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P4

  ..续本文上一页常的依依不舍。接下来呢,冤亲债主要来讨债,黑无常、白无常拿铁链要来捉拿去审问判罪,心中非常痛苦、紧张、害怕。

  但是念佛人不会害怕,因为阿弥陀佛会亲身来保护我们、迎接我们,在临终快要断气还未断气之时,阿弥陀佛就先出现了,他就会清晰的看到阿弥陀佛,那时候,他就会庆喜踊跃的跟着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我们只要愿生极乐世界,专一称念阿弥陀佛,时间一到阿弥陀佛就会来接我们。从现在一直到临终,阿弥陀佛都不会有一分一秒一剎那的舍弃、忘记、厌离我们,不管我们那个时候是昏迷的或是清醒的,阿弥陀佛照样来迎接我们。因为昏迷只是器官昏迷,在外人来看,昏迷的人当下不会念佛、眼睛看不到、耳朵重听、手脚不能动,可是那个人的心却是灵灵明明的。一个愿生极乐世界的人,他那个时候还是会念佛,而且阿弥陀佛来迎接他的时候,他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跟他,是彼此清清楚楚的。所以我们平生只要负责念佛就好了,往生的事阿弥陀佛自然而然会完全、完善、完美负责接引到极乐世界去。

  假若一个念佛人临终的时候,因为病苦的折磨口念不出佛号来,也没有关系,他心中有安慰,想着:「时间到阿弥陀佛就会来迎接。」所以一个念佛的人,到临命终的时候不会恐惧,不会慌张不安,只静静的等待,等待弥陀的来迎。所以,我们就平静的、轻松自在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待弥陀来迎接就好。总之,有阿弥陀佛的来迎,让所有念佛的人,充满着安慰,充满着希望!

  有些人会这样担心:「如果我临终病苦念不出佛来怎么办?」我告诉你,没关系,不用担心,你的情况阿弥陀佛都知道,阿弥陀佛有大神通,阿弥陀佛有大愿力,阿弥陀佛以祂的大慈悲、大智慧,晓得这个人有什么样的业障,会遭受什么样的临终,是能念佛或不能够念佛,是昏迷或者是清醒,这个阿弥陀佛通通知道。所以祂不会舍弃我们、不会放下我们不救,时间到一定会来迎接我们。这样子可贵不可贵?

  (众答:可贵!)

  所以只要我们平常有愿往生极乐世界的心,而且这个心是虔诚的、真实的,从今以后没有杂修杂念,都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人,临终的时候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不管临终有昏迷、没有昏迷,也不管临终的时候是否会因身苦病痛而没办法念佛。我们只要负责平常的时候念佛就好了,临终的时候如果有身苦病痛佛号念不出来也不要紧,只要心中静静等候阿弥陀佛来救我们就好了。因为我们知道阿弥陀佛是光明摄取的佛,是临终来迎的佛,时间到祂就一定会来迎接我们。

  因为这样,所以一个念佛的人,心中永远都是安稳的、安慰的,也因为这样 所以这个法门又叫「易行道」,是容易的法门、安乐的法门,要不然众生就永远苦恼了。

  假使阿弥陀佛没有光明摄取我们,没有临终来接引我们,即使我们现在念佛,也是心中不安。会想:惨啊!虽然现在我很用功在念佛,可是临终的时候如果病苦念不出佛来怎么办?如果昏迷那怎么办?都不用有这些担忧,因为阿弥陀佛祂时时存在 、处处存在、有大神通,祂都知道你的情况而会适时保护接引你。我们这个法门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法门,所以只要我们愿生极乐世界,专门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要去杂修杂行,完全依靠阿弥陀佛,如果做到这样子,就一定往生决定。

  我讲到这里,大家对这个法门有什么问题,可以尽量提出来发问。

  问: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修行需要具足信愿行,法师在宣讲时,强调阿弥陀佛的本愿,但是修行的行,要到何种程度才能往生?如果只有愿而没有强调行的程度,是否会与日本的本愿法门有所混淆?是否需要行到入三摩地,净念相续,一心不乱才能往生呢?

  答:没有你所说的这些条件,只要称念这一句弥陀名号就可以。

  为什么「南无阿弥陀佛」被称为「万德洪名」呢?因为十方众生往生的功德资粮在这一句弥陀名号当中都已经完全具足了。当然,专念这一句弥陀名号也不是随随便便念的,而是我们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因为十方众生根机各不一样,有的人时间比较多,有的人时间比较少,所以时间多的人就多念,时间少的人就少念;有的人修养比较好,脾气比较好,心比较平静,念佛的时候自然心比较没有杂念;但有的人个性比较刚强、习气比较重,所以他念佛的时候妄想杂念还是很多,但是这些都没关系,他只要念佛就好,众生会有这些情况阿弥陀佛都知道。

  善导大师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所以我们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论我们是行、是住、是坐、是卧,不管你到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都可以念佛,这样就是念佛人。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什么叫「大慈」?没有条件的爱心叫做「大慈」。所以阿弥陀佛在第十八愿里面,只有讲「乃至十念」,没有讲一定要具备某一个标准。如果有标准的话,就会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了。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不是什么日本净土,我们这个本愿法门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第十八愿讲什么呢?讲「念佛」而已。善导大师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将第十八愿称为「本愿」,所以「本愿称名」是善导大师所传下来的。

  「本愿」的目的在哪里呢?阿弥陀佛成佛的目的在哪里呢?在于一切众生只要「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可以往生了,所以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称念弥陀万德洪名,就是本愿所讲的,也是本愿唯一的行持。

  刚才我们说「本愿称名」是善导大师所传下来的,但那不是善导大师个人的创见,而是龙树菩萨所讲的。龙树菩萨《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常应忆念。

  龙树菩萨在这一段话就直接点明「本愿」这两个字,也点明「称名念佛」这两个字了。所以「第十八愿」就是「本愿」,「第十八愿」就是「称名念佛」。

  「本愿如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怎么样的呢?「若人」是指十方众生,包含圣人、凡夫,凡夫当中又包含善人、恶人。「念我」,念是意业,念南无阿弥陀佛;「称名」是口业,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自归」就是随顺阿弥陀佛的愿,归顺弥陀的救度,把我凡夫罪恶的生命、生死的生命、轮回的生命,完全归入阿弥陀佛清净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轮回的生命之中,这个叫「自归」,简而言之,愿生极乐就是「自归」。

  所以这「本愿称名」也是龙树菩萨所讲的了,证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本愿」是龙树菩萨创造的吗?也不是!是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所讲的。《无量寿经》言: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其佛」是指阿弥陀佛;「本愿力」是指第十八愿的力量。第十八愿没有讲其它三学六度,是说「闻名欲往生」──听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而愿生极乐,从此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的话「皆悉到彼国」──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通通都能够到极乐世界,而且从现在开始自自然然就不退转了。

  因此,《无量寿经》有讲「本愿」,龙树菩萨传承,善导大师再做结论性的弘传,所以本愿不是日本的,是阿弥陀佛的本愿。

  本愿的条件就是「称名念佛」, 其它没有。善导大师说:「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没有说要功夫成片、梦寐一如。如果需要这些条件的的话,请问阿弥陀佛要救谁?如果是这样的话,阿弥陀佛的慈悲是大还是小?有条件还是没有条件?所以我们就「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就好。

  《阿弥陀经》所讲的「一心不乱」,自古以来都被解释错误,因为他们都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解释,都是以天台的思想解释,或以禅宗的思想解释,不是以净土的思想解释,所以都被误解了。

  《阿弥陀经》中有三段文自古以来长期被误解: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三、「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因为解释净土法门的多是在宋朝之后,尤以北宋时代较多,所以一般人都以天台的思想来解释这几段文,对「一心不乱」的解释都不是很正确,因为他们没有看到善导大师的著作。善导大师的著作有流传到韩国跟日本,反而是唐朝末年之后在中国就失传了。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回到我们中国。由于他们没有因缘看到善导大师的著作,所以都用一般圣道门的教理来解释「一心不乱」,把「一心不乱」解成是禅定上的一心,功夫上的一心。所以就失去了「易行道」的原则,解释出来的当然就不是「易行道」乘船的安乐法门了。

  我们来看净土法门善导大师怎么解释的。善导大师说:「极乐无为涅槃界」,他说极乐世界是报土的境界,是涅槃的境界,只要进入这个境界,就跟阿弥陀佛一样得到涅槃,所以说「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所有的法门都是「随缘杂善」,今天所遇到的是显教的就学显教的法门,是密教的就学密教的法门,遇到天台就学天台的法门回向往生,遇到禅宗就学禅的法门回向往生,遇到什么就以什么的法门、什么的功德来回向往生,这个叫「随缘杂善」。这样子的「随缘」而行,就是「杂善」,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说「随缘杂善恐难生」。

  「随缘杂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那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善导大师接下来解释说:「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也就是只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你有功夫、没功夫,心清净、不清净,出家、在家,都通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你已符合「专又专」,已符…

《阿弥陀佛是怎样一尊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