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常的依依不舍。接下來呢,冤親債主要來討債,黑無常、白無常拿鐵鏈要來捉拿去審問判罪,心中非常痛苦、緊張、害怕。
但是念佛人不會害怕,因爲阿彌陀佛會親身來保護我們、迎接我們,在臨終快要斷氣還未斷氣之時,阿彌陀佛就先出現了,他就會清晰的看到阿彌陀佛,那時候,他就會慶喜踴躍的跟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
我們只要願生極樂世界,專一稱念阿彌陀佛,時間一到阿彌陀佛就會來接我們。從現在一直到臨終,阿彌陀佛都不會有一分一秒一剎那的舍棄、忘記、厭離我們,不管我們那個時候是昏迷的或是清醒的,阿彌陀佛照樣來迎接我們。因爲昏迷只是器官昏迷,在外人來看,昏迷的人當下不會念佛、眼睛看不到、耳朵重聽、手腳不能動,可是那個人的心卻是靈靈明明的。一個願生極樂世界的人,他那個時候還是會念佛,而且阿彌陀佛來迎接他的時候,他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跟他,是彼此清清楚楚的。所以我們平生只要負責念佛就好了,往生的事阿彌陀佛自然而然會完全、完善、完美負責接引到極樂世界去。
假若一個念佛人臨終的時候,因爲病苦的折磨口念不出佛號來,也沒有關系,他心中有安慰,想著:「時間到阿彌陀佛就會來迎接。」所以一個念佛的人,到臨命終的時候不會恐懼,不會慌張不安,只靜靜的等待,等待彌陀的來迎。所以,我們就平靜的、輕松自在的「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等待彌陀來迎接就好。總之,有阿彌陀佛的來迎,讓所有念佛的人,充滿著安慰,充滿著希望!
有些人會這樣擔心:「如果我臨終病苦念不出佛來怎麼辦?」我告訴你,沒關系,不用擔心,你的情況阿彌陀佛都知道,阿彌陀佛有大神通,阿彌陀佛有大願力,阿彌陀佛以祂的大慈悲、大智慧,曉得這個人有什麼樣的業障,會遭受什麼樣的臨終,是能念佛或不能夠念佛,是昏迷或者是清醒,這個阿彌陀佛通通知道。所以祂不會舍棄我們、不會放下我們不救,時間到一定會來迎接我們。這樣子可貴不可貴?
(衆答:可貴!)
所以只要我們平常有願往生極樂世界的心,而且這個心是虔誠的、真實的,從今以後沒有雜修雜念,都專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人,臨終的時候一定往生極樂世界。不管臨終有昏迷、沒有昏迷,也不管臨終的時候是否會因身苦病痛而沒辦法念佛。我們只要負責平常的時候念佛就好了,臨終的時候如果有身苦病痛佛號念不出來也不要緊,只要心中靜靜等候阿彌陀佛來救我們就好了。因爲我們知道阿彌陀佛是光明攝取的佛,是臨終來迎的佛,時間到祂就一定會來迎接我們。
因爲這樣,所以一個念佛的人,心中永遠都是安穩的、安慰的,也因爲這樣 所以這個法門又叫「易行道」,是容易的法門、安樂的法門,要不然衆生就永遠苦惱了。
假使阿彌陀佛沒有光明攝取我們,沒有臨終來接引我們,即使我們現在念佛,也是心中不安。會想:慘啊!雖然現在我很用功在念佛,可是臨終的時候如果病苦念不出佛來怎麼辦?如果昏迷那怎麼辦?都不用有這些擔憂,因爲阿彌陀佛祂時時存在 、處處存在、有大神通,祂都知道你的情況而會適時保護接引你。我們這個法門是沒有任何條件的法門,所以只要我們願生極樂世界,專門念南無阿彌陀佛,不要去雜修雜行,完全依靠阿彌陀佛,如果做到這樣子,就一定往生決定。
我講到這裏,大家對這個法門有什麼問題,可以盡量提出來發問。
問:這裏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修行需要具足信願行,法師在宣講時,強調阿彌陀佛的本願,但是修行的行,要到何種程度才能往生?如果只有願而沒有強調行的程度,是否會與日本的本願法門有所混淆?是否需要行到入叁摩地,淨念相續,一心不亂才能往生呢?
答:沒有你所說的這些條件,只要稱念這一句彌陀名號就可以。
爲什麼「南無阿彌陀佛」被稱爲「萬德洪名」呢?因爲十方衆生往生的功德資糧在這一句彌陀名號當中都已經完全具足了。當然,專念這一句彌陀名號也不是隨隨便便念的,而是我們有多少時間就念多少佛。因爲十方衆生根機各不一樣,有的人時間比較多,有的人時間比較少,所以時間多的人就多念,時間少的人就少念;有的人修養比較好,脾氣比較好,心比較平靜,念佛的時候自然心比較沒有雜念;但有的人個性比較剛強、習氣比較重,所以他念佛的時候妄想雜念還是很多,但是這些都沒關系,他只要念佛就好,衆生會有這些情況阿彌陀佛都知道。
善導大師說:「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所以我們只要念佛就可以了,不論我們是行、是住、是坐、是臥,不管你到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都可以念佛,這樣就是念佛人。阿彌陀佛是大慈大悲的,什麼叫「大慈」?沒有條件的愛心叫做「大慈」。所以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裏面,只有講「乃至十念」,沒有講一定要具備某一個標准。如果有標准的話,就會有的人能往生,有的人不能往生了。
所以我們這個法門不是什麼日本淨土,我們這個本願法門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的法門。第十八願講什麼呢?講「念佛」而已。善導大師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將第十八願稱爲「本願」,所以「本願稱名」是善導大師所傳下來的。
「本願」的目的在哪裏呢?阿彌陀佛成佛的目的在哪裏呢?在于一切衆生只要「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可以往生了,所以說「望佛本願,意在衆生, 一向專稱,彌陀佛名」。稱念彌陀萬德洪名,就是本願所講的,也是本願唯一的行持。
剛才我們說「本願稱名」是善導大師所傳下來的,但那不是善導大師個人的創見,而是龍樹菩薩所講的。龍樹菩薩《易行品》言:
阿彌陀佛本願如是:若人念我,稱名自歸,即入必定,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常應憶念。
龍樹菩薩在這一段話就直接點明「本願」這兩個字,也點明「稱名念佛」這兩個字了。所以「第十八願」就是「本願」,「第十八願」就是「稱名念佛」。
「本願如是」,阿彌陀佛的本願是怎麼樣的呢?「若人」是指十方衆生,包含聖人、凡夫,凡夫當中又包含善人、惡人。「念我」,念是意業,念南無阿彌陀佛;「稱名」是口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歸」就是隨順阿彌陀佛的願,歸順彌陀的救度,把我凡夫罪惡的生命、生死的生命、輪回的生命,完全歸入阿彌陀佛清淨的生命、永恒的生命、不輪回的生命之中,這個叫「自歸」,簡而言之,願生極樂就是「自歸」。
所以這「本願稱名」也是龍樹菩薩所講的了,證據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本願」是龍樹菩薩創造的嗎?也不是!是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所講的。《無量壽經》言:
其佛本願力,聞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國,自致不退轉。
「其佛」是指阿彌陀佛;「本願力」是指第十八願的力量。第十八願沒有講其它叁學六度,是說「聞名欲往生」──聽到了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而願生極樂,從此專念南無阿彌陀佛,這樣的話「皆悉到彼國」──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通通都能夠到極樂世界,而且從現在開始自自然然就不退轉了。
因此,《無量壽經》有講「本願」,龍樹菩薩傳承,善導大師再做結論性的弘傳,所以本願不是日本的,是阿彌陀佛的本願。
本願的條件就是「稱名念佛」, 其它沒有。善導大師說:「意在衆生,一向專稱,彌陀佛名。」沒有說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如果需要這些條件的的話,請問阿彌陀佛要救誰?如果是這樣的話,阿彌陀佛的慈悲是大還是小?有條件還是沒有條件?所以我們就「一向專稱彌陀佛名」就好。
《阿彌陀經》所講的「一心不亂」,自古以來都被解釋錯誤,因爲他們都沒有看到善導大師的解釋,都是以天臺的思想解釋,或以禅宗的思想解釋,不是以淨土的思想解釋,所以都被誤解了。
《阿彌陀經》中有叁段文自古以來長期被誤解:
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叁、「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
因爲解釋淨土法門的多是在宋朝之後,尤以北宋時代較多,所以一般人都以天臺的思想來解釋這幾段文,對「一心不亂」的解釋都不是很正確,因爲他們沒有看到善導大師的著作。善導大師的著作有流傳到韓國跟日本,反而是唐朝末年之後在中國就失傳了。一直到清朝末年,才又回到我們中國。由于他們沒有因緣看到善導大師的著作,所以都用一般聖道門的教理來解釋「一心不亂」,把「一心不亂」解成是禅定上的一心,功夫上的一心。所以就失去了「易行道」的原則,解釋出來的當然就不是「易行道」乘船的安樂法門了。
我們來看淨土法門善導大師怎麼解釋的。善導大師說:「極樂無爲涅槃界」,他說極樂世界是報土的境界,是涅槃的境界,只要進入這個境界,就跟阿彌陀佛一樣得到涅槃,所以說「極樂無爲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所有的法門都是「隨緣雜善」,今天所遇到的是顯教的就學顯教的法門,是密教的就學密教的法門,遇到天臺就學天臺的法門回向往生,遇到禅宗就學禅的法門回向往生,遇到什麼就以什麼的法門、什麼的功德來回向往生,這個叫「隨緣雜善」。這樣子的「隨緣」而行,就是「雜善」,就是「少善根少福德」,因此說「隨緣雜善恐難生」。
「隨緣雜善」都是少善根少福德,那什麼是「多善根多福德」呢?善導大師接下來解釋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複專。」也就是只要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不管你有功夫、沒功夫,心清淨、不清淨,出家、在家,都通通往生極樂世界。因爲你已符合「專又專」,已符…
《阿彌陀佛是怎樣一尊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