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乘長老在京給企業家的開示
企業家問:信佛有什麼好處?
長老開示:
佛呢,你信他,他關懷你;你不信他,他也關懷你。信他,你就和他接近得多,就像自己的兒女一樣;你沒信他,關懷得少,就像哥哥弟弟的孩子一樣。雖然有差別,但是不大。
佛是大慈大悲的,自己的孩子要關懷,別人的孩子也要關懷。雖然關懷呀,但是關懷別人的孩子,會少一點兒,沒有關懷自己兒女多。爲什麼會少一點兒呢?因爲別人的孩子不圍在自己的身邊,關懷自然會少一點兒。
企業家問:我們在生活中,除了賺錢之外,在自己的修持方面,應該做些什麼?
長老開示:
你們呢,都是很有福報的人,佛根很深的人。
有福報的人,並不一定都是今生修的,很多是前生前世修的。前生前世沒有修,今生不可能有這麼大的福報。人際關系也好,賺錢也好,都是你應該有的,應該賺的。
應該賺的,就是前世修來的。不要認爲我賺的錢多,便揮霍亂用,胡亂花費,還是應把這些錢,珍惜地運用。另外要做多一些善事,多做一些好事,培養一些福報,來生還和今生一樣,有那麼多錢,也有勢。如果今生不培福報,光用前生前世修來的,今生用多了,來生就不能宏圖大展了,就會減少你的福報,減少你的勢力,因爲你今生用得太多了。
我們佛教裏,在乎培養福報。培養福報怎麼培?你凡是見到善事,就要做;凡是見到功德事,就要做。做功德,不是虧本的,不是只有付出的。就像你做生意,賺錢賺得多,你的錢放哪裏?一定要放在銀行裏,不可能放在自己家裏邊。你盡管做功德,就像你賺了錢,存銀行一樣。
做功德,花的錢,給別人了,自己怎麼得的到呢?實際上得的到。佛教有句話說:世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分善業、惡業。善業、惡業,可以帶走。什麼錢財呀、事業呀、妻子兒女呀,都不會跟你走。唯有善業、惡業,跟著你走。
你們賺錢,是因爲你們的善業發作了。你們的善業起作用了,做什麼都順,做什麼都會賺錢。你看有很多人,跟你們一樣是同學,跟你們一樣有本領,做著做著垮掉了,做著做著沒有了。什麼原因呢?他們沒有善業支持,惡業作祟。惡業作祟,他怎麼能夠成功地做事情呢?做不成功呀,這是前生帶來的。而你們做的成功,也是前生帶來的。
所以,懂得佛法的,他願意布施,修廟呀、塑佛像呀、救濟呀,他願意出錢。有些人呢,他發心把家産捐一半,建寺廟、塑佛像、維護道場。實際上這也是善業發起,他的財産要那麼多幹嘛?拿一半的財産修道場、塑佛像。
要知道,塑一尊佛像,建一所道場,會有多少人去拜,多少人去贊揚,多少年、多少代人的贊揚,所以這是大功德。
佛教認爲有兩種功德:一種是有相功德,一種是無相功德。有相功德的回報少,無相功德的回報是無量無邊的。
什麼叫做有相功德?就是說,假若我拿十萬塊錢,去布施,有了功德,然後回向給自己,希望自己家人幸福;回向給父母,希望父母長壽。這就是有相功德。
無相功德是指,拿個十萬塊錢,或者二十萬塊錢,覺得這個寺院上需要錢,這個佛像需要做,我也不要名,我也不要香堂,就是那給寺院,讓那大寮裏的師父去做。這樣就是無相功德。無相功德不容易做到,需要無人相、無我相、無受者相,沒有受布施的,沒有能布施的,也沒有布施的物。
爲什麼沒有受布施的呢?不是真的沒有,而是不執著他受了我的恩惠,不執著我有這個能力,我有這個錢,不要去想它,也不要想這筆錢是多少。無能布施的,無受布施的,也無布施的物,這個就叫無相布施。
聽起來好像不太容易懂吧?總之,布施掉,就不要再去想它了。不要認爲,你這個寺廟,是我蓋起來的。不要去想它,不是沒有功德,反而這個功德,比想它的功德,大千倍萬倍萬萬倍。這是無相功德,大得無窮無盡。有相功德,布施了一塊錢,可能他的回報是十塊、一百塊、一千塊;無相功德呢,他的回報可能是一萬塊、可能是十萬塊、可能是一億萬塊,它的回報大。
你們都是有福報的人,事業做得都很成功,都是前生有功德,今生才能做的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