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保持一種寬容平等之心,舍掉那些阻礙我們慈心的成長、悲心的成長、喜心的成長的思想障礙。如果簡單的說,就是以無限仁慈、友愛之心,與衆生樂;以無限悲憫同情之心,拔衆生苦;以無限喜悅分享之心,樂衆生樂;以無限寬容平等之心,等視冤親。
下面我想講一講修四無量心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首先,修四無量心,能夠對治四種妨礙智慧生長、慈悲增長的障礙。慈無量心對治嗔恚障,悲無量心對治惱害障。什麼叫惱害呢?就是想方設法使別人不快樂,那叫惱害。喜無量心對治不欣慰障,就是看到人家有好事老是不高興,看到他漲工資不高興,看到他買了房子不高興,看到他得了孫子不高興,看到她找了好男人也不高興。舍無量心對治欲界的貪、嗔障。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嚴格地講,它是要在色界的禅定狀態下才能夠真正具備的。因爲欲界的人煩惱特別重,要以欲界的這種狀態、這種心態來修四無量心,總是有限的。當我們真正具備這四無量心的時候你已經不是欲界的人,你的思想境界就高于欲界的一切衆生。所以,舍無量心就對治欲界的貪、嗔障。一切煩惱的産生,一切的不平等,一切的問題,總根子就是貪、嗔、癡,所以修四無量心的重要意義,首先就是能夠對治四種障礙。
修四無量心的第二個意義,就是能夠養成四種健康的心態,這四種健康心態還是“慈悲喜舍”。如果有無限的仁慈之心,而且能夠讓仁慈、友愛之心時時現前,處處落實,自然就有一種和諧的人際關系。以無限悲憫同情之心拔衆生苦,就要關注、同情弱勢群體。現在有一個詞叫弱勢群體,有很多無依無靠的人,他優勢太少,沒有人幫助。我想沒有人幫助的人有叁種,一種是小孩子,一種是老人,一種是六根不全的人,這都屬于弱勢群體,是我們幫助的對象。佛教提倡做慈善,提倡大慈大悲,所關注的應該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社會的弱勢群體。不過,佛教還進一步講,即使肢體健全的人,有財富的人,有地位的人,身體非常健康的人,也需要人幫助。爲什麼呢?他雖然有財富,有健康,有地位,可能他還有另外一個問題,有什麼呢?有煩惱。也可能財富越多、地位越高、身體越健康,煩惱也越多。當然,不能完全地這樣劃等號。如果說有財富、有地位、有健康,又有修養,那他煩惱就會少。如果說沒有修養,那煩惱會很多,像這樣的人更需要人幫助。因爲有財富、有地位的人,如果要做壞事的話,那就做大壞事,不是做小壞事,你看那個貪汙了幾個億的,那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普通的老百姓貪汙十塊八塊都成問題,因爲沒有那個機會,你接觸的沒有那個緣。所以說佛教所面對的衆生包括各種各樣的人,我們需要給以同情,需要給以幫助的是所有的人。因此,我們要以無限喜悅分享之心,樂衆生樂,培養寬廣欣慰的樂觀情緒,不要有嫉妒障礙,不要犯紅眼病,這就跟布施裏邊所講的同喜施有相同的意義,因爲布施有叁種施,財施、法施、無畏施,還有同喜施,就是別人有好處,別人有高興的地方,我們要分享,要樂衆生樂,這就是“舍”。那麼,怎麼樣才能夠做到等視冤親呢?就是排除那些狹隘的、偏執的心理因素,這個僅僅是講到這個問題極淺的一部分,它深層次的那部分意思是什麼呢?就是看到每一個衆生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在無量劫以來,都曾經互相融入過。怎麼融入呢?你也做過我的媽媽,做過我的父親,我也曾經做過你的兒子,所有的衆生應該都是這個關系。如果我們把時間那一點點東西擴充了,把一天、兩天、叁天這樣的一些局限一下子都突破了,是一個無限的空間,是一個無限的時間,我們這個生命體便沒有彼此了。哪裏有彼此?之所以有彼有此,是因爲我們有假定的那樣一些時間概念,有假定的那樣一些空間概念。如果到了佛的境界,就沒有這些概念,那就是無量壽、無量光,空間、時間都突破了。所以,佛看到一切衆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反過來呢
佛也看到一切衆生都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我們在生活當中,能夠養成“慈悲喜舍”這四種健康的心態,就能夠和諧人際關系,同情弱勢群體,培養寬廣欣慰樂觀的情緒,排除狹隘偏執的心理因素,這是修四無量心的第二個意義。
修四無量心的第叁個意義是什麼呢
就是促進社會和諧。因爲我們個人的言行把它表現出來,都會影響他人,影響社會。我們對社會要産生一個什麼樣的 影響呢?不管是從佛教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都要求每一個人對其他的人産生積極的影響,産生好的影響,這樣才能夠使痛苦的人間逐步地變成淨土,才能使一個不和諧或者欠和諧的社會,變成一種和諧的社會。國家提倡要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種要求,就是說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以一種積極健康的心態,做一個好的家庭成員、好的社會成員、好的國家公民。那麼,我們修四無量心完全符合國家、社會、他人對每一個人的要求,所以說“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些內容都能同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要求相貼近,是佛教教義中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相適應的積極的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佛教從産生到現在,雖然經曆了各種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經曆了各種不同的時間、空間的轉移,但佛教兩千六百多年來還是長盛不衰,其原因之一,就是佛教具有不同時空的適應性,還具有不同文化的包容性,這兩點非常重要。不能適應,就不能生存;不能包容,就不能發展。佛教傳到中國來,和印度的情況完全不同。佛教要適應中國的國情、中國的民情,適應中國的文化背景,既要調整自己,也要吸收本土的優秀的文化內容來充實自己的教義。所以,從古至今都有一個適應的過程,這個適應,大家不要誤會,不要以爲就在今天這個時代條件下,佛教需要適應,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如此,這既是一種外在的要求,更是一種內在的要求。外在的要求是指國家社會對每個種文化、每一種信仰都有一個要求,要求什麼呢?要求你要尊重我的管理,尊重我的主張。內在的要求是什麼呢
佛教要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生存發展,*輪要在全世界都能轉動,那就必須要適應當地的文化要求、民情要求、社會國家的要求。所以適應是一個長期的任務,不是說今天適應了,過去不需要適應;也不是說今天適應了,明天不需要適應,這是一個永恒的問題。所以,*輪常轉,*輪總在轉,總在碰到新問題,總在出現新的境界、新的要求,你就要不斷地去適應。
今年2月3號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接受第十一世班禅拜見的時候,講了幾句話,我把那個最重要的內容選出來,跟大家來分享。胡主席說,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就要做到叁條,第一,就是要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做一個守法的教徒、守法的公民,這應該說非常合乎情理。第二,努力維護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我們做一個佛弟子,總不能讓我們這個胡同裏邊亂七八糟的,今天有個土匪,明天有個搶犯,那就不能夠生活,不能夠生存,希望用我們的言行來影響周圍的群衆,使大家都能做到讓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祖國統一。第叁,要積極弘揚宗教教義中揚善抑惡、平等寬容、扶貧濟困等與社會主義社會道德要求貼近的積極內容。我覺得這叁條講得非常實在,非常到位,對我們每一個宗教徒,或者每一個佛教徒來講,既是很高的要求,也是通過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求。當然,要做得非常好不容易,比如說第叁條,弘揚宗教教義中揚善抑惡、平等寬容、扶貧濟困這些積極的內容,你要弘揚得好,不容易做到,不是一般地去弘揚,而是要積極地去弘揚。弘揚這些既對社會進步有利益,更對宗教自身的生存發展有利,所以“慈悲喜舍”四無量心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佛教教義中平等寬容、扶貧濟困的積極精神。我們要積極弘揚這些崇高的道德理念,要爲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這就是我們學習四無量心的現實意義。今天,這個題目就講到這裏,下面留一點時間,跟大家來交流。(老和尚與大家交流的內容從略)
2005年8月28日講于真際禅林
《佛教的和諧精神—慈悲喜舍》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