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念法門
佛光禅師
在《六祖壇經》裏,惠能大師傳給我們一個證悟的法門,叫無念法門。
念,就是分別;無念,就是不分別。在《六祖壇經》裏面,講到十種分別,這十種分別如何把它調和起來,讓它沒有分別。有時候看起來是兩個極端,例如“有”和“空”;但是在無念法門裏面,“有”和“空”不是兩個,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真空生妙有,妙有即真空。把這兩個極端調和起來,就是無分別。
現在我把這十種無分別,一一做個介紹:
①頓漸無別:禅有“南頓北漸”之別,“頓”就是即刻開悟的頓超法門,盡管你是一個凡夫,一樣可以立地成佛;“漸”就是慢慢地修,慢慢地學,是逐漸、逐漸地明心見性。好像學生讀書,有的是天才兒童、資優生,他可以跳級,不必逐年晉升;但是一般人就必需按部就班,循序漸進地讀完初中,然後才可以上高中。
不過,在佛法裏,無論頓、漸的根性,在我們的真如自性裏,所謂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都能見性。所以,在《百喻經》裏有個故事說:有一個村莊裏缺水,必需要到五裏路之遠的地方去挑水,大家覺得路好遠喔!這一擔水得來不容易,于是就向長官反映。後來,長官說:“以後我們這一條路的名稱不要叫五裏路了,就叫叁裏路好了。”村莊裏的人聽了都好高興,心想:以後再也不必走五裏路,只要走叁裏路就可以有水喝了。
其實不管五裏路也好,叁裏路也罷,都是一樣那麼遠。因此,即使“頓”根的人,也不能以爲“善小而不爲”,還是需要聚集很多的大善小善;就是開悟了,也還是要修行。至于漸修根機的人,當然更要積功聚德,如此才能功果圓滿。
②迷悟無別:惠能大師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這是說,人有迷悟,法沒有迷悟。
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公公,有人問他:“您幾歲了?”
他說:“四歲。”
“胡子都白了,怎麼才四歲呢?”
“我確實四歲!因爲我信仰佛教,追求真理才四年,我覺得這四年的人生才有意義,所以我說四歲。”
過去的幾十年歲月,因爲迷而不悟,因此對老公公而言,這樣的歲月毫無意義。不過,迷和悟其實並沒有分別,迷悟只是正反的兩面,有迷才有悟,迷悟無別不是糊塗,不是籠統,而是一種超越。
叁湘才子張劍芬居士曾作一對聯:“迷即衆生悟即佛,二不成雙一不單。”實是深體“迷悟無別”之妙的佳句。
③智愚無別:惠能大師說:“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世間上的人,有的人很聰明,很有智慧,有的人愚癡無智,其實本體則一。不管怎麼樣的愚笨,只要有心,人以一知,我以十知,能夠多用一點工夫,總是能成,所以說“智愚無別”。
④邪正無別:在世間上,有好人、壞人,有善惡、邪正等分別;但是在真理裏面,所謂“法無善惡,善惡是法”,有時候,是佛法的不是佛法,不是佛法的是佛法。例如:金錢本身沒有好壞,使用不當,錢財是罪惡的根源;使用得當,可以造福人群。又如感情,處理不當,造成煩惱、痛苦;處理得當,則慈悲普愛世間,這也是對人間的一種貢獻。所謂“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人有正邪,法無邪正。
⑤淨穢無別:禅宗有一則公案:趙州禅師和徒弟文遠禅師一次打賭,鬥劣不鬥勝,看誰把自己比喻成最髒最賤的東西。
“您是師父,就由您老人家先開始吧!”文遠禅師說。
趙州禅師說:“我是一頭驢。”
文遠禅師接著說:“我是驢子的腸胃。”
趙州禅師又說:“我是腸胃中的糞便。”
文遠禅師不甘示弱地說:“我是糞便裏的蛆蟲。”
趙州禅師無法再比喻下去,反問道:“你這蛆蟲在糞便中做什麼呀?”
文遠禅師回答:“我在其中避暑乘涼啊!”
《般若心經》雲“不垢不淨”,《維摩經》亦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肮髒的汙泥也能長出清淨的蓮花,因此,清淨和汙穢是一如不二的。
⑥人我無別:人活在這個世間,有很多的苦惱都是從分別人我而來的。我們常常會計較這是我的,那是你的;這是我喜歡的,那是我不喜歡的。由于有這種種的妄想執著,因此産生苦惱。所以,我們應該了解人我相互依存的關系。例如,這個世間如果沒有人,只有我,誰供應我生活所需?因此人我之間應該相互助成,因爲人我無別,人我是一體的。
⑦道魔無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說,即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人,只要有一念悔心向善,也能轉魔成佛。當初佛陀座下的弟子鴦掘摩羅,過去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惡人,但在真理之前,只要一信佛,馬上成爲大善人;叁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本來都是有名的外道,但是被佛陀道德的力量懾服以後,也可以轉魔成佛。因此,一個人罪惡不可怕,迷惑也不要緊,只要懂得轉念,就能轉迷爲悟,轉邪爲正,轉惡爲善。
⑧是非無別: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是非分別太強烈,就有鬥爭,就有痛苦。是非,其實只是立場的差異、看法的不同罷了。我們處理是非的態度,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我們能夠不怕是非、不傳是非、不說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⑨愛嗔無別:“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愛與恨常常糾纏不清,有的時候,兩個人今天愛得難分難舍,明天卻勢如水火;有時今天恨他恨得要死,將來說不定需要他的幫忙。因此愛恨不要太強烈,何妨“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說原來怨是親;雨笠煙蓑歸去也,與人無愛亦無嗔”。
⑩世出世間無別:佛教有世間與出世間的生活。有的人太過強求出世的生活,因此顯得枯寂無趣。其實,太過執取世間的五欲六塵,固然欲壑難填;過分排拒,則不免冰冷空洞。所以,最好能將世間、出世間調和起來。平常所謂“生活佛教”,就是要用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也就是一樣在世間生活,只是把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運用在救度衆生的事業上。維摩居士“雖處居家,不著叁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生活是在于我們處理的,我們要過超越的生活,不要被生活牽著鼻子走。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雖是在世間生活,而能不爲世間所執,不爲世間所迷,這就是禅宗六祖大師要我們過的一個“有無不二”,無分別、無念法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