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當代佛教的“文字社群”(魏德東)

  當代佛教的“文字社群”

  魏德東

  前不久,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圖桑)東亞系吳疆教授在中國人民大學的系列演講中,借用布賴恩·斯托克(Brian Stock)的“文字社群”(textual community)概念,解釋明末清初禅宗的複興,頗具啓發意義。1990年前後,布賴恩在《識字的意含》(The implications of literacy ,1987)、《傾聽文本》(Listening for the Text, 1990)等著作中,使用了“文字社群”一詞,用以表達人們通過對宗教文本的重新解釋,改變群體的思想與行動,進而引發出新的宗教運動。一個文字社群由一群信仰者組成,他們圍繞在一個解釋者周圍,這個解釋者具有解釋宗教經典的權威性。通過對經典新的解釋,文字社群産生新的思想與行動。吳疆教授認爲,明末清初的僧诤基本上是文字性質的,而不是基于現實中的修行問題。禅僧正是在對禅宗文獻中的重新解讀中,尋求在現實中複興一個文字理想。而他們複興的方式是與士大夫相結合,形成緊密的“文字社群”,通過對禅宗文獻的重複和重新創作,再現機鋒棒喝的禅風。

  將“文字社群”這一概念運用到當代宗教研究,我們似乎比較清晰地看到,當代佛教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新的文字社群的呈現;而首當其沖的文本,就是《菩提道次第廣論》(以下簡稱《廣論》)。最近10年來,如果說漢傳佛教有什麼內在變化的話,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廣論》得到越來越廣泛地接受,並在學習、研讀中,形成了衆多的文字社群。這個現象,有可能對漢傳佛教的未來開展産生深層次的影響。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爲藏傳佛教的最基本經典,由宗喀巴大師(1357—1419)所造。這部著作産生于15世紀初期,正值藏傳佛教思想創造的高峰。在這一時期,世界其他地區的佛教理論創造巅峰已過,而藏傳佛教如日中天。這部著作,可以說是對佛教2000年思想發展的總結與概括,涵蓋了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精華。20世紀上半葉,法尊法師將此書翻譯爲漢語,並通過漢藏教理院等機構,形成了研究的文字社群。文革結束以後,《廣論》文字社群逐漸在漢地恢複,較爲突出的,首先是浙江叁門的多寶講寺,以智敏上師爲中心,形成了研習《廣論》的新文字社群。這一社群影響到福建,閩籍學誠法師成爲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並主持北京龍泉寺後,《廣論》學習班遂在北京知識分子佛教徒中流傳開來,迄今發展到百余個小組。在江南著名的蘇州戒幢佛學研究所,濟群法師等也極爲重視《廣論》,講解、著述不斷,形成了研習的社群。與此同時,四川的五明佛學院系統,藏族喇嘛直接以漢語講述《廣論》,也影響巨大。凡此種種,構成了最近10年來漢傳佛教最重要的文脈。

  20世紀以降,漢傳佛教的現代化成爲時代的主題,其中最主要的成果就是人間佛教的提出。然而,迄今爲止,如果說在臺灣人間佛教的實踐有重大突破,那麼整個華人社會,人間佛教的理論層面,一直處于較爲薄弱的狀態。應該說,這種狀況是與人間佛教文字社群的薄弱有關的。而《廣論》作爲中國佛教的重要典籍,最近10多年來異軍突起,成爲漢傳佛教的寵兒,吸引了大量的知識分子佛教徒,並因此形成了諸多的文字社群。藏漢兩大佛教體系的互動,如何影響中國佛教思想的未來演進,值得關注。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