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武菩提

  禅武菩提

  禅武是一種精神力量與智慧的結合;一種信仰解脫與磨煉心志的産物;一種禅學與武學文化思想的自然融合;它承載了千年的古老文化。

  少林文化素以禅武並稱天下,武以禅名,禅以武揚,始終以佛法爲魂,禅法爲基。所謂“百脈真氣淌,微末藏禅機”。禅武合一乃是蘊含了佛教禅宗文化的智慧和中國古老文明及印度古老文明後所産生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其建立在佛教無常無我的教義上,所表現出來的大智大勇的武道精神已成爲人類精神文明不可分割的部分,已成爲國際性的民族文化。其內涵是禅宗智慧賦予的,少林功夫首先表現爲一種信仰,它是一種對于超常生命力的追求和對超常智慧的追求。透由禅武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從來都是佛弟子追求真理的方法之一,這不僅是禅武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少林功夫與其他武術不同之處。

  少林功夫的靈魂是佛教禅法智慧的表現,要求行者在現實生活中體悟、參研,最終實現透視現象了達緣起的目的。因此武僧的日常生活即是在修行。演煉少林功夫的主體是禅心。禅心蘊武,洞徹人生,內心無礙無畏體現出大智大勇的氣概,是禅賦予了武術更高的境界。

  南少林武學的存在正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禅宗思想的興起而産生的,並成爲佛教禅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禅學思想與武術結合産生的少林功夫思想,則是佛教思想與武術結合在一起的一種高深境界。禅拳叁昧、禅武合一、內外兼修體現出養身度生之本懷,從而成爲佛教修行的法門之一。南少林武術文化源于佛教解脫的信仰,所謂:“出家修行就是爲了解脫,爲了超越世俗生活,超越自己,追求無上圓滿的智慧和德能”。佛教最基本的五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在僧團特定的環境中,演化爲習武戒約。這種約束在習武者身上則體現爲武德,同時也直接影響了少林功夫的武學風格,僧人們習武只爲強體益道,調化習性,護寺伏魔,堅定毅志,完善人格,而不是爲了爭強鬥勝。所以少林功夫處處體現出節製、謙讓、收斂的特點。其招法的設計組合都符合現代人體醫學,從而體現了古來大德們的對人身特點精深研究,完全符合人體的運動規律。動作招式講究動靜結合,快慢相依,陰陽平衡,剛柔相濟,樸實大方,神形兼備。

  禅宗的根本宗旨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而以武悟禅正是禅武合一的最高境界。倘若不以佛學爲基,以禅爲本,久久習之,必定戾氣傷身,走火入魔。所以必須要有佛法的禅意,以禅心爲導,繼而調柔,方能息滅貪、嗔、癡等煩惱。惟有對佛學之修爲越深,領悟禅武之精神才會越透徹,才能撥開雲霧見青天,悟入真我本性。

  南少林禅武文化是在這一特定佛教文化空間中形成的,其核心是以武入禅,以禅習武。離開了這一特定佛教文化氛圍,少林功夫的靈魂將不複存在。武術在禅法的指導下,是用心法指導一切,所鬥之術爲“心法之爭”,非形法之戰。即由武入禅,由定生慧,此智慧已是禅武合一的般若智慧,非凡夫妄想之智。少林武術追求不修之修,達到拳中無拳,意中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此即是禅宗的不修之修的真谛,從而使修行者獲得以不動之心了達萬法幻生無性畢竟空之大智慧。並且輔以堅定的大願力,即是菩提心之因。使習武者領悟世間的苦集滅道之法,以求拳與道合、人與拳合,拳心意合,無處無我,處處無我之境。在精神的升華下超越生死境界,正確面對苦樂無常的人生,直至解脫,這才是禅拳契世弘化度生的宗旨。

  禅武普世敬畏,洗滌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智力發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修養和精神文化素質修養,爲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民族文化的內涵是人類智慧的源頭,是爲人處世的准則。要修身養性明達事理,可以借此武術爲方便法門,因爲他是古老民族文化的根源。有了根源的文化素養,很容易開發一個人的理性,從而涵養出深廣的心胸和智慧以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一個有傳統底子的人才能盡其所能地貢獻社會,慈念衆生,更有廣闊的胸懷與眼光來鑒賞他人的文化,學習他人的文化。提倡和發揚禅武菩提是恢複佛教禅武文化活力的光輝之路!

  

  來源:莆田南少林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