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处不在,无时不有。
任何人在上人的身边,都会感受到上人的慈悲,都会变得非常乖巧。跟随在上人身边,就像经中所载那只惊恐的鸽子投入佛陀的影护;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一次,某人寄来他的文章,要我回覆;其中对净土法门误解甚多。我即根据经教,将其错处一一指出。事后寄上人过目,上人说:「法义大致无差,只是有几句话好像是在骂人。」我说:「其人知见狭劣,我慢山高,出语立论,多背经旨;又曾多次着文无中生有中伤法门,指名道姓批评上人,无知之人皆受其骗。论其行径,直是挑破佛法眼,吹灭出世灯,实在可恨!我这样还是太客气他了呢。」
上人说:「这是一个人的个性使然。一个认真的人,绝不会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不经一番实际了解,便随意批评。但不管人家怎样对我们,我们都不可这样对人家。」
轻声细语的一句话,如劲风一般一下吹散了我心中瞋意的乌云,我只觉得浑身上下透心的清凉。
上人教谕说:「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上人说:「弥陀本愿是末法众生的最后希望。没有弥陀本愿,一切修行人走到最后都必然是绝望的。」语意之慈悲恳切,永久地在我心中轰鸣。
十、单纯质朴
「直心是道场」,所谓「直心」即是单纯正直、质朴无伪的心。单纯的心可堪入道,复杂的心足以障道。真理本身是单纯的,复杂的心看不见它。单纯是一种智慧,能从纷繁杂乱的外相中,直透事物的本质。单纯乃合于道,单纯是人生之美。净土宗「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正是单纯之道吗!
上人天性单纯,一种犹如幼童未被世染的单纯,一种淳古而不知现代的单纯。任何「成熟」、「老练」、「智慧」、「圆融」,面对这种透明的单纯,都会立即原形毕露而现出其庸俗、虚伪的本质,连自己都觉得羞愧而厌嫌。如同面对清净明澈的湖水,立即照见化妆肮脏的面容。
单纯的上人,一切皆简单。
居住简单:一人独居,无有侍者。万事自劳,不烦他人。
陈设简单:佛堂无拜垫,卧室,一床,一桌。厨房无餐桌,客厅无茶几。唯一富余了几把椅子,是用来招待来客的。
饮食简单:从素食店一次购得多日便当,冷藏分食。
衣物简单:偶有多余,立即送人。
说话简单:有问即答,语意明了;无问即默,专致念佛。
书信简单:要言不繁,直截根源;蕴含慈悲,而无客套。
文章简单:任何幽滞难懂之书,经上人编述,无不宗义明朗,条理分明。
自修简单:从早到晚,从晚到早,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毫不夹杂。
化他简单:无论何人,听得懂,做得到,得利益。
单纯的上人,虽无利斧,能斫众生知见繁枝;不动身口,能释我等心中重负。
上人自谓:「自小智商极低,考试往往得零分。」但正因如此,上人即弃学回家,而由家兄教以私塾。这不仅造就了上人深厚的古文学功底,也使上人从小就游心于儒道圣贤之林,不受现代文明所染;见贤思齐,躬行实践,而养成迥异凡俗的人格。
上人的父亲开小杂货店,便让上人看管,但上人「经商」与众不同,因怕亏欠对方,总是额外多给份量。本来小杂货店利润微薄,遇到上人这样的经营,自然入不敷出,越开越亏了。上人的父亲发现后,只好将之「辞退」。
与此对照成趣的是上人的「购物」观。在甘肃张掖,莲友们购买当地特产「夜光杯」,样式、色彩、花纹、透明度,逐项精细挑选。上人说:「购物大致挑选即可,不当太细挑。」
以上人的品性,凡事谨小慎微,忍辱退让,若抛置于急功好利、尔虞我诈的现代商潮社会,恐将无所适从。所以上人说他:「长大成人,坎坷困顿,无以立足社会。」是的!上人本来就不是属于我们这个世俗社会的,上人来到这个世间有他自己的誓愿与使命。
十一、谦己敬人
许多人心中渴仰着能当面拜见上人,但真正遇到上人,又几乎人人当面错过。因为我们的上人太谦虚了,太普通、太一般、太没有一般所谓大法师的架子了。
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上人,上人的第一句话是:「呵,见面不如闻名啦!」上人是我们最为景仰的善知识,我们是上人的弟子,上人当着我们的面做这样谦虚的表白,真让我们一时不知所措,无言以对。
一次,莲友请上人讲经开示,直到要开讲了,上人才发现没穿大褂,便临时借了一件穿上。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上人也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为某某法师,一律以法友、同参相待。
谁能想到,当一位二十出头的青年比丘专程来拜见上人向上人顶礼时,上人立即伏地回礼呢?这位我所认识的青年比丘,即使是向我顶礼,我也最多只是搀扶一下呀!亲眼目睹上人的顶礼,犹如重雷击中了我内心的骄慢,简直站立不住,惭愧得无地自容。
一般人欲向对方顶礼,总会先在心中衡量对方的年龄、身份、戒腊、名声、学问、道德、修持、化导等等,若确实胜过自己,才甘下屈;若认为彼此相当,即不肯自屈;若更以为胜过对方,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对方应该来向我顶礼。假如对方不礼,心中便不高兴,以为对方高慢。上人心中完全没有这一些,所以上人的所作所为往往有出乎常情的超越,令人瞠目结舌。
十二、随遇而安
台湾经济发达,生活富裕,地域狭小,交通便利;岛内乘车,时间短,车上都非常干净。所以台湾游客来大陆,往往对行、住、游诸多方面感到不便而有微词。这很好理解,譬如城里生活惯了,乍到乡下,一定感到万事不如意。人之常情,贪图享受,能高不能低。
上人的心时刻安住在「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当中,纯净安和,顺法而行。如水入堤,不漫不支,直入大海,丝毫也不介意外在环境的变化。
一次在南京转车,五个小时的车程,无法买到卧铺,连座位票都没有,只好硬着头皮请上人和我一道去挤车。这是一趟廉价慢车,经济条件不好的打工族、农民多乘此车。一上车,更是头大,满车是人,满地是果皮垃圾,行李挤满过道。时当夏天,烟熏、汗臭,闷热难当,难受得让人想立即逃下来。我实在找不到一块自己觉得好一点的地方让上人站,深感愧疚,便偷偷看上人一眼。只见上人一直在念佛,面色怡悦,悠然自得。那样子好像在清净无人的佛堂,独自享受着念佛的法喜。
我心安了一点,边念佛边左顾右盼地看有没有谁要下站,以便找个位子让上人坐下。上人看出我的心思,缓缓地轻声说道:「不必了!」
又说:「我们学佛的人,都说要发菩提心,可是到这个时候,自己站累了,便东张西望地看有谁下车,以便自己好坐下去,菩提心就忘记了。」
上人丝毫没有责怪的意思。在这些常人注意不到的细微地方,上人有着敏锐的观察而严格要求自己,开悟后学。
这「火车上的菩提心」的公案,是上人为我上的生动的一课。末法浊恶众生,大话虽好说,小事尚难做。真修实践之士,必能时时警觉,知我一行也修不成而发惭愧,唯以念佛,得生极乐。
十三、谨严任劳
上人作事一丝不苟,有条不紊,整严而合于法度。字迹工工整整,秀美流畅;一切物件收放有序。
古人限于纸张金贵,印刷困难,往往排版很满,又无详细标点,现代人读起来颇费力。
上人所编著作,皆详细标点、分段,重要部分以黑体标出,或详加眉注、边注、科判、图表;并作序文,提纲勾要地梳理全着,点明宗义。一切务求尽善尽美。凡一切教理疏导、文字校对、版式设计工作,极费心力,皆上人一人完成。
十四、回归善导
正确弘扬净土宗义,使之回归到善导大师所开显的弥陀本愿思想,是上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无论遇到怎样的风浪险阻,上人都义无反顾、旁若无人地稳稳驾驶着弥陀本愿的宗义大船,导引着茫茫苦海中的广大众生。
中国现代之所谓净土宗,受宋朝以后诸宗融合思潮的影响甚深。千余年来,历代弘通净土教之大德,为顺时机,一方面莫不辛勤致力于融摄诸宗归于净土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竭力欲使净土教门从诸宗法门中独立出来,其委曲艰辛难可想像。但由于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赖以建立之根本典籍失传,失去了净教独立的理论依据,所以净土教门也就一直曲附于诸宗教法之中,不现本来面目。
降及末法今世,诸宗已悉归于净土,而净土尤未能独立;可谓法船倾颓,人天灯暗。佛法大势,何去何从?譬如一重大殿,偏柱既倾,全仗干柱支撑,而干柱偏斜未能直立,其势何其艰难!又何能长久?
众生何幸,百余年前《观经四帖疏》等净土宗本典终于回归本土,净土行人渐蒙恩泽,经一个世纪化育钧陶,今值上人出而专弘此道,诸佛护念,大势所趋,如草风靡,似水朝东。中国净土宗经过千余年之曲折迷雾,渐渐回归善导大师「望佛本愿,一向专称」之弥陀本愿思想正辙,可谓畅十方诸佛度生之本怀,慰千年古德未竟之余憾。这是何等的大事!
凡上人所有言教,皆为此一事。
十五、与佛同在
若想念我时 请念弥陀佛
我也居住在 六字名号中
《回归善导 德化众生——慧净上人侧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