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述淨土信願行 叁、彌陀大願慈力 至誠感通即攝▪P4

  ..續本文上一頁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有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有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兩土苦樂鮮明對照,能令吾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心,如一條四五寸的白道,出現在深廣無邊的貪瞋濁河中。循此白道而進,即能從娑婆此岸直入極樂彼岸。

  淨業行人厭離心的策發,亦可由近至遠,由正報身心到依報環境。首先觀照自己汙穢的血肉之軀,唯苦無樂,常作不淨觀,發願永離叁界臭穢淫欲醜陋之身,願得淨土蓮華化生的清淨妙嚴的法性生身。其次觀照我們所處的生存環境,危機四伏,險象環生。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象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汙染失衡的生態環境,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生存境況日趨惡化,羅馬俱樂

  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鍾,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釋尊亦曾懸記:“吾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不可悉說。”[47]吾人重溫這段法語,對照現前的世態人心,于當代及未來人類命運,亦不言自明。《法華經》用火宅喻來比況叁界的苦境:“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熾然不息。”淨業行人應以佛知見來觀照吾人所處的生存環境,對苦難險境保持敏銳的感受力,以此增上出離心。是故吾人于此娑婆聲色諸境,宜常作牢獄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作糞坑想,令心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對極樂世界宜常生安隱想,生故鄉想,生解脫處想,生津梁想,令心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厭離心與欣求心一體兩面,互爲增上。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極樂。以欣求極樂之淨念轉化耽戀娑婆之染心,以厭舍娑婆之大勇成就神棲安養之勝心。主伴因果,互滲相即。

  生于濁世,居塵學道,應以般若慧照,長時生此厭欣之願心。淨宗五祖少康大師臨往生時,對信衆最後垂示:“當于淨土起忻樂心,于閻浮提起厭離心。”足見厭欣心的有無決定著往生淨土的成敗。宋代吳信叟進士,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叁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己亦從而和之,臨終無疾念佛往生[48]。可見解決生死大事,非泛泛悠悠之浮淺心所能克辦,須具大丈夫作略,觑破世間幻緣,以出世心修淨土行,如是念佛,方可成就。釋尊殷勤勸喻:“何不棄世事,勤行求道德;可獲極長生,壽樂無有極。”[49]淨業行人的厭欣心宜應表現在行動中,身口意叁業真實厭舍娑婆世間自他苦樂之境事,身口意叁業至誠恭敬、稱贊、憶念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人生大事,無過于此。如此心行,庶可成辦淨業。

  厭欣心表面看來似乎有小乘自了漢的味道,社會人士亦或將念佛求生淨土譏之爲消極避世。剋實而論,淨宗厭欣心含攝著大乘佛教的精髓,具足大乘菩薩四弘誓願。觀照娑婆衆苦逼迫,一切衆生皆在生死海中頭出頭沒,生起悲心,發衆生無邊誓願度之願。觀照自心諸惑熾盛,一切衆生心中亦蜎集無量煩惱,起惑造業感報,無有中止,生起決斷心,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上述二願屬厭離行攝。觀照極樂世界一一莊嚴,全體理性;水鳥樹林,常宣妙法;分身供養十方諸佛,廣聞佛法,受菩薩記,生起度生求法之心,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觀照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皆得阿惟越致(不退轉位),一生圓成佛道,生希有心,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上述二願屬欣求行攝。證知,具足厭欣心的淨業行人,乃大乘菩薩根機,是佛的第一弟子。善導大師曾雲:“唯發一念厭苦,樂生諸佛境界,速滿菩薩大悲願行,還入生死普度衆生,故名發菩提心也。”[50]淨宗厭欣心具攝二種回向,一種是成就自己往生的往相回向,一種是倒駕慈航回入生死園煩惱林中濟度衆生的還相回向,這二種回向能成就大慈悲心。證知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即是淨宗菩提心的本質內涵。

  綜上所述,無量劫前法藏菩薩的大願肇建,乃法界最勝希有之大事;十劫前阿彌陀佛兌現因地“若不生者,不取正覺”的承諾,普令九界衆生獲致往生成佛的真實大利。恒受彌陀願力所護持的凡夫衆生,于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之際,即可領納到阿彌陀佛的莊重承諾,當下獲到大安心、大安樂。《觀經》第七華座觀中,住立空中的阿彌陀佛向韋提希夫人傳達“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51]的慈示,韋提希當下獲得信心,證得往生。生佛願心,天性相關,如磁吸針,自然即攝。吾輩淨業行人應因順佛願,生起願往生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時時提撕,念念精純,將念佛往生淨土作爲此生至上唯一的大事,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吾人以信願持名爲能感,阿彌陀佛必以慈悲願力爲所應,感應道交,任運往生;自然所牽隨,萬修萬人去。阿彌陀佛大願之王,念佛行人芬陀利華,生佛同體,母子相憶,願心相契,決定往生!

  茲敬錄善導大師一偈,用作共勉:

  歸去來!魔鄉不可停。

  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

  到處無余樂,唯聞愁歎聲。

  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52]。

  南無阿彌陀佛!(未完待續)

  

《略述淨土信願行 叁、彌陀大願慈力 至誠感通即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