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組。
佛教徒彼此見面,招呼、告別,必冠以「阿彌陀佛」。
小孩子見到僧人,必呼「阿彌陀佛」。
世人想到佛教,第一印象必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的淨土法門,已經融入到現實人間的每一個角落,而貫穿于我人生死的每一個環節。民國時期的太虛法師說: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了整個中國佛教。
如果缺乏了淨土法門的滋養,如果沒有了淨土行人的參與,可以說,所謂的人間佛教將同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從如此現實出發,人間佛教的弘揚,也就必然地成爲廣大淨土行人所要肩負的使命。
(叁)比喻的說明
個人、世間,恰如密封的鍋爐。人類的貪瞋煩惱如熊熊不熄的爐火,世間法律、道德的維系如鍋爐的外壁,人就是爐膽中的水。
現今時代,科技高速發展,一方面人的創造力得到極大發揮,另一方面種種物欲的貪求也日益膨脹,各種沖突危機日益加劇,良心約束日見削弱,道德價值日見淪喪。如同密封鍋爐,下面爐火越燒越烈,外層爐壁越見剝蝕,裏面開水沸騰,蒸氣壓力越來越大,整個鍋爐面臨著隨時爆炸的危險。現實所見,越來越多的人不堪巨大的壓力而自殺,整個世界像一個一點就著的*桶;情況正是如此啊!
有識之士,無不憂心于此。所以呼籲完善法律、提升道德、加強對話、尋求合作,這如同加固爐壁;開展文化娛樂、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如同向爐壁吹風敷冷,散熱降溫。這些在一定的範圍內雖然都有其效,但非根本解決之道。
若以佛教通途法門而言,能熄貪瞋之火,能契無生之證,則外火既熄,內水澄凝,了無壓力可得,自是解決的門徑。但現世凡夫,無人可行,則雖是一門,其門已閉。
佛教淨土法門叫人情厭娑婆,欣求極樂,如同爐底撤火,爐頂開孔,即雖貪瞋火未熄,智慧水未凝,而能迅速解壓,安樂無憂。
現世淨土行人,內心雖也沒有熄滅貪瞋的火焰,但由于他對貪瞋造成自身及他人、家國及世界種種痛苦不安,有深切的體認,所以他已經根本厭棄了,再也不願隨著個人的欲望而與自己、他人及周遭世界發生激烈的沖突,因爲那樣只會令自他更加痛苦。從根本上來說,他對這個世界無所求,無所追逐,無所愛,也無所恨,好壞無所執取。他已經放下了,他的心已經平淡,已經清涼,他以安和的眼睛看著自己、看著他人、看著周遭世界,他想:我能爲他人真正做點什麼呢?這就好像爐底之火移出爐外,溫暖他人。
淨土行人,他的心已經安住在十萬億國土之外的極樂淨土,在那裏獲得歇息,獲得安慰,獲得能量。他的眼也看向那裏,他已經不屬于這個世間,他不想占有此世的一草一木,他是另一世界的人。好像即將調任遠方的人,已不屬此,他會真心地說:「曾經多多得罪大家,非常抱歉,請多多原諒!在我走之前,還能爲各位做些什麼嗎?」行將就亡的人,想到一生傷害了許多人,他會覺得很慚愧,而起真實忏悔;想到一生得到那麼多人的好處,他會感到很過意不去,而生真心感謝。他要說:「我要去了!謝謝各位!並請原諒!祝福你們!」欲求淨土的人,就是以這樣感恩、慚謝、謙卑的心,對待周遭的一切。他的心和平不暴,慈悲有容,謙卑善讓,寂靜有喜。所有的煩熱苦惱、緊張壓力,通過「南無阿彌陀佛」的管孔,釋向廣大的淨土空間,在佛光的映照下,現爲彩雲祥瑞,莊嚴無盡虛空。
阿彌陀佛淨土法門,對于人內心之緊張壓力,世間之一切危機沖突,正如密封鍋爐的減壓設置、安全閥。它把我們的心導向清淨莊嚴、光明和平的淨土,由此而舒緩此界的種種苦難,獲得究竟的安樂。
煩熱苦惱、紛爭沖突的人世間,需要慈悲清涼、和平莊嚴的佛教以安慰與拯濟。智慧光明、寂靜喜樂的佛教,本來就是爲了破除人世間的迷暗,而施以永恒的安樂。
而這不正是淨土法門的使命嗎!
五、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實踐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實踐,必須建立一個根本的認識,而針對現實,可有七項具體要求。
(一)一個根本認識是:
淨土法門以其本具的特質,法爾自然地即爲究竟圓滿的人間佛教。大力弘揚淨土法門,即是根本落實人間佛教。
淨土法門,直暢如來出世度生之本懷,普契群生厭苦求樂之願求;叁根普被,利鈍全收;遍一切人無不可行,貫未來時無不得證;不廢世間産業,達成出世妙果;現世安穩利樂,未來永出輪回;以決定往生心,行人間菩薩道;自他等益,世界同光。探其立教之源,考其弘傳之迹,在在顯示了其「人間所必需、人間可實行、人間有大利」的人間佛教特質。
我們只要把握淨土法門的真義,循著往聖前賢的足迹,在現實人間大力弘揚淨土法門,蔭熱惱世間以清涼慈雲,雨饑渴衆生以不死甘露,即雖不冠人間佛教之名,而爲行人間佛教之實,是即爲人間佛教之根本落實處。
(二)七項具體要求是:
一、建立以淨土法門爲主導,諸宗法門爲輔助,一音百合,共同推進人間佛教事業的格局。
二、加強「念佛圓滿現當二益(注2),淨土法門關注現實人生」的宣傳,導正人們關于淨土念佛「只求來生,無益現世」的誤解。
叁、弘揚「現生業成」(注3)、「正定之業」(注4)的淨土教義,現生即可達成往生決定,不必等待臨終;導正人們關于淨土法門「往生必須臨終才能決定」的偏見。
四、刪繁就簡,舍難取易,弘揚「一向專稱」的淨土根本行,普契繁忙工商時代之群機,消除人們「必須勇猛精修,以求心無妄念,不然不能往生」的恐懼。
五、引導廣大淨土行人,以決定往生心,行世間菩薩行,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普結淨緣,同歸極樂。
六、引導世人,深信因果,敦守倫常,點滴諸善,回向極樂,究竟解脫,圓滿菩提。
七、普與世間一切政治的、法律的、哲學的、文化的、科學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善行力量合作,共同扶持人心向善、向淨,共挽劫運,共創未來。
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人間佛教,從我做起。
知不能一時普及于世界,先求普及于一國;
知不能普及于一國,先求普及于一方;
知不能普及于一方,先求普及于一家;
又不能普及于一家,必先落實于自身。
由身而家,由家而國,潛轉劫運,默移世風。
從一至十,由十而百,輾轉勸化,利益無窮。
一人往生,一人不退;十人往生,十人成佛。成佛則遍九界機,攝十方界,無不自在;而不忘本處,回入娑婆,必以人間爲先,因人道衆生最堪修持正法故。即以佛教化人間,將見人間佛教化;即五濁刹土,現七寶蓮池;偕九品善惡,入一真不退。是又何難!
偈曰:
當厭生死苦 當求生極樂
念佛必得生 人間真佛教
【注:】
1 定散二善。定心所修之善,與散心所修之善。一切世間的、佛教的善行,不出此二。善導《觀經疏》〈玄義分〉曰:「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
2 現當二益。現世的利益,與當來的利益。
3 現生業成。現生之時,往生之業事已經成辦,不必等待臨終。昙鸾《往生論注》上曰:「言十念者,明業事成辦耳。」
4 正定之業。決定往生之業,行此行業,往生一定,毫無不定。善導《觀經疏》〈散善義〉雲︰「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不問時節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業,順彼佛願故。」
(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于大連)
《淨土法門的人間佛教觀──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