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和谐世界从心开始▪P3

  ..续本文上一页组。

  

佛教徒彼此见面,招呼、告别,必冠以「阿弥陀佛」。

  

小孩子见到僧人,必呼「阿弥陀佛」。

  

世人想到佛教,第一印象必是「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的净土法门,已经融入到现实人间的每一个角落,而贯穿于我人生死的每一个环节。民国时期的太虚法师说:一句阿弥陀佛,代表了整个中国佛教。

  

如果缺乏了净土法门的滋养,如果没有了净土行人的参与,可以说,所谓的人间佛教将同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从如此现实出发,人间佛教的弘扬,也就必然地成为广大净土行人所要肩负的使命。

  

(三)比喻的说明

  

个人、世间,恰如密封的锅炉。人类的贪瞋烦恼如熊熊不熄的炉火,世间法律、道德的维系如锅炉的外壁,人就是炉胆中的水。

  

现今时代,科技高速发展,一方面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发挥,另一方面种种物欲的贪求也日益膨胀,各种冲突危机日益加剧,良心约束日见削弱,道德价值日见沦丧。如同密封锅炉,下面炉火越烧越烈,外层炉壁越见剥蚀,里面开水沸腾,蒸气压力越来越大,整个锅炉面临着随时爆炸的危险。现实所见,越来越多的人不堪巨大的压力而自杀,整个世界像一个一点就着的*桶;情况正是如此啊!

  

有识之士,无不忧心于此。所以呼吁完善法律、提升道德、加强对话、寻求合作,这如同加固炉壁;开展文化娱乐、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如同向炉壁吹风敷冷,散热降温。这些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都有其效,但非根本解决之道。

  

若以佛教通途法门而言,能熄贪瞋之火,能契无生之证,则外火既熄,内水澄凝,了无压力可得,自是解决的门径。但现世凡夫,无人可行,则虽是一门,其门已闭。

  

佛教净土法门叫人情厌娑婆,欣求极乐,如同炉底撤火,炉顶开孔,即虽贪瞋火未熄,智慧水未凝,而能迅速解压,安乐无忧。

  

现世净土行人,内心虽也没有熄灭贪瞋的火焰,但由于他对贪瞋造成自身及他人、家国及世界种种痛苦不安,有深切的体认,所以他已经根本厌弃了,再也不愿随着个人的欲望而与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发生激烈的冲突,因为那样只会令自他更加痛苦。从根本上来说,他对这个世界无所求,无所追逐,无所爱,也无所恨,好坏无所执取。他已经放下了,他的心已经平淡,已经清凉,他以安和的眼睛看着自己、看着他人、看着周遭世界,他想:我能为他人真正做点什么呢?这就好像炉底之火移出炉外,温暖他人。

  

净土行人,他的心已经安住在十万亿国土之外的极乐净土,在那里获得歇息,获得安慰,获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里,他已经不属于这个世间,他不想占有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像即将调任远方的人,已不属此,他会真心地说:「曾经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请多多原谅!在我走之前,还能为各位做些什么吗?」行将就亡的人,想到一生伤害了许多人,他会觉得很惭愧,而起真实忏悔;想到一生得到那么多人的好处,他会感到很过意不去,而生真心感谢。他要说:「我要去了!谢谢各位!并请原谅!祝福你们!」欲求净土的人,就是以这样感恩、惭谢、谦卑的心,对待周遭的一切。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谦卑善让,寂静有喜。所有的烦热苦恼、紧张压力,通过「南无阿弥陀佛」的管孔,释向广大的净土空间,在佛光的映照下,现为彩云祥瑞,庄严无尽虚空。

  

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对于人内心之紧张压力,世间之一切危机冲突,正如密封锅炉的减压设置、安全阀。它把我们的心导向清净庄严、光明和平的净土,由此而舒缓此界的种种苦难,获得究竟的安乐。

  

烦热苦恼、纷争冲突的人世间,需要慈悲清凉、和平庄严的佛教以安慰与拯济。智慧光明、寂静喜乐的佛教,本来就是为了破除人世间的迷暗,而施以永恒的安乐。

  

而这不正是净土法门的使命吗!

  

五、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实践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实践,必须建立一个根本的认识,而针对现实,可有七项具体要求。

  

(一)一个根本认识是:

  

净土法门以其本具的特质,法尔自然地即为究竟圆满的人间佛教。大力弘扬净土法门,即是根本落实人间佛教。

  

净土法门,直畅如来出世度生之本怀,普契群生厌苦求乐之愿求;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遍一切人无不可行,贯未来时无不得证;不废世间产业,达成出世妙果;现世安稳利乐,未来永出轮回;以决定往生心,行人间菩萨道;自他等益,世界同光。探其立教之源,考其弘传之迹,在在显示了其「人间所必需、人间可实行、人间有大利」的人间佛教特质。

  

我们只要把握净土法门的真义,循着往圣前贤的足迹,在现实人间大力弘扬净土法门,荫热恼世间以清凉慈云,雨饥渴众生以不死甘露,即虽不冠人间佛教之名,而为行人间佛教之实,是即为人间佛教之根本落实处。

  

(二)七项具体要求是:

  

一、建立以净土法门为主导,诸宗法门为辅助,一音百合,共同推进人间佛教事业的格局。

  

二、加强「念佛圆满现当二益(注2),净土法门关注现实人生」的宣传,导正人们关于净土念佛「只求来生,无益现世」的误解。

  

三、弘扬「现生业成」(注3)、「正定之业」(注4)的净土教义,现生即可达成往生决定,不必等待临终;导正人们关于净土法门「往生必须临终才能决定」的偏见。

  

四、删繁就简,舍难取易,弘扬「一向专称」的净土根本行,普契繁忙工商时代之群机,消除人们「必须勇猛精修,以求心无妄念,不然不能往生」的恐惧。

  

五、引导广大净土行人,以决定往生心,行世间菩萨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普结净缘,同归极乐。

  

六、引导世人,深信因果,敦守伦常,点滴诸善,回向极乐,究竟解脱,圆满菩提。

  

七、普与世间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学的、文化的、科学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善行力量合作,共同扶持人心向善、向净,共挽劫运,共创未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间佛教,从我做起。

   知不能一时普及于世界,先求普及于一国;

   知不能普及于一国,先求普及于一方;

   知不能普及于一方,先求普及于一家;

   又不能普及于一家,必先落实于自身。

   由身而家,由家而国,潜转劫运,默移世风。

   从一至十,由十而百,辗转劝化,利益无穷。

  

一人往生,一人不退;十人往生,十人成佛。成佛则遍九界机,摄十方界,无不自在;而不忘本处,回入娑婆,必以人间为先,因人道众生最堪修持正法故。即以佛教化人间,将见人间佛教化;即五浊刹土,现七宝莲池;偕九品善恶,入一真不退。是又何难!

  

偈曰:

  

当厌生死苦 当求生极乐

  念佛必得生 人间真佛教

  

【注:】

  

1 定散二善。定心所修之善,与散心所修之善。一切世间的、佛教的善行,不出此二。善导《观经疏》〈玄义分〉曰:「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也。」

  

2 现当二益。现世的利益,与当来的利益。

  

3 现生业成。现生之时,往生之业事已经成办,不必等待临终。昙鸾《往生论注》上曰:「言十念者,明业事成办耳。」

  

4 正定之业。决定往生之业,行此行业,往生一定,毫无不定。善导《观经疏》〈散善义〉云︰「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于大连)

  

《净土法门的人间佛教观──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