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棄惡行善。具足辯才不是爲了成口頭的遊戲而已,不是爲了耍耍口頭禅,而是爲了使大衆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七是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識。善知識教導我們,一個染著的意思,一個執著的意思,進一步我們要不執著于生死。生死從哪裏來呢,生死就是從染著而來,有人執、有我執,就是生死,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生死那就能,都能解脫,善知識能夠教導我們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好的善知識。
八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善知識。這個好難喲,不是這一輩子下一輩子的事,行菩薩道,那就是永無休止的做一件事,做什麼呢?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不是到極樂世界去休息呀,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無厭倦,這是菩提心。我們有很多的道友,聽了這個話很害怕,這怎麼辦呢,西方世界也不能去,要永遠都要在六道中行菩薩道,所以佛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有5000個聲聞弟子退席,他聽到佛的境界這麼廣大,行門這麼高深,這個法我接受不了,有恐怖。我坐在這裏這樣說,也有恐怖,我能不能做到這樣哦,能不能在六道中行菩薩道修菩薩行心不厭倦,能做得了主嗎?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嚴峻的問題,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拷問自己,做的到嗎?但是在受菩薩戒時,是發了願的喲,“衆生無邊誓願度,能度否?能度!”具體做起來就,要是發廣大心,發菩提達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發衆生。
第九,能令安住普賢行善知識。這十種善知識,次弟來教導,一步一步地來提升,普賢行是什麼呢?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普賢菩薩行願品》把普賢菩薩的無邊願力濃縮在一卷經當中。我們能夠經常地來讀誦《普賢菩薩行願品》,就能培養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十,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識。上面說了九條,最後歸于一條,能深入佛智,是什麼呢?還是承擔一切苦難而沒有負擔,因爲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麼需要,他是因爲看到大地一切衆生,在生死輪回當中,苦難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衆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導如何度衆生,如何不執著,如何做到“四弘誓願”,那就是佛的智慧。
這十種善知識,可以從種類與功能兩個方面來看,兩個方面來加以理解,從種類來說,有些十種善良知識、十種老師、善友。從功能來說,可以是一位善知識就具備這十種功能,或者說幾位當中分別就具備某種一種善知識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親近善知識、交善友這樣一件事,一定要從一個立志高遠的角度來看待善知識。
也有經書上,把善良知識來分成上、中、下叁品,有什麼標准來衡量呢?上品的善知識,就是教授我們出世法門的善知識,所謂“與法者爲上品善知識”,“法與財兼與者爲中品善知識”,也有法的給予,也有財力的給予,那是中品的善知識,因爲一牽涉到財物,那就是,僅僅給財物的是下品善知識,這是從很高的角度來看待善知識的作用。在今天這種現實社會來講,我覺得,還是要“財法二施、等無差別”,這樣更能體現佛法既重精神,也種物質的圓融無礙的法門。
第叁就講一個善知識的條件,也就是說善知識,他究竟應該在哪些方面對我有所幫助,四分律,小乘的戒律,可以說是做人的基礎,是出世法的基礎,雖然說我們要舍小向大。但是這個基礎不能沒有,否則,大乘就會成爲空中樓角。這七個條件,又叫“善友七事”,第一個條件,很難,叫“難予給予”。這件事情,這個東西,我很難給你,你要我給你。你手上有一個戒指,你的朋友想要,你舍不得,怎麼辦呢,你給他;你戴了一白金項鏈,你的朋友想要,你給他。在二千五百年前,佛在說善友七事的環境,從社會的文化氛圍,乃至社會環境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語,佛世是所謂正法住世的時間,講這個善友七事,就是從當時的具體的人發心而言,你想成就一個善友,你想做一個善友,你應該發什麼心呢,要發難予能予的心。假使一個人來要我一個難舍的東西,連頭目腦髓都能布施,我一定要有這個布施心。二難做能做。非常難做的事,朋友需要,我要給他辦到。這個中國傳統文化中,也經常講到殺身取義,爲朋友不惜兩脅插刀,那就是難做能做了。我們自己要成爲一個,有這種自我要求,這不是要求別人,以這要求別人,那完了,你本身就不是一善知識。第叁要難忍能忍。周圍的人對我有意見,有誹謗,要忍,千忍百忍萬忍,要一直忍下去,忍就是修行,忍得一時之氣,如果忍了以後,你自己雖然當時有點難受,但是周圍都平安。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忍。第四密事相告。有什麼隱私的事情要告訴朋友,爲什麼呢?只有朋友知道你,有某些難以跟別人說的事,不能有太大的透明度,一定是要讓幾個特別的、信得過的朋友知道,萬一有什麼事呢,別人也可以幫上忙,密事相告很有意思,如果有那樣的好朋友,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五,遞相覆藏,密事相告後呀,你到大庭廣衆當中說一通那完了,本來是好朋友,就會惡交,不要出賣朋友,那是不仁不義。第六,遭苦不舍。這樣的朋友很難,我這一生呢,也有那麼幾位這樣的朋友。我記得我在劃了右之後,在一個農場勞動,我們單位也經常到那裏參加勞動,不是右派的人一年也要到那裏參加勞動,那時候人與人之間,就是以階級做爲一個劃分界線的標准,就要跟劃清界線,被劃分階級敵人的人就是一種苦,遇到這個苦,有的人可能從內心裏同情,有的人略有表示,有的人就完全不避諱什麼階級敵人不階級敵人也有,我在那裏勞動一年五個月之後,那個地方辦不下去了。我就有機會回到中國佛學院,回去的時候,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冷眼相看,當時我有一位老師,明真老法師,我走到他那天裏去向他頂禮,他還是一如既往,問寒問暖,雖然是在冬天,但心裏感到很溫暖,我在一篇文章曾提到過這件事,《春風春雨憶吾師》。還有一位同學,他就在一個生活會說,我昨天夢見淨慧了,結果批判了一個星期,你跟他什麼關系,連做夢都想著他呢,遭苦不舍,當然一臉就變的人可能更多。第七個條件,貧賤不輕,作爲一個善友,應該是不分貧富貴賤,不嫌貧愛富。看起來這七個條件都沒有提到菩提心,但是每一個條件都不離菩提心,每一個條件都是菩提心的具體表現。剛才我特別地強調,這七個條件,善友七事都是從自我出發,自我約束自己,自我要求自己,你自己要求自己才是一種發心,不是把這七個條件要求別人,你要求別人那是一種索取,要自己發心,在做到成就善友的七件事。
最後我講一講,選擇善知識的重要性,所謂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這是世間經常講的一句話,佛教也經常用這樣一句話。這個朋友是一個廣義的朋友,包括老師和朋友在內,也就是說,一切積極的、正面的社會關系,都我們成就我們個人成就、事業成就的不可缺少的。當然也有負面的社會關系,也有一些恩恩怨怨的人,作爲修行人、作爲有道德的人也不要把他看作是惡知識,也要把他當作老師,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爲他可以從另外一面教育我,來成就我,比如說,有的人他就從來對某一個不懷好意,進行攻擊,那怎麼辦呢?你一定要用善心善行來對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這是中國古人教導我們的話。我們做人要雍容大度,很多寺院山門口那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一樣,“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倒是很欣賞上聯,我們每個人要有彌勒的肚皮,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是我提倡的包容嗎,能包容就能和諧;對于下聯,當時的文人寫這對聯,開口便笑可以,可笑之人有欠寬容,所以的人都值得同情,所有的人都要有慈悲心來對待。說到這個彌勒的對聯,有很多,其中我記一幅很長,那是我第一次到雲門寺,見到雲門寺天王殿彌勒菩薩坐前坐後的兩個柱子,一個柱子有五六米高,從上到下密密麻麻,當時那個時候,我只有十八歲,句也斷不下來,我就站那裏仔細琢磨,後來果然能夠斷句,上聯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總見他歡天喜地,不知衆壇信心時何物供養”,下聯“年年坐冷山門,借帳貸米,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有甚麼來由”,有長句也很形象,把句子斷了,大概也讀了十遍八遍,從十八歲記下來,一直沒忘掉。最長的是這一幅,後來我到鼓山去,彌勒座前也是這一幅,哦,這是一個老聯了。這什麼意思呢?我們要交朋友,要交善朋友,從善知識角度來說,要有一個好肚皮,從選擇善知識來說,要有一副好眼睛;有好肚皮,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有一雙好眼睛,就能夠選擇對自己工作、事業、學習、修行都有幫助的善知識。
在佛教的經典中有種種的教導,曆代祖師關于選擇良朋也有種種教導,其中有一篇“沩山禅師警策文”:“遠行要假良朋,數數親于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于未聞”,你出外要有一個好夥伴,良朋好友,這個良朋給你什麼好處呢?不是幫你拎包,不是在幫你出路費,而是他總在講一些有益于身心修養的話,所謂“數數親于耳目”,他講的話,他的行爲,言能親耳,行能親目,時時都能啓發我們做表率,做榜樣;“居止要擇良伴”,這個好的夥伴,有什麼作用呢,“時時聞于未聞”,能夠講一些古聖先賢的話,能夠講說佛法的妙義來教誨我們,從來沒有聽過現在能聽到,從來沒有看過古聖先賢的話,“故人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沩山祖師也說這話,我們的肉身,我們的法身慧命從哪裏來呢?從世出世間的好朋友善良知識那裏來,有善知識那裏來,文章當中有一個比喻“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雖然沒把衣服濕透了,只有衣服上潮乎乎的,我們才能吸收水分,所謂“好雨知時節,潤物細無聲”,當然及時雨也是“狎戲惡者,”假如我們跟那些惡友接近,聽到的見到的都是不善法。在世間經常有這樣的事,在一塊沒有說什麼好東西,盡是講一些不堪入耳的話,總是那些惡事在心裏翻騰,總是那些惡言惡語是在身邊盤旋,你說我們的心能清靜嗎?所以“遠行要假良朋,居止要擇良伴”有利于我們成就,親近善知識能使我們,長惡知識,不但此生道業難成,所謂一失人身,萬劫不複,以上是我們佛教親近善知識的重要性,在我們平常,“親近善士,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是講善知識的重要性,對于交友,對于朋友,用什麼心態,曆來就很重視。《論語》當中講到“曾子曰,吾日叁省吾身,與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就是用叁件事來反省自己,我做爲家庭的一個成員,在從事一切工作事業是,是不是盡心盡力、忠心耿耿,這是“與人謀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有很多朋友,跟他們有交往,是用誠信交友,還是虛心假意耍手段,今天講這個題目,也是有感而發,因爲我早上聽到一件很稀奇的事,朋友之間沒有誠信,朋友之間搞敲詐,多麼可怕呀!所以與朋友交要誠信爲本,人無信不立嗎?第叁件事,“傳不習乎?”老師的教導,所學的課業,我是不是都在反複地溫習實踐,論語上講學習,他不是僅僅溫習而已,不是講重複得看幾遍,你是不是把老師的言教付諸于實踐,是不是把所學的東西在做人做事中加以落實了,所以中國的傳統,儒家的文化,也是把選擇善知識這件事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既然說“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每個人自己都要成爲他人的朋友,每個人也要結交很多朋友,都要從“善友七事”出發,從誠摯的“叁省吾身”深刻的自我反省出發,能如此,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爲他人信得過的善知識。我希望每位在座每一位都能是善知識,也能結交更多的善知識,共同來成爲我們的學習、事業和修行。感恩各位,謝謝。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于真際禅林)
《如何親近善知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