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心經》用《心經》▪P5

  ..續本文上一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達彼岸,就是波羅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懷不亂呢?除了我們當下能夠用功夫,平常還要訓練這個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動心。所以就要求我們在平常的修養上做功夫。比如說,每天最少背誦十遍《心經》,把心經裏面的經文深深地印入腦海裏面,留在八識田中,這就好像我們打防疫針、種疫苗一樣,碰到任何傳染病都不會感染。修養功夫就是這個。念佛、拜佛、打坐、數息等等都是爲了這件事,都是爲了要在具體的引誘面前能夠把握得住。

  

  當然這還是佛教修養淺層次的東西,深層次的東西不僅僅如此,還要有甚深的禅定,獲得各種各樣叁昧,獲得能夠超越一切痛苦和煩惱的首楞嚴叁昧——最堅固的大定。獲得了這種修養的成就,我們在紛繁的世事當中就就能所向無敵、清淨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夠轉化一切,那就是大徹大悟,得到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在行的同時,還要在認識上下功夫,就是空字。空,在我們正式進入認識的過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體悟到空是無常的、運動的、發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存在的特性。首先,從“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虛妄的”入手。唐寅的詩裏面有句話:“歲久人無千日好,春深花有幾時紅。”大家想想看,這就是空的一個方面,對空的一種理解。我們在茶余飯後,讀一讀類似這樣的詩,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開的事情上,就會出現豁然開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現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觀、空”叁字上下功夫,每個人都應該找到自己的法門。最簡單的法門,宗教性不是很強,說起來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觀呼吸。這個法門最實用,這個法門隨時可以提起運用。比如坐公交車的時候,眼睛一閉,觀自己的呼和吸。觀呼吸的要領是“知息出入”,包括“知自習出和知息入兩個部分。用功夫用得深了,就可以觀叁個部分:“入、住、出”。住就是入與出之間短暫停止的過程。觀呼吸能夠得禅定。在功夫純熟了以後,入息的時間拉長了,住的時間拉長了。息住以後,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狀態。當然定境沒有達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經不明顯,很細微。

  

  年輕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別。年輕人入息時間長,那麼就可以專門觀察入息,數呼吸的時候就可以數入息,周而複始。壯年人,30-45之間的,入息和出息的時間相等,那麼數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長,那就可以數出息。清代臨濟宗禅師祖源超溟的《萬法歸心錄》卷上講:“一晝一夜,呼吸往來,一萬叁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爲一息。佛教把呼吸分爲四種狀態,所謂四相——風、喘、氣、息。我們剛開始數呼吸的時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勻,不綿密。前面的叁個狀態,是我們要極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狀態是我們應該保持的。

  

  關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觀呼吸、數呼吸的方法來修煉我們的身心。這種方法不僅僅是能夠調攝我們的心念,也能夠逐步地強化我們的體質。我們有意識地關注這一呼一吸,吸進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氣,呼出來的是我們體內的濁氣。體內的濁氣與天地自然的清氣在進行交流,肯定就能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增進體質的健康,使我們的身心穩定。這個法門最適合我們在家居士來修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簡單易行、不帶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給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讓別人覺得這是一件修身養性的方法,而不是在傳教。實際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們初學佛的人,散心雜念很嚴重,如何來停息呢?就是用觀呼吸、數呼吸的方法。

  

  今天我們學到這。《心經》二百六十個字發揮起來,十天半月也講不完。不過不講也可以,看一個字就夠了:空!一個憑借一個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義、人生的修養,真正體悟出來。現在我們大家都能背誦《心經》了,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去運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虛了。阿彌陀佛!

  

  

  

  交流答問:

  答:一切諸法,包括精神、物質、能量,叫做“法界”。法是萬事萬物,清晰明白,不會錯亂。是善法就不會産生惡果,是惡因就不會産生善果。這叫做“自類相續”,是由阿賴耶識起主導作用。阿賴耶識也是一個生滅不停的東西,是什麼樣的狀態呢?前一念與後一念是相似的,前念不是後一念,但又不異後一念。而且前一念和後一念還是相續的,所以就是“不一不異”、“相似相續”。整個“相似相續”的生命鏈條永遠不會斷,只是會轉變。唯識宗叫“轉識成智、轉染成淨”,只會轉化。轉化就是超越,就是突破。正因爲有這樣幾個含義在內,你說的那些問題就不存在。精神與物質最後統一在能量上,這個能量就叫做“法身”。佛與衆生,共一法身。都在宇宙的這個大流當中,每個衆生都以自己的善惡業力相似相續地存在。這是很深奧的問題。《佛教叁字經》裏面有句話叫做 :“無始終,無內外,強立名,爲法界。法界性,即法身。”

  

  衆生分有情與無情,只是有情具備阿賴耶識。有情和無情的法性是平等的。就有情來講叫做佛性,就無情來講叫做法性,最後都統一到法界上。天臺宗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從佛的眼光來看,這一切都是平等的;從我們凡夫的眼光來看,才有了有情和無情的分別。但是從我們的願望和理想出發,都希望有情與無情都能夠達到超越一切的境界——同圓種智。人所謂解脫,就是超越了一切的有限性、一切的局限性,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達到的結果就是如同阿彌陀佛,無量光、無量壽。成佛不是要等到叁大阿僧祗劫才能成。真正大徹大悟了,當下能夠證道,不再迷惑,那麼就成佛了。這個是因中的佛,不是果上的佛。悟性和思想境界達到了與佛平等的地步,但是還沒有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十力、四無畏,有限性還是存在的。

  

《學《心經》用《心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