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苦。
如是于諸蠻橫衆,生起慈悲心之後,
當如父親教化子,呵責難調驅出境。
相貌醜陋受人欺,負債累累依惡友,
見其貧窮親離者,非火焚身五種人。
于諸老幼病弱者,無計可施衰敗者,
國王所棄無依衆,無有悲心不稱人。
于思吾爲衆怙主,一切悲慘可憐者,
泣不成聲呈禀事,舍棄彼等豈忍心?
衆多極爲脆弱者,不敢禀報自實情,
時時于民衆苦樂,如理思察爲智者。
多數自己享樂者,關心他人極稀少,
猶如入于他心中,明知實情乃智者。
細心觀察全世界,勝過愛己未曾見,
如是他衆各愛己,故愛己者莫害他。
欲得安樂不欲苦,此點諸衆皆相同,
觀察自己情形後,于極貧者起憐憫。
君主當思我爲怙,此諸衆生指望我,
故甯舍棄自性命,切莫抛棄此等衆。
于無依者不爲怙,縱有能力不慰藉,
搜刮民財不愛民,若有慚愧誰無愧。
若依具有功德者,縱遇命難不舍彼,
猶如八支獅子王,悉力保護猴幼子。
即使如何利惡人,遇外緣時彼相欺,
如熱熱獸救劣人,脫離水難出賣之。
不越自之國境內,無論如何野蠻衆,
亦屬自己統轄故,莫憂彼辱盡力調。
超過自之範圍外,加害如何懲治彼?
若遭淩辱則辱他,如若嗔恨當嗔之。
如人若爲毒蛇縛,畏恐毒氣上升故,
縱然自己之手指,亦會心甘情願斷。
不可救藥蠻橫衆,無論住于任何處,
皆令彼境受痛苦,故當驅逐出自境。
于己國境諸有情,設若爲非作歹時,
雖應合理懲罰之,歸屬自故當悲憫。
無有悲心粗暴者,縱是母親子尚離,
何況其余眷屬衆,眷減君主威望低。
于暫居住自境中,賓客以及難民衆,
應當盡力而保護,置之度外不合理。
若欲圓滿自利益,成辦他利爲方便,
饒益他衆諸士夫,雖非君主似君主。
诤時一切諸昏君,若見眷屬極富足,
生起難忍嫉妒心,如現死相成顛倒。
具有慈憫殊勝士,于他國家圓滿德,
亦會欣樂而隨喜,依此增長自圓滿。
了知諸法本性後,縱于一切怨敵衆,
亦遍仁慈之君主,無余統攝全世界。
恒時具有仁慈心,以布施及愛語等,
利益民衆彼君主,名聲傳遍叁界中。
何者擁有慈心德,以福德力諸天喜,
一切非人尚保護,何況人類諸有情?
具足慈悲君主境,財富增如夏潮水,
一切敵衆不能害,諸衆歡喜國安甯。
仁慈君主如月光,普照衆生福德時,
彼境具有怙主故,贊說君主憫眷衆。
第十二品終
第十叁品 觀察自護
穩重賢善又平等,具有悲心之君主,
當思合理治自國,采取衆多方便法。
令衆生樂爲策略,遮止惡行即法律,
使世安甯依法規,二種途徑護有情。
君主欲護自領域,首先善加護自己,
自己尚不能保護,如何護持其他衆?
最初應當勤守持,令自壽命與身體,
四種圓滿之根本,久存穩固之方便。
當依修煉妙寶藥,明咒風脈瑜伽等,
具有方便之儀軌,精心保護自身體。
依靠福德今來樂,若具福德成所願,
是故當勤積福德,且閱福力王傳記。
猶如天龍如意寶,以福德力無勤獲,
一切慧位事友物,諸如此等之功德。
當以正念與正知,不放逸護心功德,
精勤運用令彼德,日益增上之方法。
若于師前得傳承,大量供養承侍後,
恒時讀誦並思維,聖者殊勝金光經,
廣大遊舞總持經,以及地藏十輪經,
與文殊根本續等,如來一切諸經典,
則令君主福德增。君主若以信善入,
密宗衆多之壇城,獲得灌頂守誓言,
壽命福德名聲增。乃至未成貪欲者,
即是清淨之功德,若已生起大貪欲,
豈具清淨之功德?倘若無慚彼功德,
被人稱頌增誹謗,是故當以有慚愧,
護持自己之功德。經說昔日宅燃火,
具慚愧心身雖焚,死後亦轉梵天界,
如是贊歎慚功德。僅具慚心尚獲得,
如此廣大之功德,何況知慚有愧者,
護持一切諸功德?無有慚愧之衆人,
如何裝飾亦不美,尤其顯赫大人物,
知慚有愧最重要。大人倘若不知慚,
無慚小人誰調伏?怙主害人誰能救?
水中燃火誰能滅?無慚愧者遭誹謗,
盡管地位已降低,然不了知自現況,
貢高自傲誠迷惑。爲貪所逼無慚愧,
爲饑所迫無力澤,爲病所纏無眠樂,
故當謹慎貪欲處。無有如欲之淤泥,
無有如嗔之捉害,無有如癡之網罟,
無有如愛之河流,無有如貪之垢染,
無有如嫉妒害他,無有如乞之親友,
無有等施之財物,無似智慧之眼目,
無似聞法善知識,無如功德裝飾故,
慎思功過護自己。人法根本爲正直,
多數品行高尚者,不爲狡垢所遮蔽,
宛如純金極昭然。依靠狡詐尋財食,
獲得不如失去好,欺騙親附者衆人,
縱然生存非命活。因果不虛必定有,
天眼無法障蔽故,狡詐之徒罪惡過,
今來世中屢感受。天眼作證信業果,
一切自心清淨者,于諸天界人間中,
如淨圓月極莊嚴。倘若自己未作惡,
帝釋亦無法誹謗,毫無惡行之正士,
理應調伏惡行者。棄善從事卑劣行,
惡人如同濾水器,斷惡奉行賢善事,
高尚士如吸鐵石。倘若通曉自利益,
恒時奉持高尚行,宛如寶燈璀璨光,
不爲狂風所息滅。如若未言他未谏,
由神態等知他心,了知所成一切事,
不失時機爲智者。知平凡人難了達,
智士行境爲智者,如蟲樹上刻字紋,
僥幸成事非智者。不知何人具利益,
以及損害能力故,若于誰亦不輕蔑,
盡力利他增自利。智者布施爲未來,
愚者布施爲自利,布施雖同于後世,
果報大小卻各異。智者尊重利己者,
愚者敬具財位者,仁人觀察大衆利,
小人觀察飲食事。親密良友衰時助,
親密惡友盛時護,護助雖同智者觀,
護持方式卻各異。英雄對外作戰爭,
懦夫于內起爭論,爭論雖同外人觀,
爭論方式卻各異。愚者首先尋樂果,
智者最初尋樂因,尋求雖同智者觀,
尋求方式卻各異。依靠諸如此類事,
不同差別知賢劣,無有功德一千友,
不如具德一友勝。雖有一敵亦衆多,
縱有百友亦鮮少,是故當多結親友,
于誰亦莫成怨敵。若護敵亦成親友,
若害子亦成仇怨,誰人亦非親與怨,
多數自己所造成。柔和尚能調粗暴,
何況說是溫雅者?性柔智慧敏銳者,
諸敵亦難以勝伏。怨敵輕蔑之溫柔,
親避粗暴有何用?何人具有寂猛力,
方爲衆人共贊頌。自己無有諸罪責,
恒時住于正道中,于彼無故損害者,
不應屈服當穩重。具德怨敵化爲親,
惡徒雖親亦背棄,于中者當平等視,
若知此理常得樂。首先慎重作思考,
將來此事變如何,凡事應當有結果,
一切事後莫懊悔。時機成熟一切事,
無需辛苦亦成辦,錯過時機或提前,
百般勤作多難成。今生君主之法律,
來世異熟之果報,誰亦無法逃避故,
若不相信請償試。雖有見他人眼目,
若觀自己時需鏡,倘若不內觀自心,
難以現見自過失。愚者認爲諸苦樂,
皆從他緣而産生,恒時散于取舍境,
貪嗔浪濤雜念中。智者了知諸苦樂,
悉皆來源于自身,恒時向內觀自心,
審視自己不放逸。無論享樂受痛苦,
智者深思有促進,縱然百見苦與樂,
無心愚者無收益。如同種種摩尼寶,
智者根據他時位,顯出各種方式也,
如石愚者豈變色?雖具勢力廣大財,
不應非理害他人,倘若勝利知分寸,
君主恒時得勝利。莽莽森林所請客,
熊熊烈火誰不避?應時降雨之雷聲,
烏雲閃電衆人喜。獲利得勝諸愚者,
貪婪如火速熾燃,縱然利增勝他人,
智者謹慎如雲爽。摧殘踐踏惡劣者,
與持咒僧結怨仇,縱爲君主不應行,
若行此事毀自因。舊怨負債火勢等,
微小之時應遮止,猶如飛鳥逃出網,
過後再行難有效。如若重視並恭敬,
應當如是予溫和,倘若輕蔑並損害,
理應如是施粗暴。若敬嗔怒蔑柔和,
有力殺天無供魔,若戰逃避禮殘害,
智者誰喜此惡人。怨敵縱辱如水飲,
眷屬雖利卻加害,顛倒取舍行爲者,
饒益親友亦遠離。智者盛時慈低者,
他人衰時敵亦護,此行合理又莊嚴,
同時圓滿二規德。于親布施說柔語,
知曉隨順他意法,無勤成事增己力,
德如山旗極顯著。無怨中奪國政等,
業力不可變仇敵,惡衆靜法有何用?
是故必當施暴力。若作親友大饒益,
若成怨敵能損害,何人堪爲親與怨,
當今濁世極罕見!不受淩辱人根本,
受辱得財有何用?不具能作親怨力,
雖名爲人較畜劣。君主渠水及藤樹,
女人與天盲五者,佛說易隨他緣轉,
是故切莫隨他轉。狡詐之徒現恭敬,
爲目的喜非真喜,未經觀察知底前,
切莫信賴任何人。有人對照自身後,
能夠推己及他衆,有因劣者生厭故,
于聖者亦不信任。智者若經詳觀察,
如天鵝從水取奶,通達一切賢劣義,
于應行事不愚昧。有者依止露善顔,
巧言狡詐舊怨者,未察新友則毀己。
如烏鴉焚貓鷹巢。如獅爲其體蟲毀,
自己屬下較怨亂,于諸大士更多害,
故當詳察眷屬民。財産以及諸能力,
了知要點大精進,可與自己抗衡者,
若不提防易受毀。若無利益親亦疏,
縱是他方利則親,如與身體共存病,
療愈所需乃妙藥。報恩以及不誤解,
明知利害之道理,以此一要可了知,
彼士之德智慧量。衰時密友亦抛棄,
盛時怨敵亦供養,如是劣人雖敬己,
具智慧者誰歡喜?意合住遠亦親近,
不合住身邊亦遠,余肉以利刃斬斷,
妙飾可占有身體。一切愚者與智者,
共相處亦不融合,若二智者雖遙遠,
和睦如日與蓮園。如同日輪升起時,
具目之人見色法,智者倘若遇智者,
一句可見議中心。縱然饒益或損害,
愚人內心無反應,猶如暗中投擲石。
不忘昔日利害事,現今勤作具義事,
小心警惕未來事,智者善觀叁時事。
智慧廣大又高超,聰明伶俐曉諸事,
如是之人勝珍寶,百千之中僅零星。
猶如大龍可知曉,大地微塵海水滴,
智者了知人心力,上中下等之心量。
惡…
《君主法規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