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回歸善導 德化衆生——慧淨上人側記▪P2

  ..續本文上一頁處不在,無時不有。

  任何人在上人的身邊,都會感受到上人的慈悲,都會變得非常乖巧。跟隨在上人身邊,就像經中所載那只驚恐的鴿子投入佛陀的影護;我所感受到的就是如此。

  一次,某人寄來他的文章,要我回覆;其中對淨土法門誤解甚多。我即根據經教,將其錯處一一指出。事後寄上人過目,上人說:「法義大致無差,只是有幾句話好像是在罵人。」我說:「其人知見狹劣,我慢山高,出語立論,多背經旨;又曾多次著文無中生有中傷法門,指名道姓批評上人,無知之人皆受其騙。論其行徑,直是挑破佛法眼,吹滅出世燈,實在可恨!我這樣還是太客氣他了呢。」

  上人說:「這是一個人的個性使然。一個認真的人,絕不會對自己不知道的事不經一番實際了解,便隨意批評。但不管人家怎樣對我們,我們都不可這樣對人家。」

  輕聲細語的一句話,如勁風一般一下吹散了我心中瞋意的烏雲,我只覺得渾身上下透心的清涼。

  上人教谕說:「彌陀如何爲我,我便如何爲人。」

  上人說:「彌陀本願是末法衆生的最後希望。沒有彌陀本願,一切修行人走到最後都必然是絕望的。」語意之慈悲懇切,永久地在我心中轟鳴。

  十、單純質樸

  「直心是道場」,所謂「直心」即是單純正直、質樸無僞的心。單純的心可堪入道,複雜的心足以障道。真理本身是單純的,複雜的心看不見它。單純是一種智慧,能從紛繁雜亂的外相中,直透事物的本質。單純乃合于道,單純是人生之美。淨土宗「一向專念南無阿彌陀佛」,不正是單純之道嗎!

  上人天性單純,一種猶如幼童未被世染的單純,一種淳古而不知現代的單純。任何「成熟」、「老練」、「智慧」、「圓融」,面對這種透明的單純,都會立即原形畢露而現出其庸俗、虛僞的本質,連自己都覺得羞愧而厭嫌。如同面對清淨明澈的湖水,立即照見化妝肮髒的面容。

  單純的上人,一切皆簡單。

  居住簡單:一人獨居,無有侍者。萬事自勞,不煩他人。

  陳設簡單:佛堂無拜墊,臥室,一床,一桌。廚房無餐桌,客廳無茶幾。唯一富余了幾把椅子,是用來招待來客的。

  飲食簡單:從素食店一次購得多日便當,冷藏分食。

  衣物簡單:偶有多余,立即送人。

  說話簡單:有問即答,語意明了;無問即默,專致念佛。

  書信簡單:要言不繁,直截根源;蘊含慈悲,而無客套。

  文章簡單:任何幽滯難懂之書,經上人編述,無不宗義明朗,條理分明。

  自修簡單:從早到晚,從晚到早,唯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毫不夾雜。

  化他簡單:無論何人,聽得懂,做得到,得利益。

  單純的上人,雖無利斧,能斫衆生知見繁枝;不動身口,能釋我等心中重負。

  上人自謂:「自小智商極低,考試往往得零分。」但正因如此,上人即棄學回家,而由家兄教以私塾。這不僅造就了上人深厚的古文學功底,也使上人從小就遊心于儒道聖賢之林,不受現代文明所染;見賢思齊,躬行實踐,而養成迥異凡俗的人格。

  上人的父親開小雜貨店,便讓上人看管,但上人「經商」與衆不同,因怕虧欠對方,總是額外多給份量。本來小雜貨店利潤微薄,遇到上人這樣的經營,自然入不敷出,越開越虧了。上人的父親發現後,只好將之「辭退」。

  與此對照成趣的是上人的「購物」觀。在甘肅張掖,蓮友們購買當地特産「夜光杯」,樣式、色彩、花紋、透明度,逐項精細挑選。上人說:「購物大致挑選即可,不當太細挑。」

  以上人的品性,凡事謹小慎微,忍辱退讓,若抛置于急功好利、爾虞我詐的現代商潮社會,恐將無所適從。所以上人說他:「長大成人,坎坷困頓,無以立足社會。」是的!上人本來就不是屬于我們這個世俗社會的,上人來到這個世間有他自己的誓願與使命。

  十一、謙己敬人

  許多人心中渴仰著能當面拜見上人,但真正遇到上人,又幾乎人人當面錯過。因爲我們的上人太謙虛了,太普通、太一般、太沒有一般所謂大法師的架子了。

  清楚地記得第一次見到上人,上人的第一句話是:「呵,見面不如聞名啦!」上人是我們最爲景仰的善知識,我們是上人的弟子,上人當著我們的面做這樣謙虛的表白,真讓我們一時不知所措,無言以對。

  一次,蓮友請上人講經開示,直到要開講了,上人才發現沒穿大褂,便臨時借了一件穿上。

  即使是自己的剃度弟子,上人也從不直呼其名,而是稱爲某某法師,一律以法友、同參相待。

  誰能想到,當一位二十出頭的青年比丘專程來拜見上人向上人頂禮時,上人立即伏地回禮呢?這位我所認識的青年比丘,即使是向我頂禮,我也最多只是攙扶一下呀!親眼目睹上人的頂禮,猶如重雷擊中了我內心的驕慢,簡直站立不住,慚愧得無地自容。

  一般人欲向對方頂禮,總會先在心中衡量對方的年齡、身份、戒臘、名聲、學問、道德、修持、化導等等,若確實勝過自己,才甘下屈;若認爲彼此相當,即不肯自屈;若更以爲勝過對方,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爲對方應該來向我頂禮。假如對方不禮,心中便不高興,以爲對方高慢。上人心中完全沒有這一些,所以上人的所作所爲往往有出乎常情的超越,令人瞠目結舌。

  十二、隨遇而安

  臺灣經濟發達,生活富裕,地域狹小,交通便利;島內乘車,時間短,車上都非常幹淨。所以臺灣遊客來大陸,往往對行、住、遊諸多方面感到不便而有微詞。這很好理解,譬如城裏生活慣了,乍到鄉下,一定感到萬事不如意。人之常情,貪圖享受,能高不能低。

  上人的心時刻安住在「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當中,純淨安和,順法而行。如水入堤,不漫不支,直入大海,絲毫也不介意外在環境的變化。

  一次在南京轉車,五個小時的車程,無法買到臥鋪,連座位票都沒有,只好硬著頭皮請上人和我一道去擠車。這是一趟廉價慢車,經濟條件不好的打工族、農民多乘此車。一上車,更是頭大,滿車是人,滿地是果皮垃圾,行李擠滿過道。時當夏天,煙熏、汗臭,悶熱難當,難受得讓人想立即逃下來。我實在找不到一塊自己覺得好一點的地方讓上人站,深感愧疚,便偷偷看上人一眼。只見上人一直在念佛,面色怡悅,悠然自得。那樣子好像在清淨無人的佛堂,獨自享受著念佛的法喜。

  我心安了一點,邊念佛邊左顧右盼地看有沒有誰要下站,以便找個位子讓上人坐下。上人看出我的心思,緩緩地輕聲說道:「不必了!」

  又說:「我們學佛的人,都說要發菩提心,可是到這個時候,自己站累了,便東張西望地看有誰下車,以便自己好坐下去,菩提心就忘記了。」

  上人絲毫沒有責怪的意思。在這些常人注意不到的細微地方,上人有著敏銳的觀察而嚴格要求自己,開悟後學。

  這「火車上的菩提心」的公案,是上人爲我上的生動的一課。末法濁惡衆生,大話雖好說,小事尚難做。真修實踐之士,必能時時警覺,知我一行也修不成而發慚愧,唯以念佛,得生極樂。

  十叁、謹嚴任勞

  上人作事一絲不苟,有條不紊,整嚴而合于法度。字迹工工整整,秀美流暢;一切物件收放有序。

  古人限于紙張金貴,印刷困難,往往排版很滿,又無詳細標點,現代人讀起來頗費力。

  上人所編著作,皆詳細標點、分段,重要部分以黑體標出,或詳加眉注、邊注、科判、圖表;並作序文,提綱勾要地梳理全著,點明宗義。一切務求盡善盡美。凡一切教理疏導、文字校對、版式設計工作,極費心力,皆上人一人完成。

  十四、回歸善導

  正確弘揚淨土宗義,使之回歸到善導大師所開顯的彌陀本願思想,是上人孜孜以求的事業。無論遇到怎樣的風浪險阻,上人都義無反顧、旁若無人地穩穩駕駛著彌陀本願的宗義大船,導引著茫茫苦海中的廣大衆生。

  中國現代之所謂淨土宗,受宋朝以後諸宗融合思潮的影響甚深。千余年來,曆代弘通淨土教之大德,爲順時機,一方面莫不辛勤致力于融攝諸宗歸于淨土的工作,另一方面又竭力欲使淨土教門從諸宗法門中獨立出來,其委曲艱辛難可想像。但由于善導大師《觀經四帖疏》等淨土宗賴以建立之根本典籍失傳,失去了淨教獨立的理論依據,所以淨土教門也就一直曲附于諸宗教法之中,不現本來面目。

  降及末法今世,諸宗已悉歸于淨土,而淨土尤未能獨立;可謂法船傾頹,人天燈暗。佛法大勢,何去何從?譬如一重大殿,偏柱既傾,全仗幹柱支撐,而幹柱偏斜未能直立,其勢何其艱難!又何能長久?

  衆生何幸,百余年前《觀經四帖疏》等淨土宗本典終于回歸本土,淨土行人漸蒙恩澤,經一個世紀化育鈞陶,今值上人出而專弘此道,諸佛護念,大勢所趨,如草風靡,似水朝東。中國淨土宗經過千余年之曲折迷霧,漸漸回歸善導大師「望佛本願,一向專稱」之彌陀本願思想正轍,可謂暢十方諸佛度生之本懷,慰千年古德未竟之余憾。這是何等的大事!

  凡上人所有言教,皆爲此一事。

  十五、與佛同在

  若想念我時 請念彌陀佛

  我也居住在 六字名號中

  

《回歸善導 德化衆生——慧淨上人側記》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