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大圓滿講的開悟比較相似,這些都還不是很高的境界,明心的程度不是很高,見性見得也不是很清楚的,還比較模糊,還沒有看到法性光明真正的本來面目,但此時體會到的,已經不是理論上、字面上的理解和了解,而是切身的感受。不需要邏輯推理,也不需要書本的知識。此時的感受,不是因爲龍樹菩薩說是空性,所以是空性;不是因爲彌勒菩薩說是光明,所以是光明,而是真真切切地體會到空性和光明,這才叫做證悟。
但這種證悟只是初步的證悟,僅僅是一個開端,以後還要經曆長時間的修行,那樣才能漸入佳境。如果不堅持修行,這種境界就有可能會自行消退,尤其在沒有加行基礎的情況下,就更會如驚鴻一瞥,僅僅停留一段時間,之後就不複存在了。
五、出座後的行爲
出座以後的行爲很重要,假如閉關專修此法,則在每一座修完出座以後,萬萬不可說很多話,更不能做打籃球之類的劇烈運動,這樣很容易將寂止境界打破。本來這也不是藏傳佛教獨創的規矩,禅宗打禅七的時候也是這樣規定的:吃飯的動作不能快;說話聲音要小,語速也要緩慢;走路的時候,也要莊重平穩……總而言之,所有的動作,都要像電影裏面的慢鏡頭一樣輕柔平靜,盡量將出座以後的行爲,與入座的境界連接起來。
但我們平時修寂止的時候,不可能保證出座後所有的動作都很輕緩,因爲要上班、要生活,這樣做不但自己不方便,也會引起別人的誤解。但閉關專修的時候,出定之後的所有言行舉止,都要與寂止接軌,保持甯靜的狀態,不能很急躁、很匆忙。急躁與甯靜是兩個矛盾體,而寂止的境界畢竟只有一兩個小時,如果出定時間很長,行動又很猛厲,寂止境界就可能會受到破壞。
在修到得心應手的時候,就不是這樣了。有一種特殊的訓練方法,就是在每一座修完出座以後,要故意大聲說話,所有的動作都很急、很快,同時觀察內心的平靜受不受影響。如果受影響了,就要停下來繼續像以前一樣打坐;如果內心不太受影響,怎麼樣都能保持平靜,就是修法大功告成了。
但這都是修到後期,寂止功夫已經比較深,自心不會受外界影響之後的做法。我們不能太心急,妄想在一兩周之內就一蹴而就,而是要腳踏實地地修持,力爭使自己的禅定更成熟、更有力。
六、特別提醒
想調服無始以來就狂躁不安的這顆心,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沒有技巧,就會産生兩個極端:
第一個極端,在閉關專修的頭一兩天,反而會感到心裏雜念更多,浮躁波動的程度比平時還嚴重。有人就會納悶:以前沒有修這個法的時候,沒有這麼多雜念,現在修了這個法以後,不但沒有減少雜念,反而雜念更多了!所以很不開心,甚至認爲自己可能是業障太重,修這個法沒有希望,繼而産生了幹脆不修行的念頭。很多修行人也過不了這個關。
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我們要知道,這實際上不是雜念增長了,而是以前我們從來沒有關注過自己的內心,本來在每天的二十四小時中,除了晚上深度睡眠的時間以外,我們的心一直處于波動不安的狀態,只是我們沒有注意,所以感覺不到。現在只是發現了而已,但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苗頭,因爲只有在有一點點禅定的時候,才會發現這些雜念。所以我們千萬不能灰心喪氣,一定要突破這個關卡。
第二個極端,如果修行的時候,實在心裏有很多雜念,越想控製雜念越多,就不能強迫修下去。否則不僅禅定修不起來,而且一看到自己平時打坐的地方心裏就煩,連佛堂都不想進,更不要說坐在打坐的地方修禅了,嚴重的甚至精神都會出問題。
如果心實在靜不下來,就看看佛陀與前輩大德的傳記,看看佛教方面的書籍,或念念咒緩解一下,等到情況好轉的時候,再繼續打坐,那樣效果肯定會越來越好。
佛告訴我們,在任何事情上面,都不能墮兩邊,不墮兩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
七、防止誤區
在《四法印的修法》(見《慧燈之光》)中,也反複提到過,我們不能認爲這是很了不起的修法。尤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有些修這種修法的修行人甚至會出現一些誤區:在比較投入地修寂止修了一段時間以後,會出現一些覺受——可以在幾個小時當中沒有任何雜念,保持非常平靜的狀態。這種平靜的狀態與空性的見解表面上比較相似,一進入這個狀態,就感覺不到自我的存在。當從這種境界中出定的時候,會感到突然間從空中突然誕生了自己整個人的精神和肉體。因爲這種境界比較接近于空性,所以已經脫離了語言的範圍,若用語言來表述,就有點像空性——有人在感受到這種境界之後,再去看一些禅宗或密宗的書,會發現自己的感覺,與書上講的非常相似,因爲在密宗的喜極金剛、時輪金剛以及大圓滿、大手印中,也會有描述與之類似境界的詞句,因而就會認爲自己已經證悟了大圓滿,證悟了空性見等等。包括藏地有些修大圓滿、大手印的人,都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更不用說我們了。雖然我們的根基不會比他們差很多,但他們在修行上投入的時間,卻是我們望塵莫及的。
其實,這些都是心平靜的一種感受而已,不是證悟空性。雖然在進入這種平靜狀態的時候,也有喜悅、安樂的感受,有些時候也會出現一些神通,有些外道就是爲了追求這些東西而修寂止,但這也是修行層次比較高的時候才會出現的狀態。在這個時候,必須要有證悟者的印證與引導。
我們經常也說,禅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門,同時我們也認爲,禅宗不是純粹的顯宗修法,它基本上等同于大手印的部分修法,但禅宗修行人也必須要有證悟的前輩引導,才能真正比較順利地進入證悟空性的境界;如果禅堂裏面的指導者自己都沒有修證經驗,沒有真正開悟,僅靠書面上似是而非的知識,想開悟是遠遠不夠的,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問題。
如果我們以後修寂止的時候,出現前面所說的感受,唯一的方法,就是既不追求,也不排斥,讓它自生自滅,這樣就不會有問題。
體會是否准確,該怎樣確認呢?
就像用手指指示空中的月亮,我們不能看手指,而是要順著手指所指的方向往上看,就能看到月亮一樣。雖然語言不能如實地形容,但最後的境界,還是可以用語言來敘說,有證悟的人也可以判別出說者講的是不是真正的境界。
如果自己沒有開悟,就永遠無法用語言描述證悟與否的差別。
另外一個誤區是,我們不能一聽禅師或上師說自在、放下、不執著,就認爲放生、念佛也是執著,爲了達到無執著的境界,就不做任何善事,把所有善業都放下了。
當初和尚摩诃衍到西藏桑耶傳播的禅宗也是這樣。他對人們說,心裏不能有任何念頭,善也不思維,惡也不思維,只要不想任何事,就是涅槃。而磕頭、燒香、拜佛、供佛、念經,是下等根基的修法,上等根基根本不需要這樣修。
有些西藏人也聽信了他的話,故放棄一切供養、念經等善行,致使桑耶寺原本每天都有的供燈、供花都間斷了。後來由蓮花戒論師出面撥亂反正,重新整頓見解,才使一切恢複如初。
本來禅宗是非常了不起的法門,但摩诃衍的這種說法,是有一點問題的。雖然對他這個人,我們不能隨意評價。但這種傳法的方式卻忽略了次第。他的修法也許對某些人比較適合,但對大衆是不適合的,所以在藏地還沒有傳播開來,就中途夭折了。
另外,有些人會說的: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的確如此,第一年學佛的時候,信心百倍,隨時都感覺到佛在眼前;等到學佛時間的延長,反而越來越不行了。爲什麼呢?因爲沒有找到真正的路,剛開始的時候認爲學佛很容易的,只要去修,很快就會成佛,但真正深入以後,才發現不是這樣,之後就會越修越迷茫,越修越茫然。
還有些人性子很急迫,眼光也很短淺,所有的目標,都定得很近,既不考慮後世,更不考慮成佛,只巴望著這輩子馬上能得到幸福,後面漫長的輪回既不會相信,更不會挂懷。修行也是急躁冒進、缺乏耐性。
這些都是因爲沒有找到一條適當的路。
修行的路要一步一步走,前面該做的都不能省略。有些人試圖抛開前面的加行,而從中途開始修寂止,這樣的結果,僅僅能讓心靜下來而已,但僅僅心靜下來有什麼用啊?!有些動物冬眠的時候,兩叁個月都沒有雜念,色界、無色界的衆生,連思維都來不及,就被迫進入到寂止狀態當中,一呆就是幾萬年、幾十萬年,但出來以後還是一介凡夫,仍然是煩惱重重,仍然會慘墮地獄,所以沒有用!
佛離我們很近,解脫也離我們很近,但如果不按次第修,就永遠摸不到解脫的邊際。
八、高處著眼,底處著手
從無始以來到今天,每個人都在輪回中經曆了那麼長時間,但我們不但沒有成佛,而且從來沒有靠近過佛。修得不成功不是佛法的問題,更不是佛在撒謊,而是我們自己沒有找到真正的方向,所以越走越遠、越走越偏。如果找到一條真正的路,並系統地修持,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當然,如果自己不修,那肯定佛永遠都在天邊。
修行需要製定一個方案,從發菩提心到成佛,不可能在一兩個月或一兩年內完成,但真正努力投入地修持,如理如法地用功,也有少數人會即身成佛;退而求其次,中陰成就還是有把握的;即使沒有成佛,也能達到比較不錯的境界
有相寂止的修法,還有一點思維,但思維不多;而無相寂止的修法,就更沒有思維了,不過也沒有達到真正沒有思維的空性境界;到了勝觀修法的時候,空性境界真的是像禅宗所講的一樣,不思善、不思惡,超離言思、不可名狀,如果有思維,則無法修光明與空性。
《般若攝頌》中的一個比喻說得好:“如人爲觀海水往,見樹林山仍遙遠,不見彼等遙遠相,思近大海無懷疑。”就像人們爲了觀海而前往目的地,在還能看到綿延的山脈和遼闊的森林之際,就說明離海洋還很遠;當既看不到山脈,又看不到森林,到處是一片平原的時候,就毫無疑問地可以推知,自己已經離大海比較近了;真正到了海邊的時候,四處都是水天一色。
我們都知道,宇宙飛船剛剛沖出地面的時候,必須要有火箭的推動力,才能擺脫地心引力;當它徹底擺脫地心引力後,就不再需要火箭,而可以在太空中自由自在地遨遊。
同樣,雖然思維本身是我們的分別念,是不需要的東西,但在沒有到達無思維、無念頭的境界之前,我們還需要有思維的推動。剛剛開始修行的時候,思維是我們修行的動力,思維就是修行,修行就是思維;到了修行的後期階段,思維反而成爲修行的一種障礙。如果一開始就不思維,是不會有進步的;但如果到了最後還要思維,就永遠不能擺脫思維,所以此時必須放棄思維,這與得魚忘筌、過河棄舟是一個道理。
雖然修行最終要達到沒有思維的地步,但必須通過有思維達到無思維的境界,通過語言達到超越語言的境界,這是非常重要的次第。
藏傳佛教或密宗的優點,就是引導方法非常系統、規範。佛法本身沒有差別,顯宗與密宗、藏傳與漢傳都一樣,都是從相同的印度梵文版經典翻譯成不同的兩種語言而已,但修持的方法還是有一些差別。對根基不同的人,就要有與之相宜的法門。
全文終
《寂止的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