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務的心,雖然我們不一定做得那麼周到,但是有這份心,對方也能感受到,這樣就非常好。
四、化繁爲簡 多行方便
把繁瑣的轉化爲簡單的。簡單才方便,讓大家都舒適。簡單非常好,真理就很簡單,萬法歸一,我們這個法門也很簡單,一佛一法一淨土,一向專稱彌陀佛,沒有那麼複雜,整個弘願寺也要體現這種道風,我們的建築看上去色調也簡單,殿堂、佛菩薩也簡單,從外相到內心都要簡單化。
簡單才順暢,有句話說“道場以無事爲興隆”,古人說的話很有道理。對這句話的理解,有不同的層面,不是說簡單之後什麼都不做,建設也不要建了,發行部的印書也不要做了,那樣怎麼能興隆呢?“無事爲興隆”就是不要無事找事,不要有人爲的施設,是要讓它順著法自然地流暢,沒有多余的東西。凡是多余的繁文褥節、陳規陋習,沒有必要的,通通減除掉,這就是無事。
有些事情是觀念造成的,所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觀念弄出很多事出來,那我們就要把它簡化。
慧淨上人編的書都很簡捷,一個圖表、一個標示下來,重點在哪裏,看起來很舒服。
工作也一樣,不要繁瑣化。部門工作流程要簡便化,寺院的設施、步道也都要簡便化,我們的觀念也要簡化。有一句話講“佛門規矩多”,規矩是需要的,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是畫圓的工具,矩是畫方的工具,“規矩”兩個字,有方有圓。圓就是轉彎,不會有很強烈的沖突;矩就是方方正正的,必須如此的。現在講到“規矩”,都是說“你必須這樣,這就是規矩”,其實只是“矩”而已,沒有“規”。如果是規矩,一定有轉彎的地方,沒有說一定要這樣,它是可以轉彎的,這些要我們去體會。
佛門裏面有很多規矩都是非常好的,要執行的,對道場的穩定、個人的修學很有幫助,但是也有一些是要簡化的。比如說一般的道場規矩,大殿中間的位置據說是方丈和尚拜的,別人不可以拜,因爲這一點,守殿的居士非常煩惱。因爲來的人,特別是小孩子很自然地會在中間拜佛,他每次都說“這裏不可以拜”,每次請人請個半天,這叫無事找事。後來我就告訴他,這個規矩取消,不要這個規矩。我出家之前去寺院拜佛,我一定站在中間,爲什麼我要這麼拜呢?因爲我在正中拜佛,我能正面瞻仰佛的尊容,更能感受佛的慈悲攝受。像我們拜父母,肯定是在正面拜。淨土變相圖,畫一個往生的出家衆,也在阿彌陀佛的正面。阿彌陀佛呼喚我們,也說“正念直來”,如果也搞個斜歪,怎麼來呀?所以正中拜佛符合人心,符合佛法。如果認爲“這裏大和尚專用”,這就是不平等。我們當然是要平等的,大和尚不在,不能拜嗎?可以的。沒有這個觀念限製,守殿的、拜佛的,都方便、都高興。不要認爲那是多了不起的規矩。
還有,比如說在殿堂裏有拜凳,有的人會跨過去,當然這樣不好看,但是也不要認爲這是多麼了不得的事情,就像亵渎神明一樣。過就過了,可以簡單地提示一下。一般這樣就是圖方便,威儀不好。如果你說:“這個拜凳是聖物,怎麼可以跨過去?”這是你腦子裏的觀念,這樣會讓來到寺院的人很緊張。很多人不敢進寺院門,不是對佛沒有好感,是覺得寺院一走進去感覺不到親切,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這是舉個例子,其它的方方面面,沒有必要的,通通可以簡化,只要能增長衆生的善根。我覺得規矩的大原則大家要把握,就是:“未種善根者,令種善根;已種善根者,令得增長;已增長者,令彼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脫。”這是佛度衆生的次第。
我們接引信衆,是爲他種善根還是破滅他的善根呢?比如戴佛牌,有人說“戴佛牌不好,因爲不恭敬佛菩薩,貼身有汗,拜下去的時候佛還在你下面”。這個說法對善根深的人,會引導他更加敬重佛菩薩。對一般的初學,他願意配戴佛菩薩,基本上是對佛菩薩有信仰,有恭敬,希望佛菩薩保佑自己。你這樣一講,“哎呀!那我得罪佛菩薩了,這樣罪過,這樣不行”,他就不配戴了。不配戴了,他的善根能增長嗎?他可能就斷了佛緣了。這樣就是不善巧。而且時代也不一樣了,像印光大師的民國時代,這種觀念很普遍。現在的人,這個觀念非常淡薄,基本上沒有了,你把你腦筋裏的古董翻出來告訴他、教他,教出了很多事情。他本來對佛是很尊敬的,沒有不恭敬,佛菩薩也沒有嫌他這樣不恭敬,結果你告訴他“你這樣不恭敬,你這樣不對……”憑空生出許多事來。沒有讓衆生跟佛更親近,反而讓衆生與佛之間産生隔閡。這樣不如淡化處理,避而不談,讓事情保持在一種自然的狀態。
我記得有一個例子。有一個商人,他有一尊小佛像,銅的,挂在腰間,他對佛很恭敬,吃飯的時候先供養這尊佛,即使是塊肉,也會在佛的嘴巴上擦一下。依我們看,會覺得“這還行嗎?”但是這尊佛還真的保佑了他,因爲他是出于至誠心。他吃水果的時候會說:“佛爺你先吃”,吃肉時也說:“佛爺你先吃”。如果以我們這種觀念,不就是大逆不道嗎?
所以,對有些觀念,還是要把握它的根本,能爲衆生種善根、增長他的善根、成熟他的善根,這就是正確的。
以我們本門來講,能夠接受彌陀的救度,這就是正確的。你定的一切規矩,爲了什麼目的呢?不是爲了定規矩而定規矩,“沒事我去規矩一下”,你定這個規矩幹什麼呢?“沒什麼,大家都是這麼定的,所以我也這麼定。”“哎,你怎麼不按規矩來!”你要這種規矩做什麼呢?沒有意義啊!
我們所有的一切,要以“能否讓衆生增長善根,能否讓衆生更理解彌陀的救度”爲考量和目的,如果有幫助,我們就做,如果沒有,豈不是無事找事?道場以無事爲興隆,把沒有必要、繁瑣的減去之後,我想來到這裏的人都會感到清淨。
這也是一個方向,在具體工作當中,大家可以體會。這是第四點。
五、荷負群生 爲之重擔
“荷負群生,爲之重擔”,這兩句話出自《無量壽經》。 “荷”就是挑著,“負”就是背著,就是把衆生挑在肩膀上,背在背上。就像我們小時候坐在父親肩上、偎在母親懷中一樣,這叫荷負。“爲之重擔”,就是“衆生有很重的擔子,我來爲他挑”。就像一個仆人,跟在老爺後面,老爺在前面走,仆人在後面幫他挑擔子,法藏比丘因地發願爲衆生就是這樣子的。
出家人在末法時代以什麼形象來接引衆生?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在這個末法時代能夠出家,這是非常難得的,只要發這樣的心,就很不容易了,如果現出家相,爲佛門做事,尤其是能來到淨土道場專修念佛,這是非常稀有難得、非常尊貴、非常值得贊歎!單是念佛蓮友我們都很贊歎了,何況出家來念佛,還要服務大家、服務衆生,那更應當贊歎了。
另一方面,我們雖然是出家人,但是我們要有機深信,我們不能說“我是比丘、出家師父,我是福田,你要供養我,你要尊敬我,你要禮拜我,你要服侍我”,如果有這種概念的話,那就是高高在上。我們其實不具備這個德,如果這樣,跟衆生就隔得非常遠。阿彌陀佛那麼尊貴,他都主動跨步前來,主動伸手來拉我們,我們何德何能,端坐受供?不應該這樣。所以我們提出來要淡化比丘的身份,要做一個菩薩行者。
剃了頭,我們是出家人,我們知道,這個出家人身份是讓我們心起清淨、無染,不是起貢高,說“我是出家師父,你要恭敬我,我是法師,我可以教育你”。其實我們不具備那樣的資格。在家居士很多很有智慧,念佛很精進,說出來的法義很生動、很活潑、很具體,我們都不及他們,那我們有資格教訓別人嗎?
我們憑什麼呢?只是憑這個形象。這個形象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所傳持給我們的,所以我們要心存謙卑、恭敬。
有人說弘願寺的蓮友看上去似乎不像聖道門的蓮友那麼恭敬叁寶。從外儀的行爲來講,可能道場跑得不多,沒有人教,來到弘願寺,這方面我們也不是很強調,可能因爲蓮友也跟我們比較親一些吧。這也是對我們寺院出家師父的肯定,就是沒有把自己看得很高。如果把自己擡得很高,人家當然見到你就很害怕,甚至最好是繞開你,往旁邊走。
弘願寺的蓮友對叁寶還是很恭敬的,這個恭敬是來自內心。當然,在一些具體的儀式做法方面,有調整的空間。外表的行爲,可以教,是知識性的,但是從內心發出來的,就不是知識訓練可以達到的。因爲他能感受到彌陀救度的利益,他對叁寶怎麼會沒有恭敬心?難道感受不到彌陀救度的人反而有恭敬感恩心?那是不可能的。深深感受到彌陀救度的利益,他才恭敬感恩。
所以,是我們自己的觀念問題。如果我們的觀念放得下,荷負群生,主動爲衆生做事情,這個時候我們就不會要求說“他怎麼不恭敬叁寶?他怎麼會這樣?”往往我們講恭敬叁寶,其實不是講佛寶和法寶,是講僧寶,我們講僧寶有時其實不是指人家,而是指“我這個僧寶站在這裏,他表現得不夠”。
古代的大禹治水,大禹並沒有剃光頭、成爲比丘,但是全國的人民很愛戴他,因爲他爲衆生辦事情,也可以說他是一個菩薩行者。
我們現了比丘的身份,列在叁寶之列了,衆生對我們也很恭敬,我們以這樣的身份來行菩薩道,來爲衆生服務的話,豈不令衆生對叁寶倍加恭敬呢?
如果能放下身段,爲衆生服務,那我們這個法門、我們佛教才有光明的未來。寺院也好,團體也好,有開闊的胸懷,才可懷抱廣大衆生。
現在的佛法,形勢令人堪憂,非常衰落。八萬四千法門靠的是淨土法門,八大宗派靠的是淨土宗,淨土法門、淨土宗其實靠的是善導大師的思想,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我們都不能解脫、安心。
以目前來看,純粹的、專門弘揚善導大師思想的道場是弘願寺,所以弘願寺的責任很重。那弘願寺是誰?弘願寺就是我們這些人,我們在座各位,還有我們的蓮友。所以,我們的眼界要寬,我們承擔的是佛法的傳持,眼睛要看向世界,要看向未來,不要滿足于弘願寺來來往往的人,好像不少,其實太少了。我們要胸懷世界,把念佛法門傳給一切需要的人。沒有人不需要這個法門,只要有人存在,他的內心就有不安,只要他想安心,他就離不開彌陀的救度,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服務對象。我們有這麼殊勝的産品——六字名號,我們怎麼送給人家?那就要有菩薩精神,不能再端坐在那裏,高高在上,那樣一來,這麼好的一個法門就被我們封閉在山門裏邊了。所以,應當積極地走出去。
走出去,是我們的心要走出去,是我們的心要有服務的意識,我們要彎下腰來,爲衆生服務。古德講得好,“要爲佛門龍象,先做衆生馬牛”。古代這些大師,這些菩薩行者,是怎樣爲衆生服務的!我們能學到千萬分之一也可以。當然,我們是凡夫,有很多不足,但是可以曆練,尤其學淨土法門,阿彌陀佛的救度儲存在我們心中,我們是有本錢的人,我們要去給別人,我們能從腰包裏掏出來,豈不是我們有“摩尼寶珠”了嗎!有了“摩尼寶珠”給人家,才可以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這樣去接引有緣,內心會很安定。所以我們就提出了要做一個菩薩行者。像蕅益大師,他稱自己爲菩薩沙彌,他也不高慢地說自己是比丘身份,不強調這些。前面都有很好的例子,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
出家衆沒有道心,會埋在俗事當中,非常俗套;稍微有道心的人,往往自視很高,信衆無法接近。僧衆和信衆之間就有空白地帶,我想弘願寺的出家衆應該走入這個空白地帶,既要明確“我是一個末法時代的出家衆”,同時也要有菩薩的精神,做一個菩薩行者,以開放的心胸接受一切衆生,爲大衆做好服務工作。
今天講這些,希望在弘願寺的出家衆裏邊能夠引起共鳴,要低低地爲衆生服務。
(淨宗法師2012年3月25日)
《彌陀之家 愛心爲本(弘願寺團體建設的五點意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