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
──和諧世界從心開始
作 者:淨宗法師
編 輯:淨土宗編輯部
出版者: 淨土宗文教基金會
一、人間佛教的提出
(一) 人生佛教
佛教本來是極重人生的,然而近代在有些人那裏,佛教似乎與人生並無什麼關聯,而淪落爲徒具爲死人、爲鬼魂超度的形式,由此而招致一般社會大衆對佛教的誤解與诟病。太虛法師有鑒于此,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張,旨在對治「死、鬼的佛教」,建設合理的、道德的人生,即人乘踐行菩薩乘,而以進趨佛果爲究竟目的。這就是人生佛教。
(二) 人間佛教
人生佛教的思想,振新除弊,因而受到佛教界有識人士的廣泛認同,並得到繼承和發展,形成今日兩岸佛教界共同倡舉的「人間佛教」思潮。
「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大同小異,而以人間佛教的提法更切近于時代。「人間」,即人世間、人類間、人與人之間;和「人生」相比,它不僅涵蓋了以人爲本的特質,更突出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性、共通性,亦即強調群體利益,共同進步,共同繁榮。這對于高速發展,人與人之間、民與民之間、國與國之間,交往日益密切、緊不可分,而又紛爭四起、沖突頻頻的現代社會而言,尤其具有現實意義。
人生佛教,或以爲:只關注人之生,不關心人之死;只關注短暫現生,而漠視永久未來。如是作排斥性的誤解,則有違人生佛教之本意。今言人間佛教,則是含融的。舉凡人世間一切個人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苦樂窮通,團體、民族、地區、國家間的合作交流、紛爭沖突,整個人類進步所依賴的共同福祉、發展所面臨的共同問題,個人間、人之間、人類間、人世間之一切萬象,無不是人間佛教所關注的對象,無不當從佛教的立場給予指導。
人間佛教,是對佛教如何在現時代發展所作的應答,是佛教契理契機亘古命題的時代具體化。
人間佛教,不僅對現代有指導意義,對未來也同樣有指導意義。因爲所謂的人間,是一個與時俱進的概念,並非限在某一時代,只要地球上人類間還存在,通通稱爲人間;則所謂人間佛教,也必然地要求與時代同步共振。
二、人間佛教的含義
(一)名詞解釋
人間佛教,顧名思義,雙含「人間的」與「佛教的」兩重特性。
所謂人間性,是指以人爲本,不離人間;生存于人間,發展于人間,服務于人間,化度于人間,利益于人間;而並非神異鬼怪的虛誕之說。
所謂佛教性,是指雖然存在于人間,但並不止于人間,而是以佛教解脫成佛爲究極目的,也就是即人世間而保有佛教出世的特異本質;並非泯滅佛教出世解脫的本質,而成爲順世媚俗的世間學說。
又,人間佛教蓋是指人類間可行之佛教,人人做得來,人人能夠解脫,人人能夠成佛的佛教。如果只是大菩薩做得來的,則只能稱爲菩薩間佛教;唯有大阿羅漢才能做得來的,即稱爲羅漢間佛教。如《法華經》藥王菩薩千二百歲燃身供佛之行,《維摩诘經》維摩诘居士「丈室容太虛,心淨國土淨」之行,雖皆是佛教,然只能爲人間衆生所向往,非人間衆生切實可行者,自不可稱之爲人間佛教。
佛教不只是人間的,今言人間佛教,乃是立于人間的立場,基于人間的視野,對佛教作切己、切近、切實的研究與實踐。
(二)辯證關系
人間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人間佛教即入世出世的辯證統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不廢世間事業,達成出世解脫。
人間是所化之機,佛教是能化之理,人間佛教即契理契機的辯證統一。若雖契佛教之理,而不契人間之機;或雖順人之俗情,而不合佛之真理,皆非人間佛教。
人間是凡俗的,佛教是神聖的,人間佛教即凡與聖的辯證統一。
人間是形式的,佛教是內容的,人間佛教即形式與內容的辯證統一。
人間是出發點,成佛是目的站,人間佛教即出發點與目的站的辯證統一。
(叁) 舉例說明
比如慈善救濟之類的善行,無疑是人間的。有人認爲,佛教團體、佛教寺院、佛教個人,從事社會慈善救濟事業,即爲踐行人間佛教。這卻是不一定的。只有大菩提心中行諸世善,回向無上菩提,以求漸漸增進,最終圓成佛果;或者以願生心,回向淨土,以求往生佛國,速獲不退,才可以說是在踐行著人間佛教。如果不具菩提心、願生心,而只是出于一般的同情心、友善心,即使是出家僧人,布施千萬億金,作廣大慈善事業,都只是一般的世善,而與佛教解脫毫無關涉,不能說爲實踐人間佛教。《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叁、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特質
(一) 淨土法門的佛教特質
本文所談淨土法門,特指彌陀淨土法門,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本願力,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的法門。
所謂佛教特質,即佛教特有的本質,具此即是佛教,無此即非佛教;淺近來說即出世解脫,究竟來說爲圓滿成佛。
淨土法門,以往生彌陀淨土爲目的;一旦往生,叁界系業從茲永斷,無上佛果自然圓成。故其佛教特質無容異議。不僅如此,在佛說一切法門,中國即有所謂大乘八宗法門中,論其佛教特質表現得最爲鮮明、保存得最爲完備,斷不致錯解附會者,唯是淨土法門,此說毫不爲過。其它如禅宗法門之「自性清淨,本來是佛」,《華嚴經》之「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維摩诘經》之「心淨國土淨」等,往往被淺識的人誤解爲:不用修行、不求解脫、不求成佛、不求往生,則成大錯特錯,毫無佛教氣可言了。
(二)淨土法門的人間特質
略分叁重來說明,即:人間必需的特質、人間可行的特質、圓滿利益人間的特質。
1. 淨土法門爲人間所必需
所謂人間所需,是指人類間任何人皆需要,只要人類間存在之任何時代皆需要。
人之一生,汲汲營營;人之每天,忙忙碌碌;千般思慮,萬般勞作。他根本的意願是爲了什麼?他需要什麼?他求什麼?一句話——厭苦求樂!這是人的本能追求,每一個人都爲了此,沒有一個人不是爲了追求幸福、快樂,沒有一個人不是爲了遠離不幸、痛苦。
淨土法門倡導求生極樂淨土,關于極樂之得名,及求生極樂之理由,《淨土叁經》之《無量壽經》說:
無有叁塗,苦難之名;但有自然,快樂之音。是故其國,名曰安樂。
又說:
著于無上下,洞達無邊際;
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絕去,往生安樂國;
橫截五惡道,惡道自然閉。
《阿彌陀經》說:
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觀無量壽經》說:
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
又,《往生論注》說:
經言:若人但聞彼國土清淨安樂,克念願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國土名字爲佛事,安可思議!
「極樂」,又稱「安樂」。聞樂願生,克念即生。由極樂之立名,就可知淨土法門是如何深切地關注人性最根本的意願。這種關注,超越種族,超越國家,超越階級,超越一切意識形態,乃至超越宗教,而爲人人所需;亘古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如此。
人性本能,偏好極樂。這是淨土法門第一重人間特質。
2. 淨土法門人間可行
所謂人間可行,從個體來說,是指只要是人間衆生,就可行;又,從時代來說,只要人類間存在,就可行。
雖然爲人間所需,但如果竟不能在人間實行的話,則也不具人間之特質。
比如來往交通自…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