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機說法
繼平法師(江蘇)
沩山靈祐禅師是唐代著名高僧,沩仰宗的開創者。一次,靈祐禅師爲僧俗大衆上堂說法開示,有近叁千信徒在場聆聽。說法結束後,他走向大衆中間,進行個別點撥。
靈祐禅師在第一個信徒跟前停下,親切地安慰他、勉勵他,臉上露出慈光和憐憫;走到第二個人跟前,在其額上摸了一下,點了點頭;在第叁個面前,他連看都沒有看,就徑直走了過去。
于是,大衆中有人就說,第一個人一定慧根很深,深得禅師的器重;第二個人也不錯,禅師摸他額頭表示關心,向他點頭表示肯定;而第叁個人一定是傷過禅師的心,禅師已經對他不屑一顧了。
靈祐禅師聽到後,來到此人跟前說道:“你有自己的見解,不過你估計錯了。那第一個信徒最幼稚、最怯弱,所以我要時刻扶持他、眷顧他,免得他在學佛的過程中陷入迷途。第二個人的情況好些,他有比較堅定的信心和愛心,只需對他關照一下就可以。而第叁個人慧根很深,信心和愛心都可大有作爲,令我很放心!我正用特殊的方法訓練他,使他成爲最堪雕琢的材料;我默默地關愛他,此關愛的心意不是語言所能表達的,也不是人心所能領會的。”
靈祐禅師能針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化方式,就是佛門中經常運用的對機說法。
諸佛菩薩和曆代祖師都非常重視對機說法,都是對機說法的實踐者。佛陀創立佛教,設叁藏十二部經典,開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根據衆生的不同根性而方便施設,因材施教的需要。佛教稱道“法門無高下,對機爲最佳”,因此,在面對不同的衆生時,佛陀經常會采用諸如比喻、反複、擬人、誇張等不同的手段,把深奧的佛理盡可能講得通俗易懂,使不同根性的衆生都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佛陀在擇徒傳法時,也非常注重對機。有次在靈山會上,佛陀拈起一支金缽羅花向大衆展示,不發一言,衆人多茫然不明其意,唯有大弟子摩诃迦葉破顔微笑,與佛心契合。佛陀于是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摩诃迦葉尊者由此成爲傳付如來正法眼藏之初祖,在佛陀涅槃後荷擔起領導僧團、弘傳佛法的重任。
佛門中的諸大菩薩,大都是講究對機說法的代表。如觀世音菩薩經常尋聲救苦,隨緣示現32應身,隨順教化對象根機而說法,不拘一格,度生無數,與娑婆衆生最爲有緣。《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雲: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雲何遊此娑婆世界?雲何而爲衆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雲何?”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衆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爲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辟支佛身而爲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衆生。是故汝等,應當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以無限慈悲之心,法眼觀察世間衆生音聲,及時予以方便救度。衆生的機緣適合以什麼身份教化得度,觀世音菩薩就會示現什麼身份來對機說法,藉此獲得衆生的信任與依賴,産生感情共鳴,從而便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達到理想的教化效果。
禅宗在中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宗派,各個宗派的禅師在教化弟子時,很講究對機說法,即對不同的弟子采用不同的教化方法,于是在禅門中便出現了棒喝、暗示、隱喻、動作、反诘語等不同的教化方式,由此形成了“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雲門餅”等不同的禅門家風。
其中如暗示法,就是不直接表示意思,而用特殊的言語或動作使人自己領悟。禅門祖師通過暗示的方式,使弟子破除對教理名相的執著,修正悟道過程中的偏差,盡量從觀照自心中觸緣開悟,明心見性。在衆多禅宗公案中,經常有關于“祖師西來意”的問對,祖師多采用暗示之法來回答。如有學僧問馬祖:“離四句,絕百非,請師直指西來意。”馬祖說:“我今天太累了,不能回答你。去問智藏吧!”學僧乃去問智藏禅師,智藏問:“爲什麼不向馬祖請教?”學僧答:“馬祖讓來問你。”智藏說:“我今天頭暈,不能回答你。去問懷海吧!”學僧又去問懷海禅師,懷海說:“我也不會。”“祖師西來意”是禅林中的常用語,簡稱“西來意”、“祖意”等,是說達摩祖師從西天(西方天竺國,即古印度)來東土(中國)開創禅法的意旨,表示佛法之奧義、禅理之精髓。面對學僧的疑問,祖師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通過暗示的方式來說明,“西來意”只能依靠你自己去體會、參究,而不能形諸語言,所謂“妙高頂上,不可言傳”,能夠言傳者就不是“西來意”了。
反诘也是對機教化的方法之一。反诘也就是反問,即當事人反過來對提問人發問。在禅宗史上,有許多禅宗祖師通過反問的方式來截斷禅子的妄見情思,從而使他們返觀內照,在言語道斷、心思路絕中開悟見性。如有僧問馬祖:“如何是西來意?”馬祖反诘道:“即今是什麼意?”禅法即在日常生活中,在語默動靜中,當下即是,觸目皆道,並非遙不可及。
此外,祖師還常通過動作、眼神或手勢來教化和引導弟子。如:
尼問:“如何是密密意?”師(趙州禅師)以手掐之。尼曰:“和尚猶有“這個”在。”師曰:“卻是你有“這個”在。”(《指月錄》卷十一“趙州觀音院真際從谂禅師”)
面對尼師的問題,趙州禅師不用言語開示,直接用手在對方身上掐了一下,喻示說,禅法的深意非語言文字所能描述,只能靠自己自修自證自悟,方能體會其中滋味,如六祖所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行由第一》)。誰知女尼並未領會其意,反而對趙州的這一行爲感到吃驚:“和尚猶有“這個”在。”“這個”是指世俗的男女之情,在女尼看來,你趙州禅師是一位聲名遠播的開悟禅師,竟然還沒有破除男女色相,對女人動手動腳,與戒律相違背。趙州于是對女尼糾正說,不是我有“這個”在,而是你有“這個”在——是你心中還存在男女分別相的俗見,對此執著不舍,如何能契入禅境!對一位開悟證道的祖師而言,早已泯除了性別色相的分別執著之心,平等一如,灑脫自在。
對機說法是佛門實行因材施教的最好方法。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夠使祖師在教化弟子時少費心力,還能使弟子在輕松的氛圍中得到理想的教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