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融入生活

  佛法融入生活

  

  顯密雙運行爲轉爲道用的方法,是吉美林巴(也即智悲光尊者)撰著的一個方便法門。

  一、何謂佛法融入生活

  也許很多人會認爲,經常做義工,捐贈財物、獻血、捐獻器官等等,以及人天佛教所倡導的種種行爲,就是佛法融入到生活當中的具體體現。雖然我們不能斷然否定這也是佛法融入生活,但假如心裏沒有慈悲利他心和出離心,這樣的愛心與慈悲心外道也有,社會上的好心人也有,這只能算是做好事,而不是佛教特有的行爲。

  要想將佛法融入生活,首先心中要有佛法,如果心裏根本沒有佛法,那拿什麼去融入到生活當中呢?根本沒有辦法。所以首先要有正知正見,要有出離心和菩提心,這樣才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

  無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整個生命輪回當中,我們最大的叁個問題是:第一,貪欲心,貪財、貪名、貪所有世間的東西,終日爲名缰利鎖所捆縛,這都叫做貪欲心,這是我們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因素之一;第二,自私心,爲了一己私利,而不惜損人利己,這也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第叁個更嚴重的,就是執著,對任何事物,都患得患失,執持不放。正是因爲這叁個禍害,才讓我們流轉輪回無法解脫。而對治這叁個問題的法門,才是真正的佛法。

  貪欲心的對治,是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可以斷除或控製貪欲心;自私心的對治,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就可以減少或消滅自私心;執著的對治,是證悟空性。證悟空性以後,包括貪欲、自私、執著在內的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所以證悟空性是最關鍵的。

  禅宗經常講放下、放下,怎麼樣放下呢?暫時對生活生起一種厭煩心,悲觀厭世、脫離生活,躲到山裏去修行,這不是放下,只是暫時的逃避。真正的放下,是從根本上知道這一切都如幻如夢,故而沒有任何執著與挂礙。

  我們必須知道,對任何一個世間的有漏法,無論錢財、名聲、地位還是人,只要有執著,它一定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痛苦。執著越大,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大,甚至痛苦已經超越這個東西原本給我們帶來的幸福,這是肯定的。要斷除世間所有的痛苦,首先就要斷除執著。

  有些印度外道不知道這個道理,也沒有去尋找其中的因由。只是盲目地認爲,輪回可以直接斷除,只要把身體毀掉,就可以成就。所以他們赤身裸體、自我虐待,甚至做出跳樓、自焚等極端行爲,這些都是沒有找到輪回與痛苦根源的錯誤觀點所導致的。

  凡夫一致認爲,痛苦來自于外界的人、物或其他事物。雖然從表面上看起來,痛苦源自于外界,這誰也無法否定,但真正的痛苦根源並不在外面,而在我們自己的內心當中,歸根結底,就是執著。

  但斷除執著很難,尤其是用顯宗的保守方法去斷除,就更難了,所以我們需要一種更好、更快捷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密宗所講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二、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不過,即使證悟了空性,外表上也要隨順衆生。蓮花生大士曾雲:“縱使見比虛空高,取舍因果較粉細”,也即是說,見解要開放、高妙,但行爲一定要保守、謹慎。

  開放的意思是說,在證悟空性以後,包括殺盜淫妄、聞思修行等善惡之行在內的任何事物,都是虛幻而不真實的,不存在善惡、好壞、高低、左右等分別,沒有任何阻礙,全都是一片空性、一片虛空、一片光明。我們以常識所創造的各種規矩——無論佛教還是其他宗教製定的戒律、規矩、規定、法則,都已經煙消雲散。對這種人來說,就沒有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界限,他們已經超越了這些約束,所以見解是很開放的。

  但如果行爲和見解保持一致,就會出問題。雖然對真正的成就者本身,不會有什麼問題。無論在藏地、漢地還是印度,都曾有數之不盡的成就者的行爲超越了一切約束。甚至爲了打破約束,他們還會采取強製且極端的手法。比如密宗接受五肉五甘露等行爲,就是一種超越約束的手段。但其他衆生卻不會理解這些放蕩不羁、無拘無束的行爲,爲了保護衆生的根基,護持其他衆生的心或情緒,所以行爲必須要保守。

  蓮花生大士還說:“外表應當實踐經部儀,細致取舍因果有必要。”哪怕內在具備密宗的境界,但外在的行爲,也應該按照小乘佛教的別解脫戒來行持,這樣細致取舍因果非常有必要。

  但見解卻萬萬不能保守,否則就是執著,所以見解要開放。這是蓮花生大師在甯瑪巴的無上密法大圓滿中的要求。

  其實,除了甯瑪巴以外,所有藏傳佛教對密宗行人的要求都是這樣的。

  叁、一舉兩得之殊勝法門

  很多人在聞思,也聽了《入行論》、《大圓滿前行

  普賢上師言教》以及《大圓滿心性休息》等很多非常殊勝的論典,大家都很虔誠,也在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地斷惡行善,精進聞思修,可在將佛法落實到行爲方面,還是有不足的地方。

  雖然通過聞思,可以建立起新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可以想明白很多問題,哪怕沒有修,但與其他完全不學佛的人比起來,觀點還是完全不一樣。但聞思的功效也僅止于此,真正的落實,還是要靠修行。

  不過,對大多數佛教徒來說,專職修行是不可能的。即使是比較虔誠的修行人,每天嚴格地修持佛法的時間一般也不會超過叁四個小時,剩下的二十幾個小時,都會被世間瑣事所困。如果不能將佛法融入到生活中,我們的絕大部分時間就會浪費掉。反之,如果能將佛法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爲正法所攝持,將會有很多益處:第一,不會造業;第二,生活會更有意義;第叁,會更加開心、幸福與充實,生活質量也會逐步提高。

  我們曾經專文探討過《如何將病苦轉爲道用》,與《如何面對幸福和痛苦》(也即《修行與生活》見《慧燈之光》),這些都是佛法融入生活的方法。在這篇文章中,將介紹如何把包括吃住行臥等等在內的所有行爲都轉爲道用。

  行爲是什麼?就是日常生活當中包括吃、住、行、臥在內的一切活動,無論思想的活動還是身體的運動,都叫做行爲。

  通過發願,而把一切庸俗、平凡且與菩薩道毫不相關的行爲轉爲菩薩道,就是行爲轉爲道用。

  如果懂得如何把行爲轉爲道用,平時也能落實到生活上,則可以在工作、生活的同時,積累很大的資糧,這不需要另外花費時間,在做其他工作的同時,就可以起到一石二鳥之功,所以很重要也很有意義。

  四、具體方法

  在《入行論廣釋》與《華嚴經》中,也專門講了很多行爲轉爲道用的方法,大家也可以參考。

  此處介紹的行爲轉爲道用法門,既有顯宗的方法,也有密宗的方法,故而稱爲顯密雙運的行爲轉爲道用。

  每天從早上醒來開始,到最後晚上睡覺,如何將一天所有的行爲都轉爲道用呢?

  (一)蘇醒

  早上剛剛從夢中醒來,一睜開眼睛看到世界的時候,該怎麼發願呢?

  平時我們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都是迷迷糊糊、睡眼朦胧的,既沒有觀點、也沒有發願,匆匆忙忙洗漱完畢,就趕去上班了。但修行人卻不應如此,而應首先意識到,從夢中蘇醒過來,類似于從虛幻的境界中醒過來;從深度睡眠中突然醒過來,則如同從不知不覺的無明狀態中醒過來,來到眼睛所見的新世界當中,這與證悟空性,抵達佛的清靜刹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願:“祝願一切衆生能從無明黑暗中蘇醒過來,最終成就佛的果位。”這樣僅僅依靠發願,就能積累很大的資糧。

  這些機會每天都有,但我們卻從來沒有這樣發過願,因爲我們不知道這些方法,所以把機會都浪費了。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清晨。雖然一開始不太熟悉,只要堅持一兩個星期,就會習慣成自然,以後每次從睡眠中醒過來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這樣發願。

  同時還要發誓:“我今天一定要過成有意義的一天,我今天的生命一定要做到有價值。”意思是說,自己當天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能力,盡量行善斷惡、聞思修行等等。

  (二)起床

  起床與佛陀從法身狀態中幻化出化身與報身去度化衆生,在某種程度上比較相似,所以我們要發心:“願一切衆生能夠得到法身,並從法身中顯現出報身和化身去度化一切衆生。”

  (叁)穿衣

  穿衣服的時候應當發願:“願天下所有衆生具有慚愧心。”如果沒有慚愧心,就會不知羞恥、無惡不作;有了慚愧心,就能自覺地尊重因果、護持戒律,而不會造作惡業。

  (四)系腰帶

  系腰帶的時候應當發願:“願一切衆生的善根都能夠雙運。”所謂雙運,也即智悲雙運、福慧雙運、世俗谛和勝義谛二谛雙運。願一切衆生都能于世俗谛當中行善斷惡,于勝義谛當中證悟空性,行持如幻如夢的善根,修持智慧與方便雙運的資糧。

  (五)坐

  坐任何地方,無論坐地上還是坐沙發,都與當年釋迦牟尼佛在印度金剛座一座之間證悟佛果有點相似,所以應當發願:“願一切衆生都能獲得金剛座。”經過菩薩十地末尾,最後在一座間證悟佛果,就是獲得金剛座。

  (六)進門

  無論上班進辦公室的門,還是回家進自己的家門,進門的時候都要發願:“願一切衆生能夠進入解脫之門,進入解脫之城。” 解脫之城,也即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清淨佛刹。

  (七)入眠

  進入睡眠狀態,與十地末尾斷除包括阿賴耶識在內的一切意識,斷除所有念頭,進入無念的智慧狀態而成佛,也即從十地的最後一個瞬間進入第十一地也就是佛地比較相似。

  尤其在《佛教的物種起源》(見《慧燈之光》)中講過,密宗認爲,每天從夢中蘇醒,經曆白天的工作與生活,再到晚上入眠,也是一個輪回。這個24小時的輪回,與無始以來流轉至今的大輪回過程完全一樣,只是時間較短,只有24小時而已。所以在睡眠之前我們要發願:“願一切衆生都能得到法身的果位!”這樣發願以後,就能把入睡的行爲轉化爲菩薩道。

  (八)做夢

  因爲我們的現實生活,也和晚上的夢境完全一樣,是如幻如夢的,所以有夢瑜伽基礎的人…

《佛法融入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