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十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叁稱)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阿彌陀佛!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處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攝六度十力無畏無量法門也。】
上一次跟大家學習了叁十七道品,它是修學佛法的次第。又學習了四攝六度,菩薩所修之法門。這些是佛因地所修學的,成佛之後,在果地上就得到十力四無畏。今天跟大家來介紹十力四無畏,佛的果地上的德能,了解後能讓我們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生起無比的信心。同時也能對阿彌陀佛生起無比的信心,因爲佛具足這十力四無畏,我們相信阿彌陀佛決定有力量來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的智慧德能是無限的,把它概括一下有十大類,就是十力。它是從佛的智慧當中顯現出這些力量,所以又稱爲十智力。一、是處非處智力。佛能夠知道衆生的因緣果報,種善因得善報,叫“是處”。種了貪嗔癡的因,而想到天堂,想到極樂世界那是不可能的,與因果的法則相違背,是“非處”。佛對一切因果法則了了分明,就是“是處非處力”。二、業智力。佛對十方一切刹土的衆生,叁世所有的善惡業,有漏的、無漏的,都能夠清清楚楚。叁、定智力。有些衆生修世間的四禅八定,有些修學出世間的小乘定、大乘定以及出世間的上上禅定,佛對一切衆生所修禅定的方法都清清楚楚,而且知道其所得禅定是出世間禅定還是世間禅定。四、根智力。佛在果地對一切衆生的根機了了分明。若是修人天的根機,就對他講五戒十善;若是小乘,羅漢、緣覺的根機,就對他講四谛十二因緣;如是菩薩的根機,就講四攝六度;如果是念佛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根機,就講信願念佛法門。佛具足根智力,能夠因機施教。五、欲智力。佛在果地對一切衆生的欲望了了分明,知道衆生到寺院學習佛法的目的。有些衆生到寺院學習佛法是爲了求人天福報,升官發財,平平安安,有些是爲了追求解脫的。求解脫的又有人喜歡參禅、喜歡念佛,佛對衆生的種種欲望與愛好了了分明,且能介紹不同的法門方便善巧接引衆生。六、界智力。界就是九法界,九法界衆生的特點各有不同,佛對一切衆生所處的每一界,以及每個衆生的根性都清清楚楚。七、至處智力。對于一切衆生修什麼法門,斷什麼煩惱,證什麼果位,佛也能夠了了分明。修五戒十善能得人天的果報,修四谛十二因緣能斷除見思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位,佛具足這樣的至處智力。八、宿命智力。佛在果地上成就,知道一切衆生的過去世,過去世在哪一道,是畜生道、餓鬼道還是天道。若前世在人道,父母親叫什麼名字,六親眷屬的情況,佛皆能夠知曉。阿羅漢知道過去世八萬大劫之內的事情,佛能夠知曉過去世無量劫的事情,了了分明。九、天眼智力。對一切衆生是哪一道來的,死後到哪一道去,去受苦還是享樂,佛都清清楚楚。阿羅漢也有天眼通,但只能看到一個叁千大千世界的事情,他的天眼通不夠究竟。佛的天眼通能夠看到十方無量刹土的事情。十、漏盡智力。漏就是煩惱,修行成佛要斷除叁大煩惱,即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不管修學哪個法門,都要斷除這叁大煩惱,佛即是徹底斷盡叁大煩惱的聖人。羅漢雖然也有漏盡通,但他只斷除了見思煩惱,還有塵沙、無明煩惱未斷,所以阿羅漢的漏盡通是不圓滿不究竟的。不但阿羅漢,就是等覺菩薩,像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其漏盡通也不究竟,因爲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煩惱沒有斷盡。只有佛才是真正斷盡一切煩惱、一切習氣,稱爲“叁覺圓萬德具”的大聖人。佛具足這十種智力,就有能力去救助一切衆生。所以大家不要擔心,過去的業不管造了多少,只要當下能夠發起信願心,將來必定蒙佛接引,因爲佛對我們每一個人的情況可以說了如指掌,我們要對阿彌陀佛生起信心,相信阿彌陀佛有能力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佛不但具有十種智力,而且具足四無畏:一、一切智無畏。佛于一切法中無所不知,這裏“一切智”無畏不是阿羅漢的一切智。我們知道斷除見思惑證得一切智,斷除塵沙惑證得道種智,斷除無明一切種智現前,佛的一切智就是究竟圓滿的一切種智。佛能夠回答衆生提出的一切問題,十方刹土的一切問題都難不倒佛,因爲佛具足了一切種智。我們現在這些業障凡夫就怕別人問問題,一問叁不知,非常不好意思。真正到了佛的境界,沒有任何問題難得倒他,所以有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佛斷盡了一切煩惱,斷除了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對兩種生死都無所畏懼。凡夫有分段生死,這一輩子做人,來世說不定就做畜生、餓鬼,對死亡充滿著恐懼。而菩薩有變異生死。佛是徹底斷盡了一切煩惱,遠離兩種生死,無所畏懼。叁、說障道無畏。佛對修行路上遇到的一切障礙皆能知曉,並且對去除這些障礙的方法也了了分明。我們這些衆生沒有福報啊,得到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繼而能夠聞到佛法,對佛法生起信心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若能生逢佛世是更加不容易啊,要有大福報。對于我們現在末法衆生來講,還有一線希望,就是念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今現在說法”,能夠親聆阿彌陀佛講法,這是多麼殊勝的事情啊。只要大家有信心,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聽佛講法,親值佛世。佛以一音說妙法,衆生隨類各得解。四、說苦盡道無畏。佛知曉一切衆生的苦,且能宣說一切苦道的出離方法。六凡衆生有叁苦八苦無量諸苦;阿羅漢有沈空滯寂之苦,執著與空;菩薩有塵沙、無明之苦;藏教佛與通教佛有無明未破之苦;別教佛只斷了十二品無明,也有無明煩惱未斷盡之苦。這些苦佛皆能了知,並之消除諸苦的對應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叁學,這是盡苦之道,能讓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佛對這些盡苦之道能夠宣說故無所畏懼。如是“等”法,就是除了叁十七道品、四攝六度、十力無畏,還有無量的法門。我們發四弘誓願的時候有“煩惱無盡誓願斷”,有無量的煩惱也就有無量的法門來對治。西方極樂世界衆鳥,皆能宣說無量的法門來對治我們無盡的煩惱。釋迦牟尼佛一生講法四十九年說法叁百余會,所講之法,西方極樂世界的衆鳥都能宣說,這些鳥其實就是阿彌陀佛變化所作。
【叁十七品。收法雖盡。而機緣不等。作種種開合名義不同。隨所欲聞。無不演暢。故令聞者念叁寶。發菩提心。伏滅煩惱也。】
叁十七道品是修學佛法的次第,非常關鍵。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特別修學念佛法門的人,根本就沒有按照叁十七道品去修,對此不了解。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尊者問佛依何安住,佛陀教導應依四念處安住,但我們現在對佛的這些遺教都忘記了。按照叁十七道品修學決定不會走錯,它不但通小乘,而且通大乘教,統攝大小乘一切法。然而衆生根機有種種的不同,所以隨順衆生根機而作種種的開合,開合就是廣說跟略說。若廣說叁十七道品,展開來講有無量的修學法門;若略說,歸納起來,佛法的修學次第就是戒定慧叁學。每一個法門的名字與義理不同,皆能隨順衆生的好樂找到適合自己的法門。西方極樂世界衆鳥演說如是等法,能令一切聽聞的衆生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這裏“佛法僧”不是我們眼前所見的,到西方極樂世界聽鳥兒講法之後,就念起自己的皈依師父了,不是的。佛代表覺悟,法代表正見,僧代表清淨。聽鳥講法之後,能令我們念自性的覺悟,念自性的正見,念自性的清淨。自性的覺正淨就是教我們發起菩提心,發起菩提心就能伏滅我們的煩惱。伏滅,伏是將煩惱伏住,滅是將煩惱滅盡。好比一缸濁水,裏面充滿了泥漿,用淨化劑把雜質全部沈澱下來,就比喻伏住煩惱。但是這個煩惱還會起來的,若要斷除煩惱,就要把水中的沈澱物全部去除,比喻用般若智慧把煩惱徹底斷除,這是滅盡煩惱。在娑婆世界想把煩惱滅除,講心裏話,這個不容易,滅除了見思惑就證得阿羅漢果位啊。我們上次講了見惑跟思惑,首先把見惑斷盡都是非常不容易啊,我們只能用一句佛號將煩惱伏住,轉萬念爲一念,就是執持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臨終之時跟著阿彌陀佛帶業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聽經、聞法、經行、供養他方諸佛等等修行,到時候煩惱就能夠斷盡了。
【灼見慈威不可思議。故念佛。法喜入心。法味充足。故念法。同聞共禀。一心修證。故念僧。】
這段是說明在西方極樂世界聽鳥說法之後爲什麼會念佛念法念僧。“灼見”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看到。“慈”是慈悲,“威”是威德,這是佛教化衆生的兩種方式。對那些根性柔和的人就用慈悲來攝受他,對剛強難化的衆生就用威德去折伏他。在娑婆世界剛強難化衆生很多,西方極樂世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爲何佛還要用威德折伏衆生呢?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衆生,其中有些是五逆十惡衆生帶業往生,就是在他即將墮入地獄道的時候有福德因緣聽聞到佛法,聽聞到信願念佛法門,能夠發願念佛,念了不到十聲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人往生以後還有習氣,佛就用威德來折伏他。“慈”就像母親對子女的慈愛,“威”就像父親教化子女般威嚴,極樂世界衆生親自見聞阿彌陀種種慈威教化,體會到阿彌陀佛的用心良苦,于是生起感恩之心,生起念佛之心,通過念佛之心來啓發自性的覺悟,故念佛。聽聞極樂衆鳥爲之說法,法味入心,深受法益,法喜充滿,如飲甘露,法味充足,越聽越要聽,因爲這些法能對治他的煩惱、習氣,能夠斷惑,通過聽法,能夠啓迪他自性的正知正見,故念法。極樂世界諸上善人相聚一處,共同聽聞阿彌陀佛講經,衆鳥說法,一心修持,更無雜念,根據個人功夫深淺所證得的果位不盡相同,能夠讓自性清淨顯現出來,故念僧。
【能念即叁觀。所念叁寶。有別相。一體。及四教意義。叁谛…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講義 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