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際上這都是我們視覺上的幻覺,除了原子核以外,只有電子在運轉。
這個幻覺到底是物質的幻覺,還是內心的幻覺呢?物質永遠不會有任何幻覺,所謂幻覺,都是從我們的內心産生的。
在佛教裏面,這也稱爲微觀世界的無常。什麼是無常,無常和運動是一回事。佛教認爲,萬事萬物都是無常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變化,沒有一個靜止的東西,這就是佛教的世界觀。
從上面兩方面的分析可以得知,無論是從時間的角度,還是從微觀世界的角度來看,世界都不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而是一種我們從未體認過的境界。
4、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如果找一個恰當的佛教用語來描述我們今天看到的物質,那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當中的“色”字。“色”也即物質。
我們能看見的物質的存在,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來表述,一個是顔色,一個是形狀,除了顔色和形狀以外,不存在物質。
大家都認爲,紅、綠、白等顔色存在,所以有些人對顔色非常執著。買衣服的時候,會挑叁揀四,選取自己心儀的顔色。但科學告訴我們,顔色是不存在,它只是因光波的長短而造成的視覺錯誤,因此,世界上並沒有顔色這個東西。
我們還認爲,長、方、圓等形狀是存在的。
雖然在宏觀世界當中,形狀是存在的,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形狀並不存在。
以銀河系爲例,在高原的晚上,時常可以看到銀河系像手臂一樣的一條光帶。在我們地球人看來,這是一條白色的光帶,有顔色、有形狀,但實際上它並沒有形狀,只是由很多的星球等天體組成的而已。
同樣,凡是肉眼能夠看到的任何再細小的物質,都有形狀、有顔色,但在微觀世界當中,它們卻是另一副新貌——沒有任何形狀,只是由無數的粒子構成。通過波粒二象性還可以證明,粒子最終也可以變成波。波是什麼概念?就是根本沒有任何物質性征的東西。
今天我們對現代人講佛教的世界觀,一點都不吃力,因爲原子論、相對論與量子力學,都在一步一步地靠近佛教的世界觀。我們大可以用這些科學的論證,來給大家證明世界的虛幻性,這的確讓我們很受鼓舞。
叁、痛苦——源自于執著
那我們最終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知道世界的虛幻與痛苦本質以後,希望能夠減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強烈執著。
我們不要認爲,所有的痛苦,都是外在因素造成的。其實,這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在作怪,是它在製造痛苦。
所有痛苦的源頭,就是執著。當我們對一個東西非常執著的時候,就會受製于它。它的任何演變,都會主宰我們的喜怒哀樂;一旦我們對它失去執著以後,它就會變得與我們毫不相關,不會支配我們的心境,更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痛苦。
以感情爲例,當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非常執著、非常在乎,感情如膠似漆的時候,其中一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另一個人的心。稍有不遂,便會生不如死;當有一天兩人分手、形同陌路,根本沒有感情的時候,無論一個人發生任何事,也不會對另外一個人産生影響,更不會讓他痛不欲生。
如果死抱著強烈的執著不放,就一定會産生極大的傷害與痛苦。這個傷害與痛苦,還將遠遠超過它當初給我們帶來的幸福。
四、痛苦的分別
釋迦牟尼佛除了告訴我們世界是無常的以外,還說了“有漏皆苦”——這個世界是痛苦的。很多人對此不能理解,所以認爲佛教很悲觀、很消極。
其實根本不是這樣。佛說的痛苦有叁種:
一個就是“苦苦”,這是大家公認的痛苦,比如生病、貧窮、死亡等等。
另外一個叫做“變苦”,變化的痛苦。是指雖然暫時擁有很好的生活環境,感覺不到痛苦,但如果有一天離開這種生活,沒有優裕的生活條件以後,那時所感受的痛苦比普通人的痛苦還要強烈,因爲我們已經習慣了原來的生活,正所謂“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從鄉下一下子搬到一個公寓樓去住,會感覺很滿足、很幸福;但過了半年、一年以後,又不會心滿意足了,我們又會爲別墅而奮鬥;真的住到別墅以後,假如再讓我們搬回原來的公寓樓,就會感覺異常痛苦。
一樣的房間,一樣的東西,爲什麼會這樣呢?原來我們從鄉下搬到公寓樓的時候,不是很幸福嗎?爲什麼現在從別墅搬到公寓樓,就不幸福了呢?這就是我們內心的不滿足造成的,實際上住在別墅裏已經變成一種導致痛苦的因素,這叫做“變苦”。
“行苦”是更細微的痛苦。
《中觀四百論》中講得非常清楚:“勝者爲意苦,劣者從身生,即由此二苦,日日壞世間。”世界上有兩種痛苦,社會底層的人往往是身體上的痛苦——吃不飽,穿不暖,還有體力勞動所導致的疲乏;上層的人就有精神上的各種痛苦,這兩個痛苦每天都在折磨全人類。
佛永遠不會否定現實生活當中存在短暫、相對的幸福和快樂,但佛認爲,總的來說,這個世界用“幸福”這兩個字來形容不太恰當,所以我們要力爭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
五、幸福,來自于心靈
當我們窮困潦倒、一貧如洗的時候,我們會認爲:如果有一天自己想要多少錢就有多少錢,住上別墅,開上名車,戴上名表,穿上名牌衣服,那我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發財了,家財萬貫、應有盡有,我們是不是真的像自己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幸福呢?也許在頭一兩年的時間中,我們感覺非常好,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很幸福。但這種幸福感不會往上走,反而會往下滑,當幸福感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就會慢慢消失,兩叁年以後,這種滿足感已經找不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痛苦又會産生。
當我們看到周邊的鄰居擁有更豪華的別墅,更高檔的轎車,原來給自己帶來幸福感的別墅和名車,反而成了自己痛苦的來源。這個時候,自己只有再往上追逐。如果真的得到了,再過一兩年,又會不滿足,這種喜新厭舊、貪得無厭的人永遠都不會幸福。當他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也是帶著一種抱怨和不滿離開世界的。這就是凡夫的心態。
現在我們看到了,西方發達國家不就是這樣嗎?雖然他們的經濟收入,已經在半個世紀當中翻了叁番,但他們的幸福指數卻不但沒有同比例增長,反而在直線回落。他們爲什麼不幸福?因爲幸福並非來自于外界,而是來源于心靈。
我們錯誤地認爲,所有的痛苦與幸福,都是外在的東西帶來的,所以我們拼命地去攬權攬財、追逐美色,一直都在往外追求。但金錢和名聲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爲了掙錢、爲了奪名,人類不惜把自己整個的生命和青春,都投入到工作當中,破壞環境、消耗能源,爾虞我詐、互相算計,卻沒有警覺到,其實幸福與痛苦,都來自于心靈深處。因爲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不得當,所以我們得不到幸福。如果這樣都得不到幸福,那我們又何苦呢?
最近美國的一位教授寫了一本非常出名的書,叫《幸福的曆史》。他花了六年的時間,引用了大量的曆史資料,去研究人類的幸福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東西真正能給我們帶來幸福?
最後他得出結論,並在書的最後一行寫道:“如同神話裏盛過基督寶血的神杯一樣,極致幸福也可能只存在于我們的想象當中…”
可悲可歎啊!盡管我們把幸福當作神聖的東西去追求,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但真正的幸福,卻是得不到的。不是世上沒有幸福,而是我們追求幸福的方法有問題。
普通人對世界往往會有過高的期望,認爲只要自己能夠追求、能夠奮鬥,就一定會得到幸福,如果達不到目的,就非常失望,當失望到無法承受的地步時,就會精神崩潰,甚至選擇一了百了的路。
人們之所以活得不幸福、很辛苦,就是因爲不知道世界的本質。得到一個這樣的人身非常不容易,本來我們可以在這個世上活得幸福、輕松、有意思,但因爲我們的錯誤觀念,使我們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甚至走上極端的路,這是我們最大的失敗。
六、空性——消除執著的金鑰匙
當理論上知道世界的虛幻本質以後,我們能不能從這個虛幻當中脫離、蘇醒過來呢?這是有辦法的。
剛才我們講,這個世界只是一秒鍾的萬分之一。實際上,世界連一秒鍾的萬分之一也不存在。因爲我們可以把一秒鍾繼續分下去,分爲一秒鍾的百萬、千萬、一億、十億分之一,最後可以分爲空的,根本就不存在。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哲學與數學上的“無限小”——任何物質都可以永遠無有窮盡地分下去——是一個錯誤概念。
比如說,十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塊錢,一塊錢可以分成十個一毛錢,一毛錢可以分成十個一分錢,然後一分錢也可以分,可以永遠無止盡地分下去,沒有一個再也不能分的阻礙。但這種思維已經脫離現實,實際上所有的東西不可能是無限的,一個有限的東西一再被分之後,最後只能分成空無。我們的意識可以不受任何限製,它可以無窮地分,但物質本身的體積卻是有限的,所以會被分完,分完以後,就是佛教所講的空性。
量子力學已經證實,所有粒子最後可以變成波,真空當中有零點能,零點能才是世界真正的基礎。
也即是說,無論堅固的山河大地,還是碩大無比的天體,最後都只是能量而已。當能量的密度足夠的時候,從純能量當中,立即可以誕生一個粒子,成千上萬的粒子聚集在一起,就慢慢組成了這個世界。
諸位可以仔細地思考、分析一下,我們當下的生活究竟是真實的,還是一場虛幻的夢境,雖然我們不能否定今天的現實生活,就像做夢的時候,也無法證實夢不存在一樣。但在佛的境界中,我們所感知的一切,都是虛幻的。
七、無挂無礙,輕松自在
佛教的世界觀告訴我們,我們不能因爲世界是虛幻的,就變得毫無反應,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也不要把世界想象得太完美,一旦出現一些醜陋的現象,就根本無法面對。其實這個虛幻和現實生活一點都不矛盾。我們照樣可以去工作,去發展自己的事業,因爲我們要養家糊口,要生存,但在我們的內心當中,對世界再也不會有以前那麼過度的執著了。當執著減少、心量拓寬以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都會很輕松、很自在。
無論婚姻、感情、家庭等各種各樣的事情,都不會患得患失。如果成功,當然皆大歡喜;即使不成功,或有一天出問題了,我們也知道世界的本質就是如此,該聚合的時候聚合了,該分散的時候分散了,該擁有的時候擁有,該失去的時候失去了,自己無力改變,所以會面對現實,而不會回避。心裏也沒有一敗塗地的懊喪感,一切都會處理得很順利、很完整、很完美。
所以我們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要知道世界的本質,不要以爲世界是很完美的,就像我們想象中的極樂世界一樣美好。當然,世界也有美好的一面,但美好不美好,完全取決于我們內心的態度。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釋迦牟尼佛知道世俗人的心態,他非常了解金錢是什麼東西。所以給我們指了一條路,也即給我們製定了一個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的《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該怎麼樣去生活?怎麼樣生活可以更輕松、更幸福、更有意思,其中講得很明白,大家可以參考。
懂得佛教世界觀的人不但不會變得更冷漠,反而會比一般的人更懂得關愛與感恩。
缺乏佛教世界觀的人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孝順的人也會在一兩周當中無法忍受,但一兩周過去以後,就慢慢淡化了;兩叁年以後,就徹底遺忘了。
但通達佛教世界觀的佛教徒卻不會這樣,父母離開,他當然會痛苦,但他知道這是一個自然規律,是無法逃避的現實,所以不會有太大的痛苦,但一兩個月、叁五年過去以後,他永遠不會忘記父母的恩德,這就是差別,所以我們要樹立佛教的世界觀。
承不承認前世後世、因果輪回是另外一回事,但我們共同要面臨的,是今天的現實生活。佛教的世界觀建立起來以後,就能給我們帶來很多應對現實問題的訣竅,讓我們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積極、智慧地面對世界。
《夢幻世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