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又是:佛法無邊源流長遠,明燈續慧向往直前。
大覺禅寺
劉 烜
本文原載季羨林主編《中國科學叢書》之一,劉烜、志安(韓)主編《中國禅寺》,中國言實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
作者:劉烜,北京大學教授。
大覺禅寺位于廣東乳源瑤族自治縣城東北6公裏處的雲門山麓,爲雲門宗祖庭。雲門宗以山名宗。宗主文偃爲慧能第七代傳人,屬南宗青原法系。
五代十國中期,文偃奏准南漢王劉,移住雲門山。經5年努力,文偃創建了嶺南名刹,又在此開創一代新宗風,參拜者“恒逾半千”。
公元927年,五代十國中的南漢國王劉敕賜該寺名光泰禅院。這個名字因雲門宗的發展而光耀禅史。不久,劉又敕改爲證真禅寺。北宋幹德元年癸亥(963年),南漢王劉釒長敕改寺名爲大覺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不過,當地人習慣上將雲門山、雲門宗聯系起來,稱廟爲雲門寺。
雲門宗創于五代,南漢國幾代君主都崇佛,爲雲門宗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入宋,此宗勢力迅速向北發展,影響及于京師和朝廷,可以說雲門宗挾皇權之勢,與臨濟一起共同擔當了發展禅宗的動力,雲門的影響在北宋初、中期稍大于臨濟。雲門在南宋時漸衰,元以後法脈不清,曆時不足200年。
以文偃爲宗主的雲門宗風,上承石頭希遷、青原行思,堅持南宗禅主張的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主張,著重點突出一切現成,即事即真,事事無礙的思想。與這樣的理論重點相聯系,在接引學人的方法上又顯得很有特色。有人將禅的宗風的區別概括爲:雲門天子、臨濟將軍、曹洞士民。大體認爲,雲門宗宗風峭峻,一語中的,不容改易,一語決定萬機。臨濟卻是師徒間互相交鋒。曹洞宗風細密,猶如農民耕地,默默耕耘。理論上能概括雲門宗風的是所謂“雲門叁句”,即涵蓋幹坤句、截斷衆流句、隨波逐浪句。所謂“涵蓋幹坤”,因爲萬物有佛性,可以隨處感悟到宇宙中的真理, “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其中也含有師生相合之意。所謂“截斷衆流”,就是對學人習慣上陷于語言文字的迷障時,即刻打斷他的固定的思維模式。由于衆流難斷常爲人之固癖,而南宗禅要求直落本心不隨衆流。而所謂“隨波逐浪”,是要按照學人的根基和水准加以教化、開導。
雲門宗風常用雲門“一字關”,是說文偃回答學人時常以一個字作答。比如有人問: “如何是心
”答曰: “心。”其實,這是要打斷他們的執著,改變他慣用的思維定勢,引導學人自己去體驗。等待別人的答案時,永遠也等不到的。其實,什麼是心,什麼是禅,事實上也沒有現成的答案。這樣的禅風可以說參破一字,便破萬字,實際是截斷衆流的一種機用。形式上孤危、險峻,事實上可以意會,不可言傳,可以說禅風超逸,言語不群。要旨在于回到重視自身體驗,不去求外在的事物攀附。
文偃的公案中,有一則“雲門日日是好日”。過去中國人外出辦事總得找個黃道吉日,有的日子不宜栽種,有的不宜婚嫁,有的不宜外出,這與雲門主張的萬事萬物都有佛性的主張不合,所以.雲門宗主張日有陰晴,月有圓缺,皆合常規,況且從來如此,不必顧忌,産生了日日是好日的思想,看來很有自信。
據說有人對文偃說:“世尊(釋迦牟尼的尊稱)剛生下來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顧四方,說“天上地下,唯我獨尊”。”文偃立刻回應說: “我當時若是看見,便把他一棒子打死喂狗吃,好使天下太平。”我們可以將這些話理解成禅的超佛越祖。禅的精神是重自性,排除對外力的依賴,排斥對他力的敬畏。所以文偃又說過: “整個幹坤都在你們眼睫上,你們且緩緩細看,是有還是沒有。你們都知德山和尚剛見有人進門就揮棒把人打走之事,爲什麼
不要只知吃別人的涎水唾沫,記住一堆話語,擔著一堆古董到處馳騁,管他驢唇馬嘴,四處誇耀說自己懂這懂那。”換句話說,如果天下本無佛祖,那麼人人都可成爲佛祖了。
雲門宗風禅意盎然,但太孤危險峻,有時曲高和寡,即列上根而言禅風飄逸,余韻無窮,對一般中下根廣大人群,常感不易理解。
現代振興大覺禅寺的高僧,是虛雲老和尚。1943年冬,他在當時廣東省長李漢魂的支持下,由曹溪移錫雲門,時年104歲,曆9年日夜辛勞建成殿、堂、樓、閣180余間,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占地20多畝,1949年以後仍駐錫雲門,1952年才以高齡離開雲門寺,留下了禅史上的千古佳話。虛雲老和尚一直提倡農禅並重的叢林風範,並形成製度。他認爲今後的佛教,要不被社會所淘汰,僧伽必須在經濟上自信自足,自食其力,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他領導修建雲門寺,都帶領僧衆一齊動手。創立大覺農場,規定在寺共住者均須參加墾荒農耕,做到自給有余。
雲門寺“文革”中遭破壞,但1978年得到修複。1983年4月被列爲全國重點寺院。1990年修複工程竣工。現今大覺禅寺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藏經樓、伽藍殿、祖師殿、禅堂、山門、虛雲紀念堂、海會塔等。整體布局俨然有序,莊嚴肅穆。總計維修改建2600多平方米,重建新建9800多平方米。新修虛雲和尚舍利塔高7米、山門石牌坊高12米。山門內壁保存有兩塊石碑:南漢大寶元年(958年)《大漢韶州雲門山光泰禅院匡真大師實性碑》、大寶七年(964年) 《大漢韶州雲門山大覺禅寺大慈雲匡聖弘明大師碑銘並序》。
振興雲門大覺寺,在虛雲老和尚的“人間佛教”思想指導下,下一步擬建立“雲門山佛教診所”,以發揚佛教利民的宗旨,還准備建設佛學院和藏書10萬冊的圖書館。大覺寺前有觀音山,寺後有桂花潭、九仙岩、鍾鼓石、雲門峰等景點,正在開發成旅遊景點。大覺寺除了發揮佛教的宗教功能以外,還將致力于禅學研究、佛學教學、開展利民服務、旅遊活動,以迎接新時代的佛寺建設。
雲門山大覺禅寺
本文原載《乳源文物志》,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
雲門山大覺禅寺,俗稱“雲門寺”,在乳城鎮雲門村雲門山下,即縣城北6公裏。
雲門寺,五代後唐莊宗同光元年,即南漢幹亨七年(923年)文偃禅師開山創建,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重修。明洪武(1368-1398年)初重修,成化五年至十一年(1469-1475年)重建,嘉靖四年(1525年)重修,萬曆十一年(1583年)和四十六年(1618年)分別重修。清代曾經康熙叁十一年(1692年)、四十叁年(1704年)、嘉慶五年(1800年)、道光叁十年(1850年)、鹹豐元年(1851年)數次重修。民國32年(1943年)虛雲和尚重建。新中國成立後,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有所損壞,1982年省、市、縣撥款40萬元,加上各方募捐資助,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組織力量,由佛源和尚主持重修。
雲門寺,後唐明宗天成叁年,即南漢大有元年(928年)由南漢王劉敕名“光泰禅院”,後改“證真禅寺”。 南漢大寶六年(963年),南漢王劉鋹敕升“證真禅寺”爲“大覺禅寺”。我國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雲門宗”,就是由文偃禅師創立于雲門寺。
雲門寺東是龍王宮嶺,西爲雲門坳,南系雷公嶺,北依主山大慈悲峰,主峰淩駕衆山,獨出雲表,山頂常浮縷縷遊雲,故名“雲門山”。乳源古八景之一的“秀頂奇雲”原指于此。寺院坐落在山之東麓,正前方是雲門洞,乳(源)桂(頭)公路貫穿其間。前面山峰名曰觀音山,與寺院遙遙相望。寺西北面1公裏多的山谷之中有桂花潭瀑布。寺宇環境清幽,景色秀麗,有碑記載:“匼匝盡奇峰秀嶺,逶迤皆潑黛堆藍。泉幽而聲激珠玑,松老而勢拏空碧”。古松挺撥,修竹吐翠,濃蔭掩映。寺院之建築,據史料記載,始建時“五載功成”,構築的梵宮,“殿宇之檐楹翼翥,房廊之高下鱗差。日豐香積之廚,有殊舍衛之城”。“層軒邃宇而湧成,花界金繩而化出。曉霞低覆,绛惟微襯于雕楹,夕露散垂,珠綱輕籠于碧瓦。莊嚴寶相,合雜香廚,摳衣者歲溢千人,擁錫者雲來四表。庵羅衛之林畔,景象無殊,耆阇崛之山中,規模非異”。該寺至今曆時1000多年,經曆代多次重修或重建。
民國32年(1943年),虛雲和尚自曹溪移錫雲門,重奠地基,改移寺向,大興土木,曆時9年,建造殿堂、廳樓、庫房、塔舍等共180余楹,總建築面積7300多平方米,占地12000多平方米。
1982年起,先後由國家撥款和國內外信徒捐款全面重修,至2006年,修建、重建和擴建的建築物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旭日樓、明月樓、鍾樓、鼓樓、齋堂、禅堂、法堂、方丈、祖堂、小西天、海會塔、舍利塔(虛雲紀念塔)、紀念堂(虛雲紀念堂)、橋、路、亭、牌坊、碑廊、放生池、佛學院、釋迦佛塔等。重新修建的建築物爲鋼筋混凝土或條石結構。經過重修的雲門寺院,是一座富麗堂皇的仿古建築群:殿堂樓閣,亭塔牌坊,碧瓦黃牆,巍峨壯麗。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占地近180萬平方米,常住僧尼400多人,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開放寺觀之一。1993年12月1日乳源瑤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公布爲文物保護單位。
寺院殿堂各門或殿內,懸挂有匾聯。其中:天王殿門楣上方懸挂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1983年手書的“雲門山大覺禅寺”匾。門兩邊挂順德岑學呂撰、虛雲和尚書的“雲覆大千界,門傳不二宗”楹聯。大雄寶殿門楣上方懸挂當代中國著名書法家啓功1983年手書的“大雄寶殿”匾。另外,寺內有摹刻宋代蘇東坡手書的“齋堂”匾和建國後到美國定居的原民國時期廣東省政府主席李漢魂于1984年爲雲門寺書寫的“大覺禅寺”匾,以及海內外一些佛教界人士書贈的匾聯,分別懸挂在一些殿堂的門楣、廳堂或柱子上。這些匾聯均爲木製,黑地,多陽刻燙金字,匾緣雕紋飾。
《雲門宗的傳承》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