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合「一心不亂」的條件了,所以「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就是「稱念彌陀專複專」。
所謂「一心不亂」。一則不二,不二就是專;不亂者,不雜亂,不雜,也是專。所以只要我們專念彌陀名號,不雜修雜行,就是一心不亂,而不是說降伏或斷除見思二惑那種功夫上的一心不亂,如果真是這樣的話,我們都不能往生,阿彌陀佛要救度的就不是十方衆生,而是只救度聖者了。因爲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是「理一心」就是「事一心」,那都已經是破無明或斷惑的聖人了。
所以我們學淨土法門,若要能夠安心決定、往生決定,必須先要了解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內涵,如果不了解第十八願而學淨土,往往會偏差,讓我們無法安心。因此對于「一心不亂」的行,我們要這樣的了解。
我是出家的身份,我就以出家的身份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大家都是在家的身份,就以在家的身份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我雖然出家,但還是貪瞋癡煩惱強盛,業障深重、妄想雜念紛飛的凡夫,那我就以這樣的身心去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在家的居士,如果煩惱很淡的,業障也不深,一念起佛號就很清淨,大家也以這樣的身心根機專一念這一句彌陀名號。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根機專一的來念這一句彌陀名號,這樣大家都平等往生。爲什麼?你是善人,你也一樣坐在阿彌陀佛的願船上;你是惡人,也是坐在願船上;不管你是聖人還是凡夫,是出家還是在家,同樣都是坐在願船上。我們往生是靠這一句萬德洪名,不是靠我們的身份。我們到了極樂世界之後,就通通舍掉身份,通通依靠這句阿彌陀佛來登彼岸,來進入無爲涅槃的境界,同樣成佛。
盡管在這娑婆世界有男衆、女衆的差別,有智慧學問高低的差別,有善惡業障多寡的差別,可是到極樂世界不靠這一些來往生的,完全是靠這一句彌陀名號。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即使是在家衆也好,是不會修行也好,心不清淨也好,有思惑也好,有見惑也好,或者連一品無明一點都沒有破除,都一樣平等的往生極樂世界,到那裏通通平等成佛。所以善導大師說:「人天善惡,皆得往生,到彼無殊,齊同不退。」《阿彌陀經》說:「極樂國土,衆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每一個人同樣都是不退轉的階位,而且同樣都是進入一生補處的身份。這一個法門最可貴就在這裏。這個也由于是阿彌陀佛的本願,如果不是本願成就的佛就沒有這些可貴之處了。
本願有「因本之願」,有「根本之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中,只有第十八願是根本之願,其它的都是「因本之願」。阿彌陀佛的第十一願說:凡是到極樂世界的人都是不退轉,而且必至滅度。所以我們只要到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而且必至滅度。第二十一願說:叁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完全具足。第二十二願說:讓你一生補處,而且到其它世界廣度衆生。
所以,我們的往生跟我們的成佛都在阿彌陀佛的本願中,四十八願也好,第十八願也好,通通具足。因此我們才強調,阿彌陀佛成佛是因爲有本願才能成佛的,也由于是本願的佛,才是可貴的。
問:第二個問題:目前國內道場大都在弘揚淨土法門,其它法門相繼衰落,如果不大力弘揚其它宗派如唯識、天臺等,佛教是否越來越衰微?通教通宗的道場越來越少?另外,修習佛法是否須要閱讀其它經典?而不只是一本《無量壽經》或《阿彌陀經》呢?
答:釋迦牟尼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的目的就是爲了要廣度衆生,只要能夠廣度衆生,佛陀出現在世間的目的就達到了。那如果我們衆生學佛不能往生極樂世界,死後還是繼續輪回,即使通宗通教、深入經藏,通達八萬四千法門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的目的,也不是我們學佛的目的。因爲一旦輪回的話,這一輩子所學的下一輩子未必仍能記得,何況我們隨業力流轉,假如墮落地獄的話,只有受苦,整個身心只有苦,不可能再有心力去回想起以前所學過的法門,比如如果墮入豬胎的話,就是豬的習氣、性情、愚癡。
所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淨土這一個法門,往生極樂世界。不但自己學這個法門,也勸導所有與我們有緣的人都來學這一個法門,能夠學這個法門就是大智大慧,能夠將這個法門傳播出去就是大慈大悲,大家若都能夠學這個法門,大家就都是大善根、大福德了。
所有的經典到滅法時代通通都消滅了,只有宣揚這個法門的《無量壽經》不消滅,這一部經不消滅,等同所有的經通通沒有消滅。因爲千經萬論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解脫,我們如果能夠解脫的話,千經萬論的目的就都達到了。所以不怕不會深入經藏,只怕不能往生,因爲一旦往生,豈止深入經藏,叁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立刻就全都現前了。
以我來說,年輕的時候背了很多經文,現在年紀大腦力衰退了,那些經文就忘記了。生生世世以來,我不是沒有出家過,一定不是這一世才出家的,也曾經當過高僧深入經藏,所有善事都做過;也曾經上生天堂: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我都去過;色界天、無色界天也都去過,所有的法門也都學過,可是現在呢?由于沒有往生極樂世界,現在還是凡夫。
還有,我也曾經殺過人,生生世世以來被我殺死的人不曉得有多少,被我害過的衆生也不曉得有多少,被我偷的、搶的、罵的、侮辱的不知道有多少,所以我曾經墮落阿鼻地獄,曾經上刀山下油鍋,曾經當畜生、餓鬼,我就是這樣的人,只差我沒有往生極樂世界。
那麼請問各位:你們以前有沒有出家過?
(衆答:有)
有沒有當過高僧?
(衆答:有)
有沒有曾經因爲能夠入定,所以五通具足過?
(衆答:都有)
有沒有殺人?
(衆答:有)
我們從小有沒有吃過肉?
(衆答:有)
吃肉就是間接殺生,何況直接殺生,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來都有犯過五戒,造過十惡業,都曾經上天堂、下地獄過。《正法念處經》說:「從天墮地獄,從地獄升天」;《涅槃經》說:「雖複得受梵天之身,乃至非想非非想天,命終還墮叁惡道中。」要生色界天禅定要很高,有禅定就有神通了,就會出入牆壁無所障礙,也能知過去、未來,也有他心通。可是命終福盡將來還有墮落地獄、餓鬼、畜生的可能。無色界天也是一樣,無色界天最長的是八萬四千劫壽命,處在甚深的禅定當中,但是一旦死了還是要墮落。
一個人貴爲國王,披金戴玉的,可是當他掉落海中時,跟一個乞丐掉落海中是沒有兩樣的,同樣都會死掉。這個意思是說,如果未出叁界六道的話,命運都一樣──善人、惡人一樣;出家、在家一樣;必須能夠解脫生死輪回才是究竟之道。
所以我們要有這個智慧,不是說其它的法門不要學、不要弘揚,還是要的。比如說,我們不是念佛就好了,還是要盡量的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也要了解其它的教理。只是有主有從,最主要的是這個淨土教理要先了解,然後把這一句佛號存在心中,生死先解決,其它隨緣隨力來做。能這樣,那麼其它的做得到固然好,做不到也不會有遺憾,因爲到時候這一切都會忘光的。我們年老的時候,如果能夠頭腦清醒,耳聰目明那就太阿彌陀佛了。不然的話,都是壽命越長的人,大多患了老年癡呆症。
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裏面,叁藏十二部通通具足,沒有缺少,到了極樂世界,看到阿彌陀佛,就通通掀開、通通具足了。好像釋迦牟尼佛,還沒有夜睹明星的時候還是凡夫,一旦夜睹明星的時候,叁明六通、百千陀羅尼當下具足,當下成爲天上天下最尊第一的佛。所以不怕我們什麼都不懂,只怕我們不能往生;不怕我們不能廣度衆生。只怕我們不能成佛。往生決定成佛,成佛決定廣度衆生。總之一切先往生再講,不然無常時時刻刻在我們的旁邊等著我們,出去有可能就被車子撞死了,坐飛機也有遭遇空難的可能,坐車也有可能發生車禍。因此我們唯有學這一個法門才會真正心安。
一個無常觀很深刻的人,才是老實學佛的人,因爲無常觀深刻就會推動他精進用功,推動他去尋找今生今世能夠解脫的法門。如果無常觀不深刻的話,他就會悠悠泛泛,東尋西探,一天過一天,等到真正無常來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問:如果專念彌陀,其它法門都不學不問,恐怕佛法從此就剩淨土宗了,再下去恐怕未法的時期就很快來到,所以不可偏執,應該走中庸之道,何況其它菩薩都有修行許多法門。
答:這個問題應該剛剛都有回答了。
文殊菩薩他有一首願偈流露文殊菩薩的心情,他說:「願我臨終時,盡除諸障礙,面見阿彌陀,即生安樂剎。」這是文殊菩薩的願。文殊菩薩也勸導法照大師,要專念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那普賢菩薩的願是什麼呢?他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並引導華嚴會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薩往生極樂。所以,在阿彌陀佛的面前,文殊、普賢都把自己看成下品下生的凡夫,希望臨終的時候,盡除所有障礙,能夠順利安然的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要消災免難的功德也在這一句彌陀名號裏面,所以消災延壽的藥師佛佛號的功能也都在這句南無阿彌陀佛萬德洪名裏面,因爲六字洪名就是阿伽陀藥,萬病總持。進一步說,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一佛就等同念十方諸佛,我們念阿彌陀佛,十方諸佛都不約而同的來贊歎我們、護念我們、稱贊我們,所以選擇這個法門其實是大智慧的。
我們學這個法門之後,也不用再念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因爲只要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就好高興來當你的朋友,來當你的兄弟,如影隨形來保護你,原因是你所念的正是他們頭上頂戴的。我們應知,觀世音菩薩的目的就是引導苦難的衆生來念南無阿彌陀佛,然後救到極樂世界去,不然觀世音菩薩會說我好累哦,你還有輪回,還有苦難,我生生世世還要一而再,再而叁的來爲你救苦救難,可是如果你今生今世念南無阿彌陀佛,那我就輕松啦。這是觀世音菩薩的目的。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法門的目的,這一尊佛的目的,這一尊菩薩的目的,不可以依文解義,才不會走向岔路。
(2006年10月講于廈門)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