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止的修法
一、止觀雙運,方爲禅定
無論顯宗或密宗,所有修法可以歸納爲兩種:寂止的修法與勝觀的修法。
寂止就是把粗大的雜念停止下來,讓內心安住于平靜而無雜念的的境界當中,並盡量停留很長時間,就是寂止的修法。勝觀就是修空性或證悟空性的智慧。這二者是不能分開的,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個,都不能稱爲真正的禅定。
譬如說,雖然有了證悟空性的智慧,但卻不能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安住一分鍾,則修行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反之,僅僅是心能靜下來,甚至保持一兩天沒有任何雜念,但假如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也不能斷除煩惱,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所以,標准的禅定必須二者兼備。
但寂止還不是證悟大圓滿或空性的境界,只是心靜下來而已,在此基礎上,如果有證悟空性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無上瑜珈大圓滿。
二、遵從次第,循序漸進
但對既沒有修外加行培養出離心,也沒有修內加行鍛煉菩提心的人;或雖然修了,但修行質量卻不樂觀的人來說,修這兩個修法還爲時過早。只有當出離心和菩提心生起來以後,才能修一些正行修法——如果是修顯宗,就是修人無我、法無我的空性修法;如果修密宗,就是修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修法。但在修此法之前,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步驟,就是寂止的修法。
雖然在加行修法沒有修完之前,也可以修寂止,但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寂止,不能成爲大乘佛法,也不能成爲成佛之因。譬如說,四禅八定的寂止修法,外道也在修。外道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是爲了解脫、成佛,而是爲了神通和禅悅而修。只有在出離心與菩提心的基礎上修寂止,才能成爲大乘修法,才能成爲成佛之因。
雖然讀者的層次參差不齊,也不能說每個人都不是利根,但講究次第也是有必要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是最踏實的。很多人不想、不願意修加行,而妄圖直接修大圓滿或者大手印之類的正行修法,這都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所以,我們最好是在加行修法修完以後,再去修寂止修法。
爲什麼先要修寂止修法,而不直接修大圓滿或其他密宗修法呢?
本來欲界衆生的肉體就很粗糙、很粗大,既看得見,也摸得著,不可能穿牆過壁。欲界衆生的內心也同樣粗大,各種各樣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安甯;而色界衆生的心已經非常平靜,他們的肉體也像光明一般透明、輕盈且沒有阻礙,穿牆越壁對他們來說是不費吹灰之力之事;到了無色界更是如此,雖然《俱舍論》中說,無色界衆生根本沒有物質的身體,但實際上還是一種物質,只是更透明、更細微而已。
本來物質的種類,就千差萬別。過去很多人認爲,物質是看得到的,諸如汽車、房子之類的東西。但現在人類已經發現很多以前我們不太相信的一些物質,譬如電磁波、量子力學裏面的能量、暗物質等等,這些物質就不是粗大的物質,而是細微而精致的物質。
色界與無色界衆生的身體,就是類似于這種物質構成的。他們的內心狀態,也是自下而上由越來越平靜的四禅八定構成。
因爲我們欲界衆生的心很不自在,波動幅度非常強大,每一刹那都是動蕩不安的,隨時會往外散亂,而無法鎖定在一個目標上。修五加行的時候老是觀想不清楚,思維法義的時候總是注意力不集中,這就是沒有修寂止的表現。在這種情況下,想證悟是很難的,因爲心的本來面目已經被妄念覆蓋得嚴絲合縫,除非加行修得非常紮實,有非常具德的金剛上師,自己對法與金剛上師的信心也非常強烈,則在沒有修寂止的時候,也有可能證悟。
這種人證悟以後,不需要專門修寂止,因爲證悟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平靜的境界,其中不會有任何雜念,所以已經包含了寂止的成分,只需把證悟的境界慢慢延長,就算是有了寂止。
但這不是普通人的路,作爲普通人,在加行修完之後,一般有一年到叁年左右的時間專門修寂止修法。寂止修法修好以後,上師才會給具格的弟子傳講大圓滿,傳講的方式也有點像禅宗,不是在法本的字面上講,而是以心印心、不可名狀的傳法方式,但因爲基礎打得牢,所以證悟也是吹糠見米,功到自然成的事情。
修寂止有了明顯進步的時候,修大圓滿也會比較容易證悟。所謂進步是指:一,能夠比較輕松地進入寂止狀態;二,不但能輕松進入,而且在寂止境界中保持的時間也比較久。
不僅大圓滿,包括生起次第也應該在這樣的基礎上修,很多人會說,修金剛薩垛的時候觀想不清楚,這就是基礎不牢靠的表現。
菩提心與出離心等加行修法本來就屬于思維的範圍,所以不需要心平靜下來。但若試圖在我們這顆像垃圾一樣雜亂無章的心上修密宗修法,就不會有什麼功德。只有經過寂止的過濾,把粗大的念頭濾掉,讓心慢慢清靜下來以後,才能有真正的修法。
叁、前期准備
律經當中說過,禅定的頭號大敵或最大違緣,就是噪音。修禅定的地方應該比較安靜,最好沒有任何噪音,萬籁俱寂、了無聲息,讓人感覺像在月球上一樣。
其次,在修禅之前,要放棄身、口、意叁門的所有行爲。按照佛經所說,就是九種事業都要放棄。
九種事業包括:
身的外事業:即上班、吃飯、做生意等日常生活中的雜事。
身的內事業:即磕頭、供佛等身善業。
身的密事業:即結密宗手印。
語的外事業:即平時的言談(所有寂止修法其間,最好能止語)。
語的內事業:即念咒、念佛等語善業。
語的密事業:即密宗氣的修法。
意的外事業:即平時心裏的喜怒哀樂等各種各樣的念頭。
意的內事業:即觀修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菩提心等善法。
意的密事業:觀想佛菩薩等等。
總而言之,就是要放下身口意的所有事業。
四、具體修法
寂止的修法很多,在小乘《俱舍論》與大乘《阿毗達摩》當中,都講了很多禅定修法。雖然修法衆多,但基本過程與最終目標也大同小異。而密宗修法當中,就有一些簡單易行且效果明顯的寂止修法。
總的來說,密宗的寂止修法有兩種:有相的寂止修法和無相的寂止修法。有相的修法是指,在修法的時候,要借助于一些外在的物體;無相的修法,則是心裏沒有任何作意,不想任何事情,所有的念頭都放下來,並保持這種狀態。
(一)有相的寂止修法
首先皈依、發菩提心,之後讓心靜下來。並按照《出座與入座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中的入座修法去做(這是每次打坐的時候都需要的)。身的要點,是毗盧七法;語的要點,是排除汙氣;意的要點,是觀想並祈禱金剛上師,祈禱完畢以後,觀想上師化光融入自心。全部完成以後,就開始正式修法。
1、第一個修法
首先把一支筆、一粒米或其他任何一個小東西作爲目標。目標物(或所緣境)什麼都可以,不一定非得是佛像、經書或白色的藏文阿字等等。
就像觀想本尊種子字的時候,要盡量觀想得很小很細,其目的,是爲了注意力更加集中一樣。此處的目標物也不能太大,而是越小越好,因爲那樣我們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集中。
將目標物放在自己的眼睛自然往下垂視能夠看到的地方,然後兩只眼睛和注意力都鎖定在這個目標上。不能閉著眼睛,眼睛要看這個物體,心裏不要去分析、思維這是一粒米或一支筆,這支筆的顔色是什麼等等,也不要去追究過去的任何事情,同時也不要去迎接任何未來的念頭,把一切都放下來,內心要完全放松,不要緊張,也不要作意、分析、思維,這樣當下的心也就平靜下來了。
這個修法很簡單,其中沒有複雜的內容,也不分文化層次的高低,佛教知識的多寡,只要懂得這個方法就可以修。
比較重要的是,一定要在感覺比較好的時候停下來,而不要讓好的感覺一直持續,直到消失爲止。
停下來以後,要盡力杜絕其他雜念,馬上重新進入這個狀態,間斷的時間不能長,更不要停下來休息、散亂、活動,而是立即去尋找剛才的感受,這樣反反複複地修。
也許有人會問:比較好的感覺不是持續時間越長越好嗎?爲什麼要去打破它呢?
這是一種技巧,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進入平靜狀態的次數要多,時間不能長。如果強迫讓時間延長,再過幾秒鍾以後,即使我們不去主動打斷它,心自己也會散亂的。而在比較清靜的狀態當中結束觀修,再進入的時候,因爲前面的修法已經證明自己能夠修這個法,所以就會對這個修法充滿信心且興趣盎然,這對修行有幫助。
早期的時候,是次數越多、時間越短越好;修到後面的時候,因爲境界已經比較穩定,就可以把次數慢慢減少,並將時間慢慢拉長。
如果修行精進、方法得當,僅靠這個修法也能修出禅定。平時心裏不舒服、不開心或很浮躁的時候,修一修這個修法,也是有幫助的。
出座的方法,也參照《出座與入座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中的出座修法去做(這是每次打坐的時候都需要的)。
2、第二個修法
這個修法顯宗也有,就是專注于佛像。
出入座的程序,與第一個修法相同。之後觀想一尊一卡大小的金剛薩垛,如果觀想不清楚,就找一尊比較標准的、開過光的金剛薩垛像或一幅唐卡放在前面。注意不要放在眼睛往下垂視的地方,而是要放在前面。這個修法的眼睛不是也往下看,而是平視金剛薩垛。觀看佛像的時候,要把佛像看作如幻如夢、通徹透明、現而無實有,並將注意力集中在金剛薩垛的心間,然後讓心靜下來。
具體方法與前面講的完全相同:第一是不能有雜念,把所有的念頭都放下;第二是心要完全放松,既不能太緊張、太用力,也不能聽之任之,隨其散亂。
另外還要有側面的監督,這在《四法印的修法》(見《慧燈之光》)裏面講過。也就是讓心去監督心,看它有沒有散亂,如果它已經離開了目標物,就要及時修正,否則,後面的修法就不會有效果。但也不能直接去觀察它,如果直接觀察,就會擾亂禅定境界,本來心還沒有離開目標,自己一起觀察的念頭,反而讓…
《寂止的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