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如何才能做到拾金不昧、坐怀不乱呢?除了我们当下能够用功夫,平常还要训练这个心,看到任何事情都不动心。所以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修养上做功夫。比如说,每天最少背诵十遍《心经》,把心经里面的经文深深地印入脑海里面,留在八识田中,这就好像我们打防疫针、种疫苗一样,碰到任何传染病都不会感染。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最坚固的大定。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我们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空,在我们正式进入认识的过程中,不可能一步到位,不可能一下子体悟到空是无常的、运动的、发展的,以及一切事物都是有条件存在的特性。首先,从“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入手。唐寅的诗里面有句话:“岁久人无千日好,春深花有几时红。”大家想想看,这就是空的一个方面,对空的一种理解。我们在茶余饭后,读一读类似这样的诗,思考思考,可能在某些排解不开的事情上,就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思想境界上一下子超越了,一下子就出现一番新的境界。
希望大家在“行、观、空”三字上下功夫,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的法门。最简单的法门,宗教性不是很强,说起来大家都能接受的,就是观呼吸。这个法门最实用,这个法门随时可以提起运用。比如坐公交车的时候,眼睛一闭,观自己的呼和吸。观呼吸的要领是“知息出入”,包括“知自习出和知息入两个部分。用功夫用得深了,就可以观三个部分:“入、住、出”。住就是入与出之间短暂停止的过程。观呼吸能够得禅定。在功夫纯熟了以后,入息的时间拉长了,住的时间拉长了。息住以后,呼吸停止了,那就是入定的状态。当然定境没有达到四禅之前,呼吸不是完全停止,但已经不明显,很细微。
年轻人和老人,在呼吸上有差别。年轻人入息时间长,那么就可以专门观察入息,数呼吸的时候就可以数入息,周而复始。壮年人,30-45之间的,入息和出息的时间相等,那么数入息和出息都可以。年老的人出息长,那就可以数出息。清代临济宗禅师祖源超溟的《万法归心录》卷上讲:“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一呼一吸为一息。佛教把呼吸分为四种状态,所谓四相——风、喘、气、息。我们刚开始数呼吸的时候,肯定是喘,呼吸不匀,不绵密。前面的三个状态,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只有息的状态是我们应该保持的。
关于行,大家都可以按照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来修炼我们的身心。这种方法不仅仅是能够调摄我们的心念,也能够逐步地强化我们的体质。我们有意识地关注这一呼一吸,吸进去的是天地自然的清气,呼出来的是我们体内的浊气。体内的浊气与天地自然的清气在进行交流,肯定就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进体质的健康,使我们的身心稳定。这个法门最适合我们在家居士来修行。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简单易行、不带宗教色彩的方法教给自己的朋友和同事,让别人觉得这是一件修身养性的方法,而不是在传教。实际这是佛教最古老的修行法。我们初学佛的人,散心杂念很严重,如何来停息呢?就是用观呼吸、数呼吸的方法。
今天我们学到这。《心经》二百六十个字发挥起来,十天半月也讲不完。不过不讲也可以,看一个字就够了:空!一个凭借一个空字,就能把佛法的要义、人生的修养,真正体悟出来。现在我们大家都能背诵《心经》了,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去运用,大家就是此行不虚了。阿弥陀佛!
交流答问:
答:一切诸法,包括精神、物质、能量,叫做“法界”。法是万事万物,清晰明白,不会错乱。是善法就不会产生恶果,是恶因就不会产生善果。这叫做“自类相续”,是由阿赖耶识起主导作用。阿赖耶识也是一个生灭不停的东西,是什么样的状态呢?前一念与后一念是相似的,前念不是后一念,但又不异后一念。而且前一念和后一念还是相续的,所以就是“不一不异”、“相似相续”。整个“相似相续”的生命链条永远不会断,只是会转变。唯识宗叫“转识成智、转染成净”,只会转化。转化就是超越,就是突破。正因为有这样几个含义在内,你说的那些问题就不存在。精神与物质最后统一在能量上,这个能量就叫做“法身”。佛与众生,共一法身。都在宇宙的这个大流当中,每个众生都以自己的善恶业力相似相续地存在。这是很深奥的问题。《佛教三字经》里面有句话叫做 :“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法界性,即法身。”
众生分有情与无情,只是有情具备阿赖耶识。有情和无情的法性是平等的。就有情来讲叫做佛性,就无情来讲叫做法性,最后都统一到法界上。天台宗讲:“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从佛的眼光来看,这一切都是平等的;从我们凡夫的眼光来看,才有了有情和无情的分别。但是从我们的愿望和理想出发,都希望有情与无情都能够达到超越一切的境界——同圆种智。人所谓解脱,就是超越了一切的有限性、一切的局限性,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达到的结果就是如同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成佛不是要等到三大阿僧祗劫才能成。真正大彻大悟了,当下能够证道,不再迷惑,那么就成佛了。这个是因中的佛,不是果上的佛。悟性和思想境界达到了与佛平等的地步,但是还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畏,有限性还是存在的。
《学《心经》用《心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