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印方丈語錄
人的坎坷境遇,是由心不平引起的,心平一切都是平的,心境快樂、簡單、安祥,自然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乃至家庭的命運。依報隨著正報轉,心境好得滿足,不求自得。
長養慈悲心,悲懷愈廣;顯現智慧心,慧根愈深。
學佛是智信,不是迷信。念佛讓人安靜下來,一人安定,全家安定,所帶來的福報是大家共享。
現代人沈溺于聲色犬馬,自甘沈淪爲物欲的奴隸,心靈才空虛無托,找回失去的自我,認識真正的自我,還自家本來面目,這是社會和佛學所共同期盼的。
智慧出于心,心不安甯,智慧何來?故修行者人心系于法,不昏不散,不急不緩,輕松自在,戒失戒得。如此,心中無風無浪,無雲無雨,睛空萬裏,亦無日月了。
真正的業障,來自于我的自身。不勤于修習,懶情是業障;對處境抱怨,嗔癡是業障;貪聲色口腹,私欲是業障;吝以誠心待人,虛僞是業障。這些,就是佛經所言:“魔不在心外,魔就在自己心中”。所以金剛經要我們“降服其心”,“降服其心”就是放下。
情緣惜福,懂得珍惜。人們能夠同生在天地間,就是無上因緣,都是不知道經曆了幾多劫難修來,所以我們一定要珍惜這個緣份,特別是我們佛門弟子,這個緣份更深更厚,我們一定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人緣、善緣、法緣、佛緣。
百病之中,最難治療的,就是自私、執著、妄想。古人說:心結難解,心欲難製。唯有放下,才可以解脫。如果放不下,得到的嫌少,並且又怕失去,沒有得到的要追求,追求又怕追不到,像這樣,老是在煩惱裏,那就無法進入禅門了。
有形的佛殿,巍然壯觀,人人得見;無形的殿堂,建在衆生心裏,佛的殿堂與衆生同在。
世人往往只看得見別人,看不到自己;同時又只看得到表面,看不到內裏。這種現象都是因爲“觀照”不多,無法明白真相,使得煩惱叢生。如果懂得“觀照”自己,時時自我反省,明白了我他的關系,才能健全自己。
澆滅無明火,只有用感恩、知足、慚愧、反省、樂觀、明理、感動、發心等來對治。只有透過正勤、正念、正道來做人做事,才能找到心靈的主宰。
假相最能迷惑人,人如果只看到假相,就會有顛倒妄想,就産生愚癡苦惱,例如榮華富貴本來就是假相,你不能認識它的變化,當然會跟著它的起伏而苦樂不定。唯有用智慧的眼光來看待世間的一切,心中不存假相,才能提起佛法的正知正見。
對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默觀靜照,可領略人生哲理和生命真谛;而把這份靜恬融入內心,即可形成己心與宇宙、自然之和諧。
借助他人的權勢,一味橫行霸道,作威作福的人,是小人,是最沒有出息和最不懂做人的人。他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都不懂“惡有惡報”的道理。一旦冰山倒,大廈傾,果報便在眼前。
放下即明白,如果執著于某一點,永遠不能悟道。
“不被諸境惑,方名自在人”,此境從終日不離一切事中來。
佛法不違科學,科學愈進步,愈能證明佛法的精微高深。
福眷顧于我們,如果不珍惜它,一樣會折福。福不言盡,滿則溢,溢則損。正如人類所利用的各種資源,如果貪念不止,濫無節製,總有一天會枯竭一樣。
一味爭強好勝,不擇手段地要出人頭地,永遠不知足,就會鑄成永遠的煩惱。身口意行,不可不慎。
懂得給予別人的,其心懷最寬廣,精神最富有;只貪圖別人給自己,其心地最陰暗,精神最貪窮。
爲善者樂,當你在幫助別人的一刹那間,所有的煩惱痛苦都已放下,你收獲的是一種和諧美麗,因爲受施者從你身上看到了關愛,同時也感受到天理。在他眼中,你便是佛的使者,事實上,你本身也得到升華。
凡是名利心太強的人,對生命本身的價值和意義,往往漠不關心,視而不見。而對自己年齡、官位以及關系網卻一清二楚,明明白白。因爲後者有助于他們在名利場中往上爬。前者卻連“我是誰”都搞不清楚。最終只落得拿到一張到地獄的門票。
一念萌生在隱微之間,禍福到來卻如天淵之別。一事當前,愚者總道:“只有你知我知”,智者卻知道除你知我知還有天知。
修行的路,不僅是窄路,還是一條無頭路和絕路。但只要你上了路,一直走,不停腳,就會走出路。所有禅宗祖師們走過的路,是他們的路,不是我們的路,我們的路要靠自己雙腳走。
難行必須行,難忍必須忍,以忍定修慧業,以願力度衆生,所以菩薩道也稱爲難行道。
人生一世,最寶貴的東西不是金錢、名利、地位和榮耀,比這些更寶貴是健康、是歡喜、是滿足、是和諧。
不舍不得,能舍能得,有舍有得,舍就是放下來。
以果推因,可引人警醒;尋因究果,可破人癡迷。
心不自在,一切都不自在;心若自在,一切皆自在。
福禍無門,唯人自招;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孝親敬友,愛人惜物,皆爲自己後來福基礎;損人利己,傷天害理,皆爲自己後來禍本。
皈佛修行,斷不能投機取巧,如果好高骛遠,反而會弄巧成拙。這就是往往有很多聰明透頂的人,反而不如愚夫愚婦老實人念佛得益的由來。
佛法圓通,如日月行天,水銀瀉地。不只對于格物致知,窮理盡性,醒世覺民,治國安邦大有稗益;對一般百姓、士農工商,老中青幼消除疾苦,發展事業都能隨感而應,心想事成。
時時檢點自己的傲慢與偏見,幫助他人的修行者是因爲他知道,只有通過衆生才有成就,只有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才能培養出慈悲與智慧。幫助他人期望別人的回報甚至感激,都只是爲已,與菩提心格格不入。身爲修行者應該懷有感謝衆生的心,因爲衆生提供了很多機會來助我修行菩提心和培養功德。
常雲,一人一世界。每個人都以自己的一套經驗來認識世界,所以,禅師們如是提醒弟子:開悟不能單純以知性的方法,任何思想、語言、印象都具備片面性和不准確性。
立志修行不在年紀大小,業力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成熟。如果一個人想修行。那麼就應該立即認真修行。年長者更應該如此,因爲他可修行的日子已經不多,但他們也不易被幹擾,心境更爲穩定,可以比較專下心來,一心一意修行。
大千世界,萬事萬物皆由因果關系構成,前事的因構成今事的果,而今事的果又構成後事的因,相生相成,永無休止。因果有眼前的,但也有叁世的。而叁世的因果並不因爲一時之間看不見而不存在。
學道修行的人,心胸要廣大,眼界要高遠,千萬不要小有所得,就妄說勝境界,妄說就犯了大妄語戒了。因爲把未得說成得,未證說成證,其後果之嚴重勝于誨淫誨盜不知幾許。足以壞亂佛法誤導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