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
作 者:净宗法师
编 辑:净土宗编辑部
出版者: 净土宗文教基金会
一、人间佛教的提出
(一) 人生佛教
佛教本来是极重人生的,然而近代在有些人那里,佛教似乎与人生并无什么关联,而沦落为徒具为死人、为鬼魂超度的形式,由此而招致一般社会大众对佛教的误解与诟病。太虚法师有鉴于此,提出「人生佛教」的主张,旨在对治「死、鬼的佛教」,建设合理的、道德的人生,即人乘践行菩萨乘,而以进趋佛果为究竟目的。这就是人生佛教。
(二) 人间佛教
人生佛教的思想,振新除弊,因而受到佛教界有识人士的广泛认同,并得到继承和发展,形成今日两岸佛教界共同倡举的「人间佛教」思潮。
「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大同小异,而以人间佛教的提法更切近于时代。「人间」,即人世间、人类间、人与人之间;和「人生」相比,它不仅涵盖了以人为本的特质,更突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性、共通性,亦即强调群体利益,共同进步,共同繁荣。这对于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民与民之间、国与国之间,交往日益密切、紧不可分,而又纷争四起、冲突频频的现代社会而言,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人生佛教,或以为:只关注人之生,不关心人之死;只关注短暂现生,而漠视永久未来。如是作排斥性的误解,则有违人生佛教之本意。今言人间佛教,则是含融的。举凡人世间一切个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苦乐穷通,团体、民族、地区、国家间的合作交流、纷争冲突,整个人类进步所依赖的共同福祉、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个人间、人之间、人类间、人世间之一切万象,无不是人间佛教所关注的对象,无不当从佛教的立场给予指导。
人间佛教,是对佛教如何在现时代发展所作的应答,是佛教契理契机亘古命题的时代具体化。
人间佛教,不仅对现代有指导意义,对未来也同样有指导意义。因为所谓的人间,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并非限在某一时代,只要地球上人类间还存在,通通称为人间;则所谓人间佛教,也必然地要求与时代同步共振。
二、人间佛教的含义
(一)名词解释
人间佛教,顾名思义,双含「人间的」与「佛教的」两重特性。
所谓人间性,是指以人为本,不离人间;生存于人间,发展于人间,服务于人间,化度于人间,利益于人间;而并非神异鬼怪的虚诞之说。
所谓佛教性,是指虽然存在于人间,但并不止于人间,而是以佛教解脱成佛为究极目的,也就是即人世间而保有佛教出世的特异本质;并非泯灭佛教出世解脱的本质,而成为顺世媚俗的世间学说。
又,人间佛教盖是指人类间可行之佛教,人人做得来,人人能够解脱,人人能够成佛的佛教。如果只是大菩萨做得来的,则只能称为菩萨间佛教;唯有大阿罗汉才能做得来的,即称为罗汉间佛教。如《法华经》药王菩萨千二百岁燃身供佛之行,《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丈室容太虚,心净国土净」之行,虽皆是佛教,然只能为人间众生所向往,非人间众生切实可行者,自不可称之为人间佛教。
佛教不只是人间的,今言人间佛教,乃是立于人间的立场,基于人间的视野,对佛教作切己、切近、切实的研究与实践。
(二)辩证关系
人间是入世的,佛教是出世的,人间佛教即入世出世的辩证统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不废世间事业,达成出世解脱。
人间是所化之机,佛教是能化之理,人间佛教即契理契机的辩证统一。若虽契佛教之理,而不契人间之机;或虽顺人之俗情,而不合佛之真理,皆非人间佛教。
人间是凡俗的,佛教是神圣的,人间佛教即凡与圣的辩证统一。
人间是形式的,佛教是内容的,人间佛教即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
人间是出发点,成佛是目的站,人间佛教即出发点与目的站的辩证统一。
(三) 举例说明
比如慈善救济之类的善行,无疑是人间的。有人认为,佛教团体、佛教寺院、佛教个人,从事社会慈善救济事业,即为践行人间佛教。这却是不一定的。只有大菩提心中行诸世善,回向无上菩提,以求渐渐增进,最终圆成佛果;或者以愿生心,回向净土,以求往生佛国,速获不退,才可以说是在践行着人间佛教。如果不具菩提心、愿生心,而只是出于一般的同情心、友善心,即使是出家僧人,布施千万亿金,作广大慈善事业,都只是一般的世善,而与佛教解脱毫无关涉,不能说为实践人间佛教。《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三、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特质
(一) 净土法门的佛教特质
本文所谈净土法门,特指弥陀净土法门,也就是仰仗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法门。
所谓佛教特质,即佛教特有的本质,具此即是佛教,无此即非佛教;浅近来说即出世解脱,究竟来说为圆满成佛。
净土法门,以往生弥陀净土为目的;一旦往生,三界系业从兹永断,无上佛果自然圆成。故其佛教特质无容异议。不仅如此,在佛说一切法门,中国即有所谓大乘八宗法门中,论其佛教特质表现得最为鲜明、保存得最为完备,断不致错解附会者,唯是净土法门,此说毫不为过。其它如禅宗法门之「自性清净,本来是佛」,《华严经》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维摩诘经》之「心净国土净」等,往往被浅识的人误解为:不用修行、不求解脱、不求成佛、不求往生,则成大错特错,毫无佛教气可言了。
(二)净土法门的人间特质
略分三重来说明,即:人间必需的特质、人间可行的特质、圆满利益人间的特质。
1. 净土法门为人间所必需
所谓人间所需,是指人类间任何人皆需要,只要人类间存在之任何时代皆需要。
人之一生,汲汲营营;人之每天,忙忙碌碌;千般思虑,万般劳作。他根本的意愿是为了什么?他需要什么?他求什么?一句话——厌苦求乐!这是人的本能追求,每一个人都为了此,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追求幸福、快乐,没有一个人不是为了远离不幸、痛苦。
净土法门倡导求生极乐净土,关于极乐之得名,及求生极乐之理由,《净土三经》之《无量寿经》说:
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安乐。
又说:
着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
必得超绝去,往生安乐国;
横截五恶道,恶道自然闭。
《阿弥陀经》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观无量寿经》说:
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
又,《往生论注》说:
经言:若人但闻彼国土清净安乐,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即入正定聚。
此是国土名字为佛事,安可思议!
「极乐」,又称「安乐」。闻乐愿生,克念即生。由极乐之立名,就可知净土法门是如何深切地关注人性最根本的意愿。这种关注,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阶级,超越一切意识形态,乃至超越宗教,而为人人所需;亘古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
人性本能,偏好极乐。这是净土法门第一重人间特质。
2. 净土法门人间可行
所谓人间可行,从个体来说,是指只要是人间众生,就可行;又,从时代来说,只要人类间存在,就可行。
虽然为人间所需,但如果竟不能在人间实行的话,则也不具人间之特质。
比如来往交通自…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