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
——慧净上人侧记
净宗法师
人生未有穷止,
净土是究竟归处。
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
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
今生必生净土,
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都市僻野,不论有智无智、出家在家,善恶男女之辈,年来蒙上人劝化,称佛名心喜往生,捉念珠难忘师恩;交相探问,四处打听,想对上人了解得更多,以申感恩渴仰之情。然因上人一味绝意名利,深敛内德,如高山之雪莲,远离俗尘;似崖顶之灵芝,人迹罕至。故知者甚少,识者更稀。
净宗愚钝,数年来,忝蒙上人不弃,时加慈育恩化,并曾有缘二个多月随侍上人,日夜不离左右,所见所闻,受教良多。上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透露出一种强大的人格光辉,令我惭愧,令我奋进,给我力量,给我安慰。每当我有过犯之时,上人就像我心中的一面明镜,及时反照出来,警戒着我,提醒着我;每当我懈怠放逸时,上人又如面前巍巍高山,招引提升着我的心灵向着更高的地方迈进。人生未有穷止,净土是究竟归处。在这瞬息即逝的人世,能值遇善知识的提携,今生必归净土,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兹不揣浅陋,愿将所知上人之点滴,记之普供有缘。手笔拙嫩,犹如幼童,模写走样,势所难免。但求不失童趣,记我心中上人之形象而已,又何能显上人高德于万一哉!
一、总赞厚德
简单朴素 古风独存 平淡无奇 独露天真
纯净安和 谦下柔顺 淡泊名利 与世无争
悠然自得 内敛宁静 了无俗套 绝世超群
别具慧眼 独尊善导 念佛不辍 至专至勤
悲心广大 普应时机 众生之幸 佛法之幸
二、威仪具足
立必正直 坐必端严 行步徐缓 毫无声息
威仪自然 不落痕迹 毫无造作 人不注意
三、念佛不辍
弥陀本愿 一向专称 言弘此教 身体力行
从朝至暮 从暮至朝 除食语睡 佛声不停
音声轻柔 不急不缓 神情怡悦 不掉不沉
讲经吃饭 回答提问 极短间歇 也必动唇
所有时间 已无水份 专致勤笃 感人至深
四、口无杂言
《大经》言:「不欣世语,乐在正论。」
上人诫谕弟子:「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讲佛法,要归净土。」
虽然学佛念佛,一般人仍是世俗心很浓重,彼此见面,即使无话也要找话来说,不然便觉得无趣。上人则相反,绝不会说一句无意义语。对方有问,上人方答,答语也非常简略;对方无问,上人即旁若无人地专致念佛,绝不会你来我往地没完没了。
上人这种作风,可以说太出世俗常规了,所以初与上人接触的人往往觉得很尴尬,不知如何应对下语,直楞楞地冷场在那里,而上人也就一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地念下去。给上人打电话也这样,有时双方拿着话筒好长时间沉默无语。不过上人是因为没有闲话而默默念佛,而我们可能是不说点闲话便不会说话而沉默。
一次,一位非常景慕上人的莲友,特别赶到上人的住处拜见上人。正值用餐之时,上人亲自做了一碗面条招待。吃完,上人便端一把椅子坐在对面,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他说话。但这位莲友面对崇仰的上人,一时紧张、激动,竟不知说什么。
上人还是一边念佛,一边慈悲地等待。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这位莲友站起来,顶礼说道:「师父!我告辞了。」上人即说:「噢,那好!」便念佛相送。
上人实在不会应酬,不会说闲话。世俗之人或许认为上人是过于愚拙了吧,然古语言:「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五、语业德化
《大经》言:「远离粗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修习善语,自利利人,人我兼利。」
上人不说世俗闲语、戏笑语、责备语、指使命令语、高声语、令人起恼语。凡有言说,皆音声轻柔,谦敬诚恳,和蔼庄重。
一块燃透的炭火,不再冒一丝烟。它静静地泛出微微透明的光辉,让人喜看,一点也不觉得刺目耀眼;它持续地散发着热能,让人喜近,一点也不觉得炙烤难耐。弥陀佛心慈悲之火燃透了上人的心,上人话语只有佛心的慈悲,没有世俗的烟气。
家妹从未听过上人的声音,但一次接到一个电话,立即十分惊喜地对我说:「快!快!是慧净法师!」我一听,果然是上人。事后我问:「你怎么知道是师父呢?」她说:「我一听就知道是慧净法师。声音就是不一样!我形容不出来。慢慢的,很稳,很沉,让听的人一种特别安心,长者的声音。温柔?温和?温暖?怎么说都不合适。一听就知道很有德行的声音。旁人哪里还有这样的声音!」事过半年,她说想到还特别激动,特别舒服。
一次,在一个旅游风景胜地,我们跟着上人在前面往山上走,后面有一队游客,远远地便听到他们当中有年轻人喊:「和尚!和尚!」并好奇不恭地议论。听着厌烦,我想加快脚步甩开他们,但上人仍是不紧不慢地走着。后面这群人嘻闹着越来越近了。我正想:这些年轻人太狂妄无礼了,得好好调教调教他们。只见上人停下,转身向他们念「阿弥陀佛」以为招呼。这群人立即安静下来,其中有年长者提议请上人为他们讲讲法。上人在一块大山石上坐下,他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拐杖、旅游帽等,围着上人团团坐下,个个神情专注,虔诚肃穆,法喜充满的样子,真是非常感人。约莫十几分钟,再起身向前走时,这群人跟在后面乖巧得像听话的小学生一样,静悄悄的。后来在别的景点又相遇,那几位年轻人竟向我们合掌弯腰!
古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上人的语言德化就是如此。这绝非口才技巧所能为。说实在的,上人丝毫谈不上有口才,甚至有点怯怯讷讷的样子;但简单的话语,却有一种极大的感染力。刚者使柔,怯者令勇;狂野得驯服,热恼变清凉。这大概就是所谓「大辩若讷」吧!
六、没有寺院
《维摩经》言:「众生苦恼我苦恼,众生安乐我安乐。」
上人谦恭退让,性喜独居,其父终时特别留下一笔钱给上人建寺安住。上人想:「弥陀愿言:一切恐惧,为作大安。与其建寺唯我一人安身,不如弘法普令众生安心。」便将这笔钱全部舍出,印赠法宝。
至今上人住在亲友临时借让之地,小小几间,但取够用。如遇急需,即搬出他住。上人已经搬过几次「家」了。或有弟子、莲友要送上人更大的房子,上人不许。
上人印施经书,从不主动向外化募,皆是自然成事。倘有余钱,他人急需,立即舍出。
七、知足惜福
《大经》言:「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上人说:「若占有我们自身需要之外的物品,便是占有了众生之物。」
又说:「衣食之外,皆多余之物。但能不饥不寒,便应知止知足。」
一件用过的毛背心,不远万里从台湾带来送给我,因为上人说他用不着。
上人邮寄包裹,用的是人家寄给他用过的包装纸,反过来再用,工工整整包好。
八、布施椅子
《大经》言:「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
又言:「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
一次,在饭店用自助早餐,人很多,已经没有座位。刚好服务生收拾了一张餐桌,我便用包占了一个位子,并招呼同行人也这么做。
上人轻声和蔼地说:「不必了!」
接下来又说:「阿弥陀佛把无上功德名号毫无条件地布施给了我们,而我们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人家。」
这平白简单的话语,当时竟像一道电流穿遍我的全身。我默默地将包从座位上拿起,而将这句话在心中深深地记下。遇境逢缘,它便经常冒出来,像一面明亮的法镜,既照显出我的丑陋,令我惭耻,令我自新;又影现出弥陀的慈悲,令我心喜,令我安慰。
我是什么样一个人呢?是得到弥陀无尽的大施,而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给别人的人!难道不是这样吗?真是可耻可贱之极!弥陀是怎样的一尊佛呢?是无论如何也要救度像我这样连一把椅子也不舍得布施的人,说:「称念我名吧!来生我国吧!我要救你!」
有修养的人会说:「不要占位子,因为我们是出家人。」这固然也不错,但上人不会这样说,因为这是人前的修养,是矜持的体面。这样说还只是世俗语,而非佛法语。上人不说世俗语,唯说佛法语;凡有所说,必源于法,必合于道,才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
九、宽厚慈悲
我们常常听到人说,有时自己也说:「某某人慈悲」。但慈悲是什么?慈悲的人是什么样子?我们内心真有慈悲吗?我们真正尝过慈悲吗?
在人类所有美好的德行中,「慈悲」可以说是最高的德行。只有极少数具有极高道德的人,才拥有「慈悲」这种品德;一旦拥有慈悲,便永远不会失去,而会日益增长。我们不能说:昨日慈悲,今日不慈悲;也不会有对某种人才有,对另外的人即没有的「慈悲」。
当我们赞说「某某人慈悲」时,只是因为对方满足了我们的私欲;如果下一次私欲得不到满足,心中便会瞋恨地说「某某人一点也不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却是无私的;施者固然无私,受者也必须无私,才能领尝慈悲之味。如同洁净的食物,必须用洁净的双手来捧取;若双手污秽,必然使食物受染。
慈悲具有无限的理解与宽谅,然而丝毫不是纵容;慈悲具有最深刻的催人自新、催人奋起的力量,却丝毫不让人觉得苛求的约束。
当一个人具备慈悲的美德时,他不需要语言,不需要动作,不需要借助于任何外物,哪怕是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心中的慈悲也会像烛光一样自然流泻,弥漫于整个空间,像空气一样,充塞每个角落。用心呼吸一口慈悲的空气,我们的心会立时苏醒,变得柔软而鲜活。
慈悲,能使怯弱者勇敢,使刚强者驯服,使死者复生。
慈悲,实在难以用具体的事例来指呈,因为那都太局限了。只能说一个慈悲者的慈悲,无…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慧净上人侧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