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淺談弘一大師的淨土修行(孫欲言)

  淺談弘一大師的淨土修行

  孫欲言

  弘一大師是我國現代佛教史和文化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他自1918年夏曆七月十叁日于杭州虎跑寺披剃出家後,即開始了苦行僧式的修行、弘法、度衆的生涯,至1942年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老院晚晴室圓寂,僧臘24年。綜觀大師一生的度化業迹,著重在律學方面,寂後被推尊爲中興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修行方法則著重在淨土一門。其淨土修行事宜約可歸納爲以下叁點:

  一、主張教淨雙修

  弘一大師在1939年爲永春信衆所作的《佛教之簡易修持法》的演講中,闡述了專修淨宗的思想。他說:“佛所說的法門很多,深淺難易,種種不同。若修持的法門與根器不相契合的,用力多而收效少;倘與根器相契合的,用力少而收效多。在這末法之時,大多數衆生的根器和哪一種法門最相契合呢?說起來只有淨土宗。因爲泛泛修其他法門的,在這五濁惡世無佛應現之時,很是困難。若果專修淨土法門,則依佛大慈大悲之力,往生極樂世界,見佛聞法,速證菩提,比較容易得多。”1936年爲佛學院學生明鋆法師開示《淨土宗入門初步》時說:“淨土宗有兩種:一是專修,一是兼修。專修者,如印光老法師所教,誦《阿彌陀經》外,惟念一句阿彌陀佛,念至一心不亂,乃至開悟得通,此專修法門也。余亦非常贊喜。兼修者,如前諸祖師皆是提倡禅淨,或密淨,或教淨等雙修,俱無不可。此是隨衆生根機,不能局定在一處也。(中略)但余所修者,以《普賢行願品》爲主,以此功德回向往生西方,可說教淨雙修,蓋經律論叁藏,皆余歡喜研讀也。”又在《淨宗問辨》一文中說:“若修禅定,或止觀,或密咒等,須謝絕世緣,入山靜習。淨土法門則異于是,無人不可學,無處不可學。士、農、工、商各安其業,皆可隨分修持淨土。”由此可知大師修行旨趣之所在。

  與一些淨宗祖師專勸持名念佛,不主張過多學習教理的方法不同,弘一大師非常注重教理的研修,廣學多聞。他既對淨土宗經典《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等悉心研讀,把握其宗旨後,對信衆大力提倡誦讀;又對“經王”《華嚴經》情有獨鍾,反複研讀、摘錄,包括《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華嚴懸談》、《華嚴綱要》、《華嚴探幽記》、《會玄記》、《搜玄記》等大量華嚴宗經典;還積極宣揚藥師法門。此外,大師還對被喻爲佛門孝經的《地藏經》頗爲重視,曾專門寫作《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一文,並爲世侯居士的血畫地藏菩薩像題贊《地藏菩薩九華垂迹圖贊》,在佛門流傳甚廣。

  二、主修普賢行願

  如前所述,大師平日“所修者,以《普賢行願品》爲主”。《普賢行願品》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共40卷,被稱爲“略華嚴經”,其重點爲末卷普賢菩薩所講的十種修行法門,因其願力功德最爲深廣,故被稱爲“十大願王”,即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忏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恒順衆生、普皆回向。經中有言,凡是切實踐行“十大願王”者,“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舍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複相隨,唯此願王不相舍離,于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即能于無邊世界廣度衆生,最終圓滿成就佛果;修持此“願王”,“能于煩惱大苦海中拔濟衆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因此,《普賢行願品》末卷被淨土宗祖師列選爲淨宗第四經典,與《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並列,足見其重要性。淨宗第九祖蕅益大師雲:“阿彌陀佛以法界藏身,示成道于極樂,則有四十八願廣攝群機;毗盧遮那佛亦以法界藏身,示成道于娑婆,則有普賢十大願王導歸安養。是故欲求生淨土,須究華嚴宗;欲識華嚴宗,須求生淨土。”第十叁祖印光大師亦雲:“故知此一卷經,爲華嚴一經之歸宿。華藏世界海,淨土無量無邊,而必以求生西方,爲圓滿佛果之行。可知念佛求生西方一法,原肇起華嚴。”

  與一般淨土修行著重強調專念佛號不同,普賢行願的修持涵蓋範圍要寬廣、深入許多,可稱福慧雙修,悲智雙運,又有將一切功德及時導歸極樂,以報恩濟苦、圓成菩提的功用,非常適合大根器者修學。弘一大師以此作爲常課,並加以弘揚,實把握淨土修行之根本。

  叁、念佛以持名爲宗

  弘一大師在佛門內外均有著相當的威望及知名度,卻絲毫沒有大師的架子,學法問道虛懷若谷,爲人非常謙下低調。因景慕同樣低調的印光大師,他曾數度虔恭請求,禮拜印祖爲自己的依止師,與其共住一段時間,切身體會印祖的言傳身教;嗣後有疑問時,總是致書咨決請益,于淨土法門頗有功夫及見地。

  受印祖的教示,弘一大師平日的念佛修行亦以持名爲主,並一直勸人老實念佛,時常書寫“南無阿彌陀佛”短箋贈人以方便接引;而且還結合自己的實踐,向初學者推薦過一套切實可行的聽鍾念佛法:凡座鍾、挂鍾行動之時,若細聽之,作“丁當丁當”之響(“丁”字響重,“當”字響輕)。即依此“丁當丁當”四字,設想作“阿彌陀佛”四字;或念六字佛者,以第一“丁”字爲“南無”,第一“當”字爲“阿彌”,第二“丁”字爲“陀”,第二“當”字爲“佛”,如此隨著鍾表的運轉發聲而自然念誦佛號,久而久之,即能功夫純熟,一心不亂,契入念佛叁昧境界。大師說:“初學念佛者,若不持念珠記數,最易懈怠間斷。若以此鍾時常隨身,倘有間斷,一聞鍾響,即可警覺也。又在家念佛者,居室附近不免喧鬧,若攝心念佛,殊爲不易。今以此鍾置于身旁,用耳專聽鍾響,其他喧鬧之聲自可不至擾亂其耳也。又聽鍾工夫能純熟者,則“丁當丁當”之響,即是“阿彌陀佛”之聲。鍾響、佛聲無二無別,鍾響則佛聲常現矣。”此種念佛方法頗爲適用,即使在當今也不過時,值得淨土行者借鑒。

  據林子青編《弘一大師年譜》記載,爲了深入淨土法門,弘一大師曾于1923年(44歲)發願刻期掩關,誓證念佛叁昧,並請印光大師作“最後訓言”。可謂誠信、切願、笃行叁資糧悉皆具足,爲淨土法門的忠實踐行者。

  多年的勤苦修行,使弘一大師的功德證悟因圓果滿,臨命終時預知時至,“悲欣交集”,右肋吉祥臥往生。此爲大師一生念佛成就、蓮品增上的確證。誠如後人贊雲:“大師音容雖杳,而重振律宗之悲願,嚴淨毗尼之梵行,示範度生之慈心,誠足以續如來之慧命,挽末法之頹風;嘉言懿行,劫石永留!謂非大菩薩乘願再來,其誰信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