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亲近善知识▪P2

  ..续本文上一页正,弃恶行善。具足辩才不是为了成口头的游戏而已,不是为了耍耍口头禅,而是为了使大众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七是能令一切不著善知识。善知识教导我们,一个染著的意思,一个执著的意思,进一步我们要不执著于生死。生死从哪里来呢,生死就是从染著而来,有人执、有我执,就是生死,有所染著,就是不善法,生死那就能,都能解脱,善知识能够教导我们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好的善知识。

  

  八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这个好难哟,不是这一辈子下一辈子的事,行菩萨道,那就是永无休止的做一件事,做什么呢?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不是到极乐世界去休息呀,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心无厌倦,这是菩提心。我们有很多的道友,听了这个话很害怕,这怎么办呢,西方世界也不能去,要永远都要在六道中行菩萨道,所以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有5000个声闻弟子退席,他听到佛的境界这么广大,行门这么高深,这个法我接受不了,有恐怖。我坐在这里这样说,也有恐怖,我能不能做到这样哦,能不能在六道中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心不厌倦,能做得了主吗?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拷问自己,做的到吗?但是在受菩萨戒时,是发了愿的哟,“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度否?能度!”具体做起来就,要是发广大心,发菩提达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发众生。

  

  第九,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这十种善知识,次弟来教导,一步一步地来提升,普贤行是什么呢?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菩萨行愿品》把普贤菩萨的无边愿力浓缩在一卷经当中。我们能够经常地来读诵《普贤菩萨行愿品》,就能培养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第十,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识。上面说了九条,最后归于一条,能深入佛智,是什么呢?还是承担一切苦难而没有负担,因为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需要,他是因为看到大地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苦难不息,所以他要成佛度众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导如何度众生,如何不执著,如何做到“四弘誓愿”,那就是佛的智慧。

  

  这十种善知识,可以从种类与功能两个方面来看,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种类来说,有些十种善良知识、十种老师、善友。从功能来说,可以是一位善知识就具备这十种功能,或者说几位当中分别就具备某种一种善知识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亲近善知识、交善友这样一件事,一定要从一个立志高远的角度来看待善知识。

  

  也有经书上,把善良知识来分成上、中、下三品,有什么标准来衡量呢?上品的善知识,就是教授我们出世法门的善知识,所谓“与法者为上品善知识”,“法与财兼与者为中品善知识”,也有法的给予,也有财力的给予,那是中品的善知识,因为一牵涉到财物,那就是,仅仅给财物的是下品善知识,这是从很高的角度来看待善知识的作用。在今天这种现实社会来讲,我觉得,还是要“财法二施、等无差别”,这样更能体现佛法既重精神,也种物质的圆融无碍的法门。

  

  第三就讲一个善知识的条件,也就是说善知识,他究竟应该在哪些方面对我有所帮助,四分律,小乘的戒律,可以说是做人的基础,是出世法的基础,虽然说我们要舍小向大。但是这个基础不能没有,否则,大乘就会成为空中楼角。这七个条件,又叫“善友七事”,第一个条件,很难,叫“难予给予”。这件事情,这个东西,我很难给你,你要我给你。你手上有一个戒指,你的朋友想要,你舍不得,怎么办呢,你给他;你戴了一白金项链,你的朋友想要,你给他。在二千五百年前,佛在说善友七事的环境,从社会的文化氛围,乃至社会环境和今天不能同日而语,佛世是所谓正法住世的时间,讲这个善友七事,就是从当时的具体的人发心而言,你想成就一个善友,你想做一个善友,你应该发什么心呢,要发难予能予的心。假使一个人来要我一个难舍的东西,连头目脑髓都能布施,我一定要有这个布施心。二难做能做。非常难做的事,朋友需要,我要给他办到。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也经常讲到杀身取义,为朋友不惜两胁插刀,那就是难做能做了。我们自己要成为一个,有这种自我要求,这不是要求别人,以这要求别人,那完了,你本身就不是一善知识。第三要难忍能忍。周围的人对我有意见,有诽谤,要忍,千忍百忍万忍,要一直忍下去,忍就是修行,忍得一时之气,如果忍了以后,你自己虽然当时有点难受,但是周围都平安。所以我们一定要修忍。第四密事相告。有什么隐私的事情要告诉朋友,为什么呢?只有朋友知道你,有某些难以跟别人说的事,不能有太大的透明度,一定是要让几个特别的、信得过的朋友知道,万一有什么事呢,别人也可以帮上忙,密事相告很有意思,如果有那样的好朋友,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第五,递相覆藏,密事相告后呀,你到大庭广众当中说一通那完了,本来是好朋友,就会恶交,不要出卖朋友,那是不仁不义。第六,遭苦不舍。这样的朋友很难,我这一生呢,也有那么几位这样的朋友。我记得我在划了右之后,在一个农场劳动,我们单位也经常到那里参加劳动,不是右派的人一年也要到那里参加劳动,那时候人与人之间,就是以阶级做为一个划分界线的标准,就要跟划清界线,被划分阶级敌人的人就是一种苦,遇到这个苦,有的人可能从内心里同情,有的人略有表示,有的人就完全不避讳什么阶级敌人不阶级敌人也有,我在那里劳动一年五个月之后,那个地方办不下去了。我就有机会回到中国佛学院,回去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冷眼相看,当时我有一位老师,明真老法师,我走到他那天里去向他顶礼,他还是一如既往,问寒问暖,虽然是在冬天,但心里感到很温暖,我在一篇文章曾提到过这件事,《春风春雨忆吾师》。还有一位同学,他就在一个生活会说,我昨天梦见净慧了,结果批判了一个星期,你跟他什么关系,连做梦都想着他呢,遭苦不舍,当然一脸就变的人可能更多。第七个条件,贫贱不轻,作为一个善友,应该是不分贫富贵贱,不嫌贫爱富。看起来这七个条件都没有提到菩提心,但是每一个条件都不离菩提心,每一个条件都是菩提心的具体表现。刚才我特别地强调,这七个条件,善友七事都是从自我出发,自我约束自己,自我要求自己,你自己要求自己才是一种发心,不是把这七个条件要求别人,你要求别人那是一种索取,要自己发心,在做到成就善友的七件事。

  最后我讲一讲,选择善知识的重要性,所谓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这是世间经常讲的一句话,佛教也经常用这样一句话。这个朋友是一个广义的朋友,包括老师和朋友在内,也就是说,一切积极的、正面的社会关系,都我们成就我们个人成就、事业成就的不可缺少的。当然也有负面的社会关系,也有一些恩恩怨怨的人,作为修行人、作为有道德的人也不要把他看作是恶知识,也要把他当作老师,这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他可以从另外一面教育我,来成就我,比如说,有的人他就从来对某一个不怀好意,进行攻击,那怎么办呢?你一定要用善心善行来对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是中国古人教导我们的话。我们做人要雍容大度,很多寺院山门口那尊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一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我倒是很欣赏上联,我们每个人要有弥勒的肚皮,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是我提倡的包容吗,能包容就能和谐;对于下联,当时的文人写这对联,开口便笑可以,可笑之人有欠宽容,所以的人都值得同情,所有的人都要有慈悲心来对待。说到这个弥勒的对联,有很多,其中我记一幅很长,那是我第一次到云门寺,见到云门寺天王殿弥勒菩萨坐前坐后的两个柱子,一个柱子有五六米高,从上到下密密麻麻,当时那个时候,我只有十八岁,句也断不下来,我就站那里仔细琢磨,后来果然能够断句,上联是“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总见他欢天喜地,不知众坛信心时何物供养”,下联“年年坐冷山门,借帐贷米,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甚么来由”,有长句也很形象,把句子断了,大概也读了十遍八遍,从十八岁记下来,一直没忘掉。最长的是这一幅,后来我到鼓山去,弥勒座前也是这一幅,哦,这是一个老联了。这什么意思呢?我们要交朋友,要交善朋友,从善知识角度来说,要有一个好肚皮,从选择善知识来说,要有一副好眼睛;有好肚皮,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有一双好眼睛,就能够选择对自己工作、事业、学习、修行都有帮助的善知识。

  

  在佛教的经典中有种种的教导,历代祖师关于选择良朋也有种种教导,其中有一篇“沩山禅师警策文”:“远行要假良朋,数数亲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你出外要有一个好伙伴,良朋好友,这个良朋给你什么好处呢?不是帮你拎包,不是在帮你出路费,而是他总在讲一些有益于身心修养的话,所谓“数数亲于耳目”,他讲的话,他的行为,言能亲耳,行能亲目,时时都能启发我们做表率,做榜样;“居止要择良伴”,这个好的伙伴,有什么作用呢,“时时闻于未闻”,能够讲一些古圣先贤的话,能够讲说佛法的妙义来教诲我们,从来没有听过现在能听到,从来没有看过古圣先贤的话,“故人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沩山祖师也说这话,我们的肉身,我们的法身慧命从哪里来呢?从世出世间的好朋友善良知识那里来,有善知识那里来,文章当中有一个比喻“亲附善者,如雾露中行,虽不湿衣,时时有润”虽然没把衣服湿透了,只有衣服上潮乎乎的,我们才能吸收水分,所谓“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当然及时雨也是“狎戏恶者,”假如我们跟那些恶友接近,听到的见到的都是不善法。在世间经常有这样的事,在一块没有说什么好东西,尽是讲一些不堪入耳的话,总是那些恶事在心里翻腾,总是那些恶言恶语是在身边盘旋,你说我们的心能清静吗?所以“远行要假良朋,居止要择良伴”有利于我们成就,亲近善知识能使我们,长恶知识,不但此生道业难成,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以上是我们佛教亲近善知识的重要性,在我们平常,“亲近善士,如理作意,法随法行”也是讲善知识的重要性,对于交友,对于朋友,用什么心态,历来就很重视。《论语》当中讲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就是用三件事来反省自己,我做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在从事一切工作事业是,是不是尽心尽力、忠心耿耿,这是“与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我有很多朋友,跟他们有交往,是用诚信交友,还是虚心假意耍手段,今天讲这个题目,也是有感而发,因为我早上听到一件很稀奇的事,朋友之间没有诚信,朋友之间搞敲诈,多么可怕呀!所以与朋友交要诚信为本,人无信不立吗?第三件事,“传不习乎?”老师的教导,所学的课业,我是不是都在反复地温习实践,论语上讲学习,他不是仅仅温习而已,不是讲重复得看几遍,你是不是把老师的言教付诸于实践,是不是把所学的东西在做人做事中加以落实了,所以中国的传统,儒家的文化,也是把选择善知识这件事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既然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每个人自己都要成为他人的朋友,每个人也要结交很多朋友,都要从“善友七事”出发,从诚挚的“三省吾身”深刻的自我反省出发,能如此,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他人信得过的善知识。我希望每位在座每一位都能是善知识,也能结交更多的善知识,共同来成为我们的学习、事业和修行。感恩各位,谢谢。

  (二〇〇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于真际禅林)

  

《如何亲近善知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