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坐禅
星雲法師
一般人大都以爲禅的修練,一定要如老僧入定,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參禅」。其實,六祖大師說:
「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禅,是不能從坐臥之相去計較的。你會禅,則行住坐臥,搬柴運水,乃至揚眉瞬目,一舉一動,都可以頓悟,都可以見性。因此,參禅求道重在覺悟真心本性。
參禅雖然不一定要打坐,但是對初學者而言,坐禅仍是參禅的重要入門。如何坐禅?首先應該了解各種坐禅的方法與常識:
1、要獨坐靜室:初學者參禅打坐,最怕幹擾,因此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而且室內空氣要流通,冷熱要適中,光線要柔和,因爲光線太亮了不容易安心,太暗則容易昏沈。
2、要盤腿結印:盤腿是禅坐很重要的一環,因爲不盤腿,精神則不易集中。盤腿分爲單盤及雙盤。初學者如果無法雙盤,單盤亦可,或將兩腳交叉而坐,或挂腿均可。腿盤好了,雙手抄手結印放在肚臍下,可使氣血通暢。
3、要寬衣松帶:坐禅時,衣著以寬松、舒適爲宜,盡量避免穿著西裝、牛仔褲、窄裙等緊身衣褲,手表、眼鏡、腰帶等束縛身體的物件,都要松開或去除,使身體松弛,且不妨礙血液循環。
4、要搖身搓手:上座後,可以輕輕搖動身體,使身體保持在平穩舒適的姿勢。兩手可以交互摩擦,以提振精神。參禅不但要用心,還要用力,因爲參禅打坐不是休息,不是睡眠,是用心用力參究真理。
5、要裹膝周全:坐禅時,可用毯子包裹膝蓋,使其暖和,以防風寒入侵關節。
6、要平胸直脊:禅坐時,胸部要平正,背脊要直挺,不可彎腰駝背。坐墊要松軟,厚薄隨人而異,以能坐得四平八穩即可。背部不可倚靠他物,以免阻礙氣血暢通。
7、要出氣和順:調息是修定的入門方法,初學者依「毗盧七支坐法」做好調身的基礎後,緊接著就是調息。息就是呼吸。一呼一吸,出氣入氣要均勻和順;氣息未調,不宜坐禅,唯有氣息和順舒暢,心境才能平靜安穩。
8、要看心不分:就是要看在自己的心,讓心系于話頭上,不要讓心亡失了。如《佛遺教經》說:「製心一處,無事不辦。」
此外,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名師指導:參禅打坐,如果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容易出差錯。
2、要自我察覺:禅,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機,靠自己當下承當。因此參禅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
3、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禅相應。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師說:「外于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爲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爲禅。」因此坐禅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于好壞、是非、善、有無的兩邊。
禅是健康之道,禅的功用可以開闊心胸、堅定毅力、啓發智能、調和精神、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鏈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尤其禅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
參禅的利益固然很多,但是有的人參禅打坐不得要領,有時候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貪圖神通:參禅打坐,不能貪圖神通;禅定雖然可以引發神通,但是神通必須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自我閉塞:禅是灑脫、幽默、風趣,禅是非常活潑、開闊的。因此參禅的人不能自我閉塞,不能自我束縛;想不開、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邪知邪見:參禅旨在開發真如佛性,是爲了要徹悟本來面目,爲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參禅是爲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擊別人,這種知見上的錯誤,容易走火入魔。
◆妄動散亂:參禅是爲了調伏妄心,是爲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來,老是妄動、散亂,愈是參禅,愈妄想;愈打坐,愈煩惱。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還會退失道心。
因此,參禅打坐還未進入「定」境的時候,不妨輔以「五停心觀」來治心:
◆用不淨觀對治貪欲。不淨觀是指觀想自他肉體的肮髒、龌龊,以對治貪欲煩惱的觀法。
◆用慈悲觀對治瞋恨。慈悲觀是多瞋衆生觀想由拔苦予樂而得到的真正快樂,以對治瞋恚的觀法。
◆用因緣觀對治愚癡。愚癡的人就是因爲不明白世間上的事物,都是因緣所成,因此産生執著;如果懂得因緣法,就會知道衆緣和合的奧妙,就能轉愚癡爲智能。
◆用數息觀對治散亂。我們的心妄想紛飛,透過數息觀,也就是數我們的出入息,讓心系于一呼一吸,不但能夠使呼吸慢慢均勻,而且能使妄心不再散亂,進而獲致輕安。
◆用念佛觀對治業障。念佛觀就是念佛的相好光明、功德巍巍、空寂無爲,以對治業障的觀法。
以五停心觀爲禅修的基礎,當修行一段時日後,可以透過「九住心」,勘驗自己修行的進度。
◆內住:參禅打坐時,最初系心一境,使心住于內,不外散亂。
◆等住:最初所系縛的心,其性粗動,不能使它等住遍住,所以當心念對外在的對象起作用時,即于所緣的境界,以相續方便、澄淨方便,令心遍住微細。
◆安住:心雖然攝持令內住、等住,但是仍然還會有失念、散亂的時候,所以當心一外散,立即察覺,攝心還住于所緣中。
◆近住:此時心已能做到不起妄念,心念不向外散失。因爲妄念將起,就能預先覺知,先將它製伏,不令此心遠住于外,稱爲近住。
◆調順:深知禅定的功德殊勝,了知色、聲、香、味、觸及貪、瞋、癡、男、女等十相是使心散亂的過患,因此,能將心調伏,不使流散。
◆寂靜:以內心的安定功德,止息能令心擾動的惡尋思及隨煩惱,使心調伏,不再流散。
◆最極寂靜:由于失念的緣故,前面所說的各種不正尋思及隨煩惱暫現行時,隨所生起,能不忍受,立即除遣斷滅。
◆專注一趣: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而定力得以相續。
◆等持:由于數數修習的因緣,功夫純熟,不由加行,不由功用,心能安住、任運相續,無散亂轉。
此外,臨濟禅師的「四料簡」指出參禅打坐有四個程序:
◆奪心不奪境:忘記自己,但沒有忘記外境。
◆奪境不奪人:泯滅外境,但沒有忘失自我。
◆人境兩俱奪:人與境皆忘。
◆人境俱不奪:人境俱不泯,道不離世間。
無論「九住心」或「四料簡」,禅者都可以依此測試自己,檢驗自己究竟到達那一個階段。禅者在修學的過程中,會出現種種不一樣的境界,因此過去禅宗有所謂「破叁關」:
◆初關:要能超凡入聖。
◆重關:要能入聖回凡。也就是淨土宗所說的乘願再來,廣度衆生。
◆牢關:凡聖俱泯。就是不著有,不著空,空有一如,一切都在平等之中。
參禅打坐,如同人在山中,山在眼中,此中有分別,但是又無分別。參禅又如人在山頂,山在腳下,是我登山,是山登我?此中有高低,又無高低。所以,看起來禅只是一個打坐,可是這一坐並不簡單。這一坐,叁千大千世界無邊的法界,就在我這一坐;這一坐,凡聖俱泯,人我雙忘,身心脫落,彷佛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的穩坐于自己的法性之座,和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遨遊于法界性海之中,那真是無比自在的解脫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