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禅的真谛

  生活禅的真谛——2007年4月22日陝西師範大學生活禅講座

  淨慧老和尚

  各位法師、各位教授、在座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今天是一個偶然的機會,能夠到陝西師範大學來跟各位見面,做一次生活禅的分享,應該說這是一件很難得的事情。昨天晚上吳教授跟我提起這件事情的時候,我是一再地推辭。我說這次會議的日程安排比較緊張,我也有好幾年沒有來到西安來了,來了以後也想去拜望一下我的老同學,就是興教寺的常明老和尚。我與他是1956年中國佛學院第一屆的同學,屈指算來也有五十年的時間了。今天我走到那裏,看到常老身體很健康,精神面貌非常好。彼此有一些寒暄,都非常高興。

  

  講臺後邊的橫幅上說是要我講“生活禅的真谛”,連我自己都莫明其妙,不知道生活禅的真谛究竟是什麼。我想,既然是說生活禅,平常我講生活禅離不開兩句話:“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要說生活禅的真谛,大概這就是真谛。我們人生所面對的一切無非就是生活,離開了生活還是生活。我們面對的現實、面對的人生實相,就是生活。在生活中怎麼樣處理我們的心念,就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問題。佛教給我們做了一個非常好的回答。

  

  今天上午走到草堂寺,草堂寺是鸠摩羅什法師創建的,草堂寺有一塊匾額,上面寫了五個字:“煩惱即菩提。”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是生活禅。煩惱就是我們的生活,菩提就是禅。我們的生活還沒有轉化的時候,煩惱與菩提就處在相互對立的狀態。怎麼樣轉化呢?就要在中間的“即”字上做功夫,就看我們“即”不“即”得了。“即”得了,禅就是生活,生活就是禅;“即”不了,生活是生活,禅是禅,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菩提的意思是什麼呢?我想大家一定都知道,菩提就是覺悟。在煩惱中能覺悟,我們的生活就是覺悟的生活。覺悟的生活是誰的生活呢?就是聖者的生活。如果煩惱不能覺悟,生活就是凡夫的生活,就是普通芸芸衆生的生活。

  

  生活禅在佛教的傳統理念當中隨處可見,俯拾即是。它不是我杜撰的,不是我別出心裁提出來的與傳統佛法不契入的理念,它完全是在傳統佛法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的思想觀念,根據現在主流文化的觀念提出來的。現代觀念認爲一切要人性化、生活化,實際上佛教的修行就是最生活化的一種方法。

  

  大家想想看,“煩惱即菩提”不就是最生活化的理念嗎?你說我們誰沒有煩惱呢?誰都有煩惱!煩惱是現現成成、實實在在的。煩惱能覺悟,修行當下就能落實;如果煩惱不能覺悟,修行就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僅僅停留于一種宗教儀式而已。煩惱是當下的,所以修行也必須是當下的。我們在讀書,我們在做學問,我們在做事業,有沒有煩惱呢?都有煩惱。小學生有小學生的煩惱,中學生有中學生的煩惱,大學生有大學生的煩惱。隨著生活環境的改變,煩惱的表現也在改變,但是煩惱對人的逼迫,對人思想的攪動,使人不安定、不安甯,這種煩惱的狀態是不會改變的。不是說有學問的人就沒有煩惱,不是說有錢的人就沒有煩惱,當然也不是說沒有學問的人就沒有煩惱,或者說越窮的人煩惱越多。都不是!煩惱是平等的,煩惱不會回避任何一個人。爲什麼呢?因爲煩惱都是自己找的。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要不找煩惱,煩惱不會找上門來。我們有的同學笑起來了——大概你找了一些煩惱來:弄得學習不能安心,功課不能夠跟上,或者事業不能順利,或者家庭不能和睦。那些煩惱從哪裏來啊?沒有一個煩惱不是自己找的。自己要是不去找煩惱,永遠都不會有煩惱。我們修生活禅,就是要隨時起覺照,不去找煩惱。

  

  關于生活禅的修行方法我總結了四句話,其中有一些內容各位有興趣的可以聽聽,也可以加以落實;有一些內容各位不一定有興趣,但是也可以作爲參考。不管是有信仰的人,還是沒有信仰的人,煩惱是平等的,都要學會對治煩惱的方法。

  

  第一句話:將信仰落實于生活。我們不一定具有宗教信仰,但是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任何一個有理想的人,不能讓理想懸在半空中,一定要把它貫徹到學習和生活當中去,理想和信念才能逐步成爲現實。

  第二句話:將修行落實于當下。煩惱即菩提,是要我們當下就動手去做,當下就要解決問題。解決問題就靠那一個“即”字。“即”是等號,這個等號不容易畫。“即”是等號,就是說煩惱等于菩提,怎麼樣才能等于?裏面有很深的功夫,這個功夫要在每一個起心念的當下落實。所以要將修行落實于當下,不能等待。

  

  第叁句話:將佛法融化于世間。六祖大師講:“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經有很多好的格言,有很多好的語句,世間好語佛說盡。六祖這四句話,恐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多年來,佛教界引用得最多的四句話;還有兩句話說得很多,就是“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爲什麼這幾句話說得最多呢?就因爲這些話把佛法的精神融化于世間了。佛法如果不能融化于世間,佛法就永遠擱置在藏經樓裏面,就永遠被關在寺院裏面,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所謂世間是什麼呢?世間者,煩惱也。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就是世間;煩惱即菩提,就是出世間。

  

  最後一句話:將個人融化于大衆。這句話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是千難與萬難,特別是要轉變這個觀念不容易。我們總覺得一切成就都是自己的功勞,都是我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自己的創造發揮、我自己的本領、我自己的財富、我自己的才華……總是個人當頭。但是我們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內,時時刻刻都要想到:個人如果離開了大衆,不但是一事無成,連自己的生命都不知道在哪裏。個人不能離開大衆,就像一棵樹不能成爲森林;只有衆多的樹生長在一起,都長得很茂盛,那才是森林。我們一定要養成時時感恩大衆、回報大衆的思想。

  

  這就是我講生活禅經常提到的四句話。這四句話的提出,到今年已經有十五年的時間。1992年,我在柏林禅寺舉辦第一屆禅七的時候,就提出了落實生活禅的這四個理念。如果說到生活禅的真谛,這四句話大概也屬于生活禅的真谛。把這四句話與剛才講的“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結合起來,就是我們修生活禅,或者說修學佛教一切法門的要訣;甚至于我們學習世間一切文化、知識、技術,這個方法也可以參考,用起來也一定是非常有效。

  

  生活禅是在祖師禅的基礎上,爲了適應當代社會人心的需要而提出來的一種修行理念,是人間佛教在修行上的具體落實。人間佛教指出了佛法的總目標,如何落實人間佛教的思想呢?生活禅。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生活禅的宗旨有八個字:“覺悟人生,奉獻人生。”佛教的精神兩個字:一“智”、二“悲”。“智”就是大智大慧,“悲”就是大慈大悲。大智大慧和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精神,是佛法的總體精神,佛教的一切精神都包括在這兩個字當中。有大智慧所以覺悟人生,有大慈悲所以奉獻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是把悲與智用現代的語言加以诠釋,並且把它落實于生活這個很具體的範圍之內。

  

  當然,佛教講的生命不僅僅是人,而是包括十法界。宇宙間的生命現象,由于智慧的不同、煩惱的不同、所處生活環境的不同,一共有十大類,佛教稱之爲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佛教對于生命現象的分類。十法界的中心樞紐是人法界。十法界分爲四聖六凡,四聖可以說是高級生命層次,六凡可以說是較爲低級的生命層次。高級與低級怎麼分呢?就是以煩惱的多少、覺悟的程度如何來區分。只有菩提,沒有煩惱,那就是佛法界;已經獲得了覺悟,但是還有一些煩惱沒有完全去掉,那就是菩薩法界、緣覺法界和聲聞法界;煩惱很多,菩提極少,那就是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羅法界;只有煩惱,沒有菩提,那就是地獄法界、餓鬼法界、畜生法界。所以十法界就是生命的實體,由于轉化的方向不同,所趣向的法界就不同。以人法界爲基本轉化點,能夠做到煩惱即菩提,生命層次就提升了;做不到煩惱即菩提,生命層次就下降了。生命的苦樂升沈,關鍵就在人這一法界;而人這一法界之所以有苦樂升沈,一切唯心造,都是我們心念的善惡迷悟來決定、來操控的。所以我講要“覺悟人生,奉獻人生”。

  “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具體怎麼操作呢?覺悟人生可以說是如何做人,奉獻人生可以說是如何做事。在這裏我也初步有一點點體會貢獻給各位。

  

  覺悟人生就是講如何做人。有八個字需要我們在做人的時候認真去落實。這八個字就是:信仰、因果、良心、道德。

  

  有信仰,講因果,有良心,講道德,就能夠做一個人上之人。這就是佛法的根本精神。一個人有沒有智慧,就體現在是否具有正確的信仰上,就體現在是否認識一切事物的因果規律上,就體現在是否講良心、講道德上。佛教雖然沒有用良心這個詞,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有良心。有良心才能講道德,這是做人做事的本分。倫理、佛教的戒律、社會的法製,都是屬于道德的範疇。有這八個字,做人的功夫就算是差不多了。

  

  做事也有八個字。首先是感恩,第二是包容,第叁是分享,第四是結緣。

  

  做世間的一切事情,從發財出發容易做,容易想到;從升官來做事情,容易想到,容易落實;從感恩來做事,這就不容易了。如果我們做事情首先有一個感恩的心,這個事情就好做。你知道感恩,你就知道每一件事情的成功都是大衆的成就,都不是單純個人的因素。每一件事物的存在,都是與天地萬物分不開的。這朵花今天能夠在這個地方開得這麼鮮豔,你們大學生又懂物理、又懂化學、又懂數學、又懂生物學,都知道這朵花之所以能夠開得這麼鮮豔是什麼原因。這是整個宇宙的成就。沒有整個宇宙的成就,這一朵花的存在是不可能的。…

《生活禅的真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