多以为命终之时,必须自己保持正念,心不颠倒,方能感得弥陀现前,接引往生。而不知「因佛现前而住正念,非住正念而佛现前」,所谓「慈悲加佑,令心不乱」也。盖「平生专持佛名故,临终佛必现前;因佛现前故,自然心住正念而不颠倒。」此两重因果,经文分明,祖释显然,若静心思维,则其义自现。

  

(「慧净法师讲义」之〈阿弥陀经要旨(二)〉)

  

七、《阿弥陀经》两译对照

  

《佛说阿弥陀经》(鸠摩罗什译)

  

《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玄奘译)

  

舍利弗:

  

舍利弗: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

  

闻说阿弥陀佛,

  

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

  

执持名号,

  

闻已思惟,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

  

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

  

一心不乱;

  

系念不乱;

  

其人

  

是善男子,或善女人,

  

临命终时,

  

临命终时,

  

阿弥陀佛,与诸圣众,

  

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

  

现在其前。

  

前后围绕,来住其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

  

慈悲加佑,令心不乱。既舍命已,

  

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意译:依梵文意义而译成中文

  特点:

  (1)顺中文文法

  (2)顺中国人好略习性

  (3)内容扼要,文字简洁。

  

直译:依梵文文句而译成中文

  特点:

  (1)顺梵文文法

  (2)不顺中国人好略习性

  (3)内容详细,文字广说。

  

  (「慧净法师讲义」之〈阿弥陀经要旨(二)〉)

  

八、苦海众生

  

昙鸾大师是一个老实修行的人,在他的《赞阿弥陀佛偈》里面,有首偈子说:

  

我从无始循三界,为虚妄轮所回转,

  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

  

昙鸾大师说,他从无始以来就循着三界,也就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所以说「我从无始循三界」。

  

「为虚妄轮所回转」,三界就是六道轮回,而六道轮回本身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们居然把虚妄当做真实,一直在轮回,永无休止,直到今天。

  

到了今天,「一念一时所造业,足系六道滞三涂。」一念一时,也就是心心念念,现在的心心念念都在造业、结业。虽说业有善业跟恶业,可是昙鸾大师说,这个业「足系六道」,足够被绑在六道里面;同时「滞三涂」,被堵在三恶道之中。

  

意思是说,昙鸾大师自认是一个造罪造业的凡夫,他念念所造的不是善业,反而是让他停留在三恶道之业。

  

释迦牟尼佛说六道是苦海,这个「海」就显示无边无底。六道的轮回,是无边又无底。我们在六道里面,所谓「头出头没」,头出就是偶而生而为人,在大海里面露出头来,呼吸几口空气,之后又沉下去了。

  

连昙鸾大师都自认是在六道里面头出头没,而且是滞留在三恶道比较多,遑论我们!昙鸾大师在南北朝时,梁武帝都要向他所在的方向顶礼,尊称他「鸾菩萨」;北朝的北魏皇帝,又尊称他为「神鸾」。这样的人,还自认是罪恶众生,何况我们呢!

  

以此而言,我们可说没有出离六道的能力、机缘。若没有阿弥陀佛为我们发下第十八愿,我们就永远地在六道轮回,永无出期了。

  

众生起心动念都是如何呢?在《净度菩萨经》里说:

  

一人一日中,八亿四千念,

  念念之所为,皆是三涂业。

  

每个人在一天当中,念头有多少呢?有八亿四千。这个八亿四千,不是数目字,是一种表法。也就是无量无边,数不清的念头。这念念之所为,却不是让我们可以生而为人,上升天堂,或脱离六道轮回的,反而都是在造三涂业,造地狱、饿鬼、畜生之业。

  

我们心心念念居然是这样,想来是很恐怖的。诚如《地藏经》所说:

  

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也就是说,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都是业,都是罪。

  

《地藏经》又说:

  

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众生的业力,「能敌须弥」,宇宙最高的山是须弥山,而我们的罪业比须弥还高;「能深巨海」最深的是大海,而我们的罪业比大海还深。像这样的众生,如果没有阿弥陀佛,「设我得佛」的愿的话,就只有永远在三界六道轮转了。

  

这个「三界」,昙鸾大师如何来形容呢?昙鸾大师说:三界是「虚假的,是污染的,是颠倒的,是破坏的,是轮转的,是无穷的」。

  

也就是说,三界众生他的因与果,都是虚假,不是真实的;都是污染,不是清净的;都是颠倒,而不是正知正见的;都是破坏,念念都在无常转变,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且是一直在轮转,不是地狱,就是饿鬼,就是畜生,一直在轮转,无有穷尽。这真是非常恐怖,非常可怕。

  

又说:「三界是生死凡夫流转之暗宅」,三界就好像很广大的屋子,而这屋子却没有一点点光明,非常黑暗。等于是说我们三界六道的凡夫,都是迷而不悟的。

  

又说:「三界皆是有漏邪道所生,长寝大梦,莫知悕出」。也就是说,永远在大梦当中,不晓得出离。

  

轮转在三界里面,如果没有遇到佛法,或是遇到佛法,没有遇到弥陀的救度,就永远沉沦在黑暗的三界,在大梦的六道里面,不能脱离了。

  

(〈第十八愿之义〉之三(二○○五.三.二十))

  

《念佛必定往生 贰、应当发愿,愿生彼国》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