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若八日就念八天的佛,若八年或者八十年,就盡一輩子都專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不需要假借其它的法門來回向,當下往生的功德都是具足的。
第十八願就是在說「信、願、行」。「信」就是「至心信樂」,而「欲生我國」呢?就阿彌陀佛來說,阿彌陀佛都時時刻刻在呼喚我們,拜托我們,叫我們要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去,這就是阿彌陀佛「欲生我國」的佛心;對我們衆生來說,就是「願生彼國」,就是願生西方淨土中,隨順阿彌陀佛的呼救,這就是「願」。「行」就是「乃至十念」,從今以後只要專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可以了。
那阿彌陀佛雖跟我們訂下救度的條件,但這種救度的條件,其實幾乎也可以說是沒有條件的。因爲只要我們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願意往生極樂世界,此後我們有多少的時間就念多少的佛,不管我們念佛的時候有沒有煩惱,有沒有妄想雜念,都不用管。阿彌陀佛給我們規定條件只是這樣,所以雖然有條件,也可以說是沒有條件。因爲只要我們願意往生極樂世界就對了,也不需要付出金錢,也沒有什麼損失。
念南無阿彌陀佛是最簡單的,我們只要會說話就會念佛,就是如說話一樣來念佛而已,所以,念佛、願生極樂,對我們來講是非常簡單容易的,既不用費金錢,也不會虧本,尤其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就比較沒有妄想雜念、比較沒煩惱,這樣的念佛使我們更輕松,是不是?
(衆答:是)
如果煩惱來的時候,或者身苦病痛、心裏很郁悶的時候,在念佛中,不知不覺心就會平靜下來,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用這句佛號讓我們念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對不對?
(衆答:是)
願生極樂世界是一種心,向往、願生的心,它本身並不需要付出什麼,既不需要多付出時間、金錢,也不需要付出勞力,同時也不會虧本、不會損失,往生極樂只有百利而無一害。若用打賭的方式來講:我雖然不太相信有極樂世界,不肯定有極樂世界,可是我還是願生極樂,爲什麼?如果真的沒有生死輪回、沒有極樂世界,那也沒有什麼虧本損失嘛!但假若有生死輪回、有極樂世界,豈不是白白賺到了?而且賺到的是無法計算的,是宇宙的大善根、大福德通通賺到了。因爲只要真的有極樂世界,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必定成佛,必定脫離叁界六道生死輪回,必定擁有跟佛一樣的無量壽命、無量光明、無量智慧、無量慈悲,跟阿彌陀佛一樣具足四十八大願,能夠分身到他方世界、十方世界、無量世界去廣度衆生,所以,這一個願心豈不是大大賺到了!
盡管我們是凡夫,我們心力很羸弱,我們愚癡,我們煩惱深重,可是只要我們有這麼一個願生極樂世界的願,這個願就是大願,爲什麼呢?因爲這一個願能夠使我們往生成佛!如果沒有這個願,我們將繼續輪回六道,如果沒有這個願,那就失去了大善根、大福德。
進一步來講,我們信阿彌陀佛救度的這一個信是「大信」,是不可思議的信。爲什麼?阿彌陀佛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我們居然能夠信受,豈不是這個信是一個不可思議的信?我們信對岸有個金門,金門過去有臺灣島,盡管我們沒有去過,眼睛也看不到,可是我們相信有金門、有臺灣,這一種信也是真的信。可是這種信可貴嗎?這個信沒有什麼可貴,因爲信與不信,對我們解脫生死輪回來講既不增加也不減少,所以這個信只是凡夫的世俗之信而已。可是如果我們信有彌陀的救度,信有極樂世界的歸宿,雖然同樣是信,可是內容不一樣,價值也就隨之不同。信有彌陀的救度、有極樂世界的歸宿,可以讓我們離開叁界六道輪回,讓我們畢竟成佛,這豈不是至高無上的信啊!
「行」也是一樣,我們只要嘴巴張開稱念名號,或者是心中想念南無阿彌陀佛,這種行就是「大行」,比我們持守五戒、十善的功德還要大。因爲持守五戒只是讓我們再生而爲人,持守十善能讓我們生天,但是五戒十善的因與五戒十善的果都仍是虛假、顛倒、有漏、汙穢的。《往生論注》言:「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僞,是故名不實功德。」因爲還是在六道輪回之中。但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是清淨的、是真實的、是大利無上不可思議功德。所以,以我們汙穢之心、不淨之口來稱念這一句清淨、真實、至高無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同樣是大行,而不是有漏的。這樣大家聽得懂嗎?
(衆答:聽得懂。)
所以淨土法門叫做「易行道」,所謂「易」 就是:
(一)淺易。容易了解、不複雜。它的道理非常淺顯,不是很深奧、很困難的,一聽就可以了解。
(二)簡易。只要稱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圓滿具足往生的功德,往生的資糧就當下完成,百分之百決定往生極樂世界,不需要藉由誦很多經的功德,或者朝山拜忏的功德,或者是深入經藏,或者持很多咒語才能夠往生。從開始到臨命終,都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
(叁)容易。不分老少賢愚,不管是否深入經藏,每個人都能夠做得到,這才叫做容易。因爲如果說你做得到、他做得到,可是還有少部分的人做不到,那就不是「易行道」了。所謂「易行道」是人人──不管是老人家、小孩子、有智慧、沒智慧、會修行、不會修行、有學問、沒學問、是善、是惡,都能夠做得到,都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這才叫做「易行道」。如果學其它的法門要成佛都是「難行道」,那種難度可說「難如登天」。但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那就很容易了,易如反掌,大家都做得到。
(四)安易。就是這個法門修起來非常的安樂、自在,一點也不苦。跟自力的「難行道」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龍樹菩薩把所有佛法的法門歸納成爲兩個法門:一個是「難行道」,一個是「易行道」。「易行道」就是指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救度;除了「易行道」以外,所有各宗各派,其它一切法門的修行都是「難行道」。
爲了讓我們容易了解難、易的差別,龍樹菩薩舉示了一個比喻:他說「難行道」就像「步行」,「易行道」就像「坐船」;又說步行是苦的,坐船是安樂的。在古代,交通工具只有坐船啊,或者是牛車、馬車啦,不像現在有飛機、火車、巴士。我們要到百千萬裏之遠的地方,如果靠雙腳走路,那身體不健康的人,或者是年老的人就沒辦法了;即使身體健康,甚至是世界跑步第一名選手也未必能夠到達。爲什麼?因爲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又可能遭遇到各地盜賊,饑啊、寒啊、累啊,走不到叁分之一就通通倒下了。這就好像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修行,以期超脫叁界六道生死的輪回,終至達到成佛的境界,那是非常困難的。可是如果依靠阿彌陀佛的救度,那就非常安樂。所以「易行道」就是安樂的法門、安易的法門。
爲什麼念佛是「易行道」呢?這全是因爲念佛本身有阿彌陀佛的本願大力加持。我們應知,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只要衆生願生彌陀淨土,專念彌陀佛名,阿彌陀佛必定使他往生」。所以阿彌陀佛經過兆載永劫的時間持續爲我們累積往生極樂世界的功德、累積我們在極樂世界快速成佛的功德、累積替我們償還生生世世所欠債務所需的功德。這些功德通通圓滿了,祂才成佛,才成爲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自自然然的就具足了阿彌陀佛兆載永劫的萬行、萬善、萬德,也就是說,無量百千陀羅尼的功德通通在這一句名號裏面毫無缺欠,因此這句名號叫做「萬德洪名」。萬德洪名的「萬」不是數目字的百千萬的萬,而是「具足、完滿、超越」的意思。也就是往生成佛的功德,在這句名號中完全圓滿、完全具足,而且使我們超越六道輪回,一旦到極樂世界就能夠超越叁賢十聖而快速成佛。
由于阿彌陀佛的本願成就了,才完成了我們往生的功德,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成就了什麼呢?成就了我們的往生。阿彌陀佛如沒有成佛,就沒有我們往生的功德資糧,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就有這一句佛號給我們念,只要念佛,當下我們就有了往生的功德資糧。
講到這裏,我們可以了解,阿彌陀佛是怎樣的一尊佛呢?是本願成就的佛!這意思是說,阿彌陀佛已成就了本願,然後又把祂本願的成就功德通通送給我們、回向給我們,因爲阿彌陀佛之所以成佛是爲我們往生而成佛的,所以阿彌陀佛成佛的功德同時也通通轉成爲我們的功德。有一句話說:「以果地覺,爲因地心;因該果海,果徹因源。」意思就是阿彌陀佛以祂果地成就的佛的功德,做爲我們因地凡夫往生的功德以及成佛的功德,彌陀的正覺是我們衆生往生極樂世界之因,反過來說,我們衆生往生之因,是彌陀成佛的正覺之果。所以阿彌陀佛的成佛就是我們的往生,我們的往生就是阿彌陀佛的成佛。如果我們不能往生,阿彌陀佛就不成佛,阿彌陀佛既然已經成佛了,就表示我們只要念佛就一定能往生。由此可知,我們的往生跟阿彌陀佛的成佛是在一起的,永不分開的。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是「從果向因」的法門,不是「從因向果」的法門。「從因向果」 就是從凡夫一直修行,經過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然後到成佛。一步一步、一個階梯一個階梯地升上去。而我們這個法門則是「以果地覺爲因地心」,是以阿彌陀佛已經成佛的功德,作爲我們往生成佛的資糧,所以我們不需要再經過十信啊、十住啊、十行啊、十回向啊、十地這一些功行,就能夠直接超越階次,往生成佛。因此「易行道」也叫做「橫超」的法門。好像臺北有個101大樓,如果每一層樓都用爬的話,那要好久的時間,爬得好辛苦,可是如果坐直達的捷速電梯就很快,一下子就到101大樓的頂層了。
淨土法門之所以是易行、橫超的法門,原因在哪裏?也在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果阿彌陀佛的本願沒有成就,一切都不具足;一旦本願成就,就通通具足,我們往生有份了,我們成佛可期了。
每一尊佛之成佛都很難能可貴,跟我們卻未必有直接而密切的關系,因爲祂們並沒有爲我們發下如同第十八願那樣的願,也沒有爲我們經過兆載…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