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叁個問題
張冬雲
許多佛教徒不能明辨是非,把忍辱與膽小怕事混爲一體了,這是非常不好的。忍辱,是面對別人侵害我的個人行爲時多難忍都能忍受,而不進行還擊,這是菩薩的行爲。而當有人的行爲侵犯其他衆生乃至社會時怕惹事而忍的,就不能稱爲忍辱,而是膽小怕事。
作爲一名有正見有慈悲心的佛弟子,就當站出來抑止歪風邪氣。如果人人都不願惹事上身,那社會上的惡行將不斷增多,而正義之氣逐漸減少,受害者最終還是我們大家。
許多人對敢于同歪風邪氣作鬥爭的人總是看不慣,說:這個人總愛惹事,都不像個學佛人。學佛的應該什麼事都看得開,不必去管閑事的,你去管了就惹上是非麻煩了!
遇到這種情況,只好心中回擊這類人:連正義都不敢維護,還談什麼學佛?佛菩薩爲了衆生得到利益,連自身血肉均可布施,我們學佛人就不能站出來維護人民和社會的利益嗎?膽小怕事不應是我們學佛之人所具有的,“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不是修行者的風範。
我們應該搞清楚“忍辱”與“膽小怕事”之間的區別,然後才能如理地做出抉擇。面對危害他人與社會的行爲,我們遇到了,就應該挺身而出。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有義務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這樣大家才能夠生活得愉快。比如在公交車上看到有人行竊,由于怕事,不能加以阻止,結果讓盜賊得逞了。我們的沈默會間接助長不良的社會風氣,大家也就沒有了安全感。因此,不能夠把維護正氣的人稱爲“多管閑事”;而膽小怕事明哲保身的卻稱之爲“有智慧者”。這就是我們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一種糊塗觀念。
一般來說,忍辱就個人自身而言,而膽小怕事是就他人和社會而言。有了這樣的區分,相信很容易搞清楚二者間的不同了。我們贊歎忍辱,不提倡膽小怕事,該管的我們就管。只要能維護衆生的利益,我們都要出一份力量。只有人人都出力,社會才會變得更好。在日常修行中,我們一定要修忍。能忍的人,才能得成就。但是,面對不良社會風氣,我們能力所及的,就予以抵製。不要說因爲怕惹事上身就不管,那樣是不正確的。
另外,對于用什麼語言念經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說念經用原文念加持力大一些,于是很多人學會用梵音來念,而有些學密的就用藏文來念。雖然這樣是不錯,可有些學佛人卻念慣了漢語,只會用漢語念,這樣能否得到大的加持呢?其實效果是一樣的。很多藏文是從印度傳過來的,能說用印度語念就有效,用藏語念就無效了嗎?而藏語翻譯成漢語後,經意並無多大差別,只要用心去念,就會有加持。能否産生加持不是看我們所用的語言,而是看用了多少真誠來念,就會得到多少加持。如果你的心沒有憶念叁寶,沒有恭敬誠意的話,不管用什麼語言也是無甚作用的。佛法傳到世界各地後,隨著傳揚者的努力,翻譯成各種各樣的語言,不管是日語、英語、馬來語、粵語還是各地方言,只要我們理解經義,嘗到了法味,就是得到了佛法的加持。拿我們漢人來說,由于我們不懂印度語其中的意思,這樣念起來是不會很大受益的,而念翻譯過來的漢語則能讓你的佛法更上一層。諸佛菩薩依不同衆生不同根基而各爲說法,也依不同的人不同地點以各種語言宣說正法,由此可見,語言只是我們修行佛法的方便,並沒有什麼分別,有分別的只是我們對叁寶是否有誠信之心。
有人嘲笑學佛的人想成佛。在他們眼中看來,這似乎是異想天開的事。而實際上,可笑的是他們自己。也有一些學佛人,只是有時念念佛號,並沒有成佛的思想。他們認爲在學佛的同時,也照樣可以像平常人那樣享受著美好的生活。用他們的話來說,就是他們只想死後往生極樂世界,而不希求成佛。持這種思想的人在學佛者來說占了絕大多數。若不想成佛學佛還有什麼意義?若不成佛還得在六道中受苦。若不努力修行,既想在現世中安享快樂生活,又想死後往生極樂世界,有這種可能嗎?不要以爲每天念點佛號然後就有了往生的入場劵。貪圖現世的享受沒有出離心,對佛法的信心又不大,憑什麼能往生?難道往生就是爲了快樂地享受生活嗎?錯了,往生後也還是精進努力地修行,直至成佛!快樂是因爲我們的心沒有煩惱,很清淨,不像在濁世中被貪嗔無明所覆,而造種種惡業。
佛說末法時代只守持一條戒律的比丘,與佛在世時持全戒律的比丘功德是一樣的。爲什麼呢?因爲末法時代障礙太多,在這樣的環境下,修行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在濁世中修行一天的功德超過極樂世界修行很多年,因此在濁世中認真努力去修的話,是能很快圓滿功德獲證果位的。極樂世界的菩薩爲了早日成佛,會主動下生投胎到濁世中繼續苦修。我們在這樣利于修行的環境下而不修行,卻盼著往生後再修,這不成了笑話嗎?因此有智慧和沒有智慧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還有一類樂于追求神通的人,整天鑽在神通奇異之上,放著博大精深的佛法不學習思考,總想超能力的事情,這就是學偏了。你如果對佛法很精通,修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擁有神通。若只是一味去搞神通,那與旁門左道有什麼差別?我們還需知道,神通並不能讓我們脫離生死,能讓我們脫離生死的是按佛的教導去修,發出離心、菩提心,精進努力。
做人就是要修行,若不修行,白白浪費這不易得到的人身。但如何修也是很重要的,若無正確的修行方法,修來修去也枉然。因此,多聞思多念經是很有必要的。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摘自《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