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雲門宗史話(馮學成)▪P15

  ..續本文上一頁了機鋒、棒喝、轉語、圓相等種種實踐方法,這些實踐方法的成熟,便積澱爲禅宗內的綱宗,並因禅門五宗的形成而固化爲五家的綱宗。

   綱宗是祖師們根據自己的修證體悟,並結合授徒實踐中的成功經驗加以總結而成,當然有的也是經其弟子整理總結而成。在授徒的實踐中,祖師們在開示、接機、應機並引導弟子開悟的系列過程中,用生動機智、幽默含蓄的語言,甚至用推、拉、扭、打、棒、喝、行、走、語、默等豐富的行爲動作貫穿其中,以期收到常規教學所難以達到的效果。在燈錄中,常常可以看到“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如何是某山境”之類的問話,就是在探詢師家的綱宗。禅門五宗的綱宗各有其相應的特色互不苟同,又互有承襲,故而使唐末五代的禅宗大放異彩,光照千秋,具有極大的魅力。

   對五家綱宗,自南宋時起,即有晦岩智昭禅師編成《人天眼目》一書加以總結,並以曆代祖師的提唱加以凸顯。明末之際,更有漢月法藏、譚吉弘忍父子先後所著《五宗原》和《五宗救》刊行,並在禅宗內部引起軒然大波,爭訟達百年之久,最後在清代雍正皇帝的親自幹預下方告平息,同時也致使禅林沈寂一二百年。清初,又有叁山燈來禅師著《五家宗旨篡要》。對五家綱宗除《人天眼目》爲收集前代評唱編成外,後叁書多用一己之見加以發揮,雖有獨到之處,但未必合于諸宗本意。所以,若探源于五家綱宗,必須回到綱宗建立的本原之處。

   在雲門大師建立宗旨之前,已有沩仰、臨濟和曹洞叁家先行于世。沩仰宗的綱宗原不甚明確,宋代禅師在沩山、仰山、香岩叁師的語錄中,歸納出“叁種生”、“圓相”和“叁照語”。臨濟宗的綱宗則分外明確,這就是禅林中最爲熟識的“叁玄”、“叁要”、“四喝”、“四料揀”、“四賓主”、“四照用”等。曹洞宗的綱宗也廣爲禅人所熟悉,如“正偏五位”、“君臣五位”、“功勳五位”、“叁滲漏”、“叁種墮”等,更有其包含了綱宗及體系的《寶鏡叁昧》。雲門宗的綱宗,其後各宗的禅師們都曾多加抉擇,如《人天眼目》所指,則有“叁句”,“抽顧”,“一字關”,並把雲門大師弟子巴陵颢鑒禅師的“叁轉語”亦作爲雲門綱宗列入。再如圓悟克勤禅師,除了對“雲門叁句”推崇備至外,還一再贊歎雲門大師的“格外玄機”和“向上全提”。而佛眼清遠禅師,則分外留意雲門大師的“叁種病,兩種光”。清初叁山燈來禅師在其《五家宗旨纂要》中,全爲闡述一己之見地,對雲門綱宗,除拈頌上面所舉的數則外,還獨家拈頌出“雲門宗八要”,但不知其所據出于何處?

   雲門綱宗,最爲禅人所熟悉並大加稱道的第一便是“雲門叁句”,這就是涵蓋乾坤句、截斷衆流句和隨波逐浪句。這叁句,實際上是雲門大師的得力弟子德山緣密禅師對其師風格的總結。宋代臨濟宗著名的宗師圓悟克勤在其《碧岩錄》中亦推崇說:“雲門尋常一句中,須具叁句,謂之函蓋乾坤句,隨波逐浪句,截斷衆流句。放去收來,自然奇特,如斬釘截鐵,教人蔔度不得。”也就是說,雲門大師在演示禅機之時,一句平常的話中,都包含著叁重功能:

   一是涵蓋乾坤——包括全部思想的意蘊和法界的實相。

   二是截斷衆流——使一切思維分別、蔔度擬議在此被忽然截斷。

   叁是隨波逐浪——順著思維之路,讓其自然流淌。即所謂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但也包含了根據學人的水平,隨機引導一層意思。

   這叁者是一體的,因涵蓋乾坤而可截斷衆流,因截斷衆流方得涵蓋乾坤;因前兩者而得自在,故可以隨波逐浪;在隨波逐浪中方顯截斷衆流和涵蓋乾坤。這與臨濟大師的“一句語須具叁玄門,一玄門須具叁要,有權有實,有照有用”,有異曲同工之妙。由于有這叁重意思,所以在雲門大師的每一句禅語中,可以收,可以放,可以殺,可以活,故顯得寬闊空靈,意味無窮。但又如斬釘截鐵一般,使人不能用思維的方式作哲學式的把握,也不能用靈感來捕捉。

  第六部分 2.隨波逐浪

   當然,在雲門大師的這叁句中,還有叁層意義,涵蓋乾坤,顯示自受用;隨波逐浪,顯示他受用;只有截斷衆流,才是接引學人的舟橋。但又應看到,有時這叁句都可作爲接人的舟橋,因爲所謂叁句,原本爲一句。雲門大師是怎樣演示這神妙叁句的呢?先看看雲門大師的這一段開示:

   師示衆雲:“函蓋乾坤,目機铢兩,不涉萬緣,作麼生承當?”衆無對。師雲:“一镞破叁關。”

   就是因爲雲門大師的這段法語,德山緣密禅師從中得到啓示,並體悟到其中的叁句妙義。铢是古代中國最小的重量單位,僅爲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目機铢兩是明察秋毫的另一種表述方式。雲門大師這裏的意思是說,我們的心,既涵蓋乾坤,又能明察秋毫,又不涉于萬緣。用經教的話說,就是一切智和一切智智的體用不二。但僧衆們都不明白其中之義,雲門大師只好代他們回答:“一镞破叁關。”這原是見道之人對體相用叁即一,一即叁的體悟,也是雲門大師對前面問話的概括。後代禅師把它引申爲“破初參,透重關,砸牢關”也是恰如其分。因爲真正的徹悟,是沒有叁關的;雖沒有叁關,卻又叁關曆然。在這裏,涵蓋乾坤自不用說;目機铢兩就是隨波逐浪,風光分明;不涉萬緣自然是截斷衆流的境界;而一镞破叁關,則更是點明了一句中具叁句的秘奧。下面試舉幾例:

   僧問:“不起一念,有過無過?”師雲:“須彌山。”

   問:“如何是塵塵叁昧?”師雲:“缽裏飯,桶裏水。”

   問:“一言道盡時如何?”師雲:“裂破。”

   問:“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談?”師雲:“胡餅。”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雲:“面南看北鬥。”

   問:“如何是佛?”師雲:“幹屎橛。”

   雲門大師這樣的應對機語,能表現出涵蓋乾坤,截斷衆流,隨波逐浪這叁層玄妙的境界和功用嗎?當然能,不過需要說明的是,雲門大師面對的是那些苦參苦修的禅僧,這在他們各個所提的問題中,就可以看到其中的火候。雲門大師因病施藥,這“一句中具叁句”的功用就顯露無遺了。如“不起一念,有過無過”,這是修定禅師的疑問,他修定有得,故能不起一念,但心裏又不踏實,大概還未做到“定慧等持”吧,也可能想到六祖大師批評臥輪禅師“能斷百思想”的那首偈子吧。針對他的提問,雲門大師只回答了叁個字“須彌山”。須彌山是娑婆世界中最高大的山,雲門大師這樣回答,當作何領會?那僧懷著有過無過的疑團來,還能自稱“不起一念”嗎?其過可以說大如須彌山。但須彌山這叁字並不等于批評,其中有殺有活,有縱有奪,就得看那僧自己當下的感受了。須彌山可以說是涵蓋乾坤般的巨大,也可以在當下截斷那僧意識之流,也可因之而隨波逐浪,這裏旁人的任何诠解都是錯誤的,只有當事人心裏才明白。

   “如何是佛法大意?”仍然是禅僧(而非義學僧)對禅法的請益。而“面南看北鬥”看似答非所問,但卻答在問處。釋迦佛說過:“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成法。”這對修行多年的僧人應是堅定不移的理念,並在修行中加以確立。北鬥應向北看,看到的是有相。而面南去看,看到的是無相。許多學佛的人都是在有相和著相中修行,參禅的也多著相而參,不知道離心意識去參。“面南看北鬥”可以說是極好的諷喻。當事者自會感受到截斷衆流的力量,回過頭來,又會品味到涵蓋乾坤和隨波逐浪的滋味。

  第六部分 3.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此也難施

   “幹屎橛”是雲門大師代表性的答話,更能顯示出截斷衆流的力量。學人抱著一肚皮的疑問來請益“如何是佛”,這銅牆鐵壁般的答話真使人的思維寸步難行。可是就在思維寸步難行的窘態中,卻可以使當事人收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的感受,並在這裏領悟到涵蓋乾坤的“這個”。

   再看雲門綱宗中的“抽顧”。《人天眼目》記載說:

   師(雲門)每見僧,以目顧之,或曰“鑒”或曰“咦”。後來德山圓明密禅師,刪去顧字,但曰鑒咦,故叢林目之曰抽顧。

   這段記載,雖不見于《雲門廣錄》和《緣密傳》,但北宋初年雲門第叁代傳人智門光祚禅師對此已有偈頌雲:

   雲門顧鑒笑嘻嘻,擬議遭他顧鑒咦。

   任是張良多智巧,到頭于此也難施。

   顧鑒咦實際是雲門大師“一字禅”或“一字關”的精要。可以設想,當一些新到雲門參學的僧人,剛禮拜雲門大師之時,雲門大師先久久地看他一眼,這就是“顧”。在這一言不發的眼光之中,參學者能有所悟入嗎?在這一“顧”之後,雲門大師方才略開金口,但僅說了一個“鑒”字。“鑒”是鏡子?是觀照?是審察?是警戒?是訓斥?裏面的意蘊無窮。但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叫學人自我觀照,審鑒。參禅者能從這裏進入嗎?再後,雲門大師又再說了一個“咦”。這似乎是一聲輕微的驚歎,這個現成明白的事,你們爲什麼還見不到呢?智門光祚禅師所作的偈頌別有一番韻味,不過突出了“截斷衆流”的效果,所以哪怕是智如張良,面對雲門大師的顧鑒咦,其智巧也是無法施爲的。

   其實,在《雲門廣錄》中,是有“顧鑒咦”記載的,大概因刻版時略加疏忽而未爲人們留意。在《雲門廣錄》卷上的偈頌末尾處有叁首叁字短偈,在短偈後有“抽顧頌鑒咦”五字,那叁首短偈就是“抽顧頌”,只不過“抽顧頌”的小題目是後人編書之時附加的,而非雲門大師本人的,況且,在這叁首短偈中並未“抽顧”:

   喪時光,藤林荒。圖人意,滯機尪。

   舉不顧,即差互。擬思量,何劫悟。

   咄咄咄,力韋希。禅子訝,中眉垂。

   這叁首小偈,分別…

《雲門宗史話(馮學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