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先開悟,得到法智智的堅固,確認諸行是無常的,諸法是無我的,遇到逆境來時,立刻以思想的力量來化解它:「啊,諸行是無常的,隨他去吧!啊,諸法是無我的,沒有自主性,沒有實在性,都是空性,計較什麼呢?」日常生活中沒有開悟,遇到逆境時,是難以化解的。只要開悟了,認識世間的真相了,當下就能自在灑脫,這叫觀自在。
修行禅定時,可愛的境界自動出現在心中,不是用大聲念佛,或抓住拳頭念佛,或是咬牙皺眉念佛來對治。開悟的人,是以理念—─「啊,無常!啊,不實!啊,不淨!」等,來化解它。同時,又把心意拉到所緣境來了。認識緣起法的法智智越高,降伏內心的妄念就越容易,對佛法的智慧領悟高低,從這裏決定。爲了說明修禅定的次第,就必須爲大家講修定的「九住心」。
修定有他的層次,最先下定決心選擇一個所緣境,能夠專注,原本六根對六塵都是向外,這個叫放心,把心通通放出去了,所以常常起妄念,不能安心。開始修禅定就要攝心守意,這個時候只要你安住一個所緣境,守住這個所緣境,這個心向內,不再受六根對六塵向外,所以這叫內住,這是第一個階段。
內住當然一下子不能很習慣,就像搬到一個新的地方,住到一個新的房子,可能一下子不能對周邊的環境很習慣,所以妄念還是難免的。只要是妄念一生起,發現到現在是在修定,又把他帶回來,心外散就把他帶回來。就像牧牛的,牛吃到別人的五谷稻子就把繩子頓了一下,把它拉回來,不稍加注意,牛又到別人田裏吃一些農作物,等你發現了又把它帶回來。這個時候就是續住,是心雖然有外散,但是警覺的時候,又把他帶回來,連續這樣子叫續住。
自己觀察所緣境,譬如算呼吸,你有沒有算到其它的妄念去,發現了再把他拉回來,慢慢的。我們說訓練牛、訓練馬,他們會慢慢馴服,比較乖了。甚至它們可能也分辨得出那些是農人的農作物,所以也就乖乖的。但偶爾就像人一樣容易起貪欲心,對喜歡吃的東西擺在旁邊不吃它一下,實在是難以抗拒,所以偶爾還會偷吃人家的農作物,那麼再把他帶回來,不過畢竟比較能夠適應了。搬到一個地方,時間久了,左右鄰居認識了,環境熟悉了,那麼就比較安心,這叫安住。但是念頭還是難免會外散,已經能夠安住了,再繼續的修。修到第四個階段,這個心要離開所緣境時,只要一外散,就很容易警覺,知道要馬上回來,不會離開所緣境很遠。
比如說你看到喜歡吃的東西,看到自己最喜歡的人,一下子情愛沖動起來,但是因爲有修禅定,定力現起,就馬上知道不能沖動。對照顧所緣境,能提起正念,這個時候跟所緣境就很靠近了。不能說沒有妄念現起,但是都在這個附近。所以第四個階段叫近住。從內住到續住、安住、近住,這個都是要不斷的下功夫,日以繼夜的精進。
修禅定一定要精進,就像母雞孵蛋,不能讓雞蛋變涼了,變冷了,這要相當時間保持溫暖度,才能孵出小雞一樣。精進就是這樣綿綿密密,日常生活裏頭,隨時隨地提起正念,自己照顧。在禅堂就是要訓練大家培養這種功力,以後離開禅堂,在日常生活遇到境界,馬上能夠回觀反照到所緣境上。有這樣的功夫這就是近住,就能夠降伏煩惱了。
進入到第五住時,稱爲調順。過去對外面的境界,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尤其是男女的接觸細滑等等,都是很誘惑人的。由于禅定到了第四近住,自己會感覺到做事比較專注,心意比較集中,看佛書看經典,比較能夠投入,比較專注,體會也好像比以前領悟力高了,深深覺得禅定的功德很妙,所以就這樣子歡喜繼續修定,而對于外境的五欲六塵,慢慢就比較看淡。一旦境界現前,也不是說沒有情愛的沖動,只是感受到禅定的功德很妙,覺得還是要放棄五欲六塵這一部份,這樣子就能夠把心安住下來,密護根門。在這個階段的功力,就可以做到這點。如果沒有前面4個階段,只要你看到喜歡的,好像小孩子看到電視,眼睛定著看,進入電視叁昧。我們到了這個階段,六根可以說收放自如,這叫調順。所以第五個階段,就是我們學佛修道,降伏煩惱一個進步很快的階段。
到第六個階段叫寂靜,因爲這時起心動念非常明白、非常清晰。調順是境界現前,聲、香、味、觸、貪、嗔、癡、男相、女相、誘惑人的這些境界現前時,知道用禅定的功德,跟五欲六塵比較,還是禅定功德好,所以放棄五欲六塵。心到了第六住的寂靜,是自己過去的一些行爲經驗,不管是看過的、做過的,有時候自然會現前,尤其是可愛的境界,想到自己最喜歡的人,越想情緒越陷入,甚至無法自拔。第六住的寂靜,就是當我們壓縮的記憶體裏,一些境界自然現前時,就明白這個不是所緣境,所以馬上回歸到所緣境,這些妄念就自然的消失了。
修禅定降伏煩惱、克服煩惱,跟一般的方法不同。用聲音來念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當他想到那個可愛境界,就用力的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眉頭皺起來,拳頭握起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是他的方式。修禅定到了第六住,對于內心現起的可愛境界,只要把心意回歸到所緣境來,意念自然就降伏了,境界自然就消失了。
第七住最寂寂靜,心念更加分明,日常生活中眼睛所見、耳朵所聽、鼻子所嗅、舌頭所嘗、身體所接觸的一切境界,只要接觸到,馬上心意的警覺力就夠,當下就知道該做不該做,該看不該看,該吃不該吃等等。這個時候清楚知道自己的起心動念,是善、是惡、是染、是淨、是正、是邪,該降伏的、該停止的,一來有定力,二來又有警覺力,所以馬上就降伏,這是最寂寂靜。可以說,到了第六寂靜、第七最寂寂靜的定力,日常生活幾乎不會做錯事情,不會講錯話,這個階段叫做依正知而住,日常生活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要念頭一動,就分別得清清楚楚。
已生惡令斷除,未生惡令不起;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修禅定到第七住時,那就可以修四正勤了,到了修四正勤,不只降服煩惱,一般情欲上沖動性的部份、習氣就在這個階段降服了。進禅學堂的各位同參,大家要特別注意,如果一旦出堂,這種功夫是我們修道者必須具備的,叫做正知。一個人修道不會運用正知,就表示他沒有修禅定的經驗,不能夠運用正知高度的警覺性,這一輩子修行要有所成就,那就是等母雞早晨會啼,幾乎不可能。很多人只會講我們要有正知正見,正知是什麼東西?正知對于一個修道者是非常的重要,而這一個境界,對不修禅定的人,永遠不知道它是個什麼東西!
能夠這樣繼續進一步扣住所緣境,就能夠進入到第八住專注一趣了。一盤腿,一上座,就整個念頭定在所緣境上。專注一趣,再進一步就是第九住等持。所謂等持是心不會妄念紛紛地掉舉,也不會昏沈打瞌睡的暗昧相,既不掉舉也不昏沈暗昧,心意扣住所緣境持續下去,平等的持續下去,這是第九住的等持,這些都是非常有具體的次第。
一般人都羨慕密宗的修持,我想他作夢也不知道,我們修禅定是有具體的。這種進度、次第,到了第八住專注一趣、第九住等持,生理上都會有輕安的感覺,日常生活會輕飄飄,有飄飄欲仙的感覺。再進一步就有一種輕安,有心輕安、身輕安,會很舒服的。有這種體驗,在修禅定方面可以說,已經不退轉。修禅定不退轉,不是智慧門的不退轉。
大家在自己選擇的所緣境,如果等持過後,有輕安的現象,那麼就接近了近分定、未到地定,再繼續用功就入根本定。修禅定的次第如此,大家好好地運用它,這樣子一來了解自己的進度,二來避免自己的傲慢。有些人稍爲有定力了,尤其修禅宗的,就狂妄得不得了,幾乎要走火入魔了。所以修行禅定,「九住心」一定要清楚,大家今後好好運用,做爲自己的考試,檢查自己進步到什麼樣的階段。
《心定和尚五日禅開示(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