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念誦一個共用的咒語:嗡馬拉啊哈日呗梭哈。
(十八)排大小便
排大便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布達哈日呗梭哈。
排小便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嫩雜啊哈日呗梭哈。
(十九)剩飯剩菜
倒剩飯剩菜,以及喝剩的水等等的時候,念誦咒語:嗡俄啧紮啊哈日呗梭哈。然後觀想將這些丟棄物布施給餓鬼道的衆生,這樣他們一定能得到食物。
如果願意做,這就是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通過上述方法,可以讓生活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都成爲菩薩道。不需要刻意做什麼,也不需要單獨花費時間,自然而然從早到晚的一切,都可以轉爲道用。
對大乘佛教來說,做事的賢惡好壞,都是以心爲主,而不是以身、口爲主,正所謂:“心善地道亦賢善,心惡地道亦惡劣”。假如不重視這些方便,做任何事情的時候,既不觀想,也不念咒,則做同樣一件事,也沒有任何與修行有關、與菩薩道有關的成分,所以對現代的學佛人來說,這些方法都非常重要。
(二十)繞塔
轉繞佛塔的時候念誦咒語:南無巴噶哇地,熱那給日阿嘚雜呀,達塔噶大雅,啊爾哈地,叁渺叁菩提呀,達呀他,嗡惹呢惹呢摩诃惹呢,惹呐布雜亞梭哈,這樣即使僅僅轉繞一圈,功德也變成繞一千萬圈的功德。
但我們不能因爲在繞塔時念誦了這個咒語,就試圖以一當萬,代替自己曾經發願轉繞一千萬的數量。譬如說,如果自己曾發願轉繞一萬圈壇城,就要老老實實、一圈一圈地完成,而不能以念誦咒語僅繞一圈來代替。
法王曾經也說過,雖然繞塔時念誦咒語轉一圈,其功德與不念咒語轉繞一千萬圈完全一樣,這一點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但真正轉繞一千萬圈,就會花費很長時間,故而在轉繞者心裏播下的善法種子的能力,是僅繞一圈所無法比擬的。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各有各的好處。
(二十一)踐踏佛影
繞塔的時候,有時不可避免地會踩踏到塔的影子,此時可以念誦咒語:班雜爾呗噶啊紮馬吽。不僅是佛塔,包括踩踏佛像、經幡影子時,都可以念這個咒,這樣就不會有罪業。
(二十二)磕頭
很多人在修加行,每天都磕幾百個頭,如果磕頭的時候,能念誦咒語:嗡南無滿則西爾耶,拿昧斯西爾耶,拿昧額達麻西爾耶梭哈,功德也可以增上一千萬倍。
但十萬個頭,卻不能通過念一句咒語來代替,其理由前面已經講過了。
有些人平時磕頭的數量不多,但如果堅持每天早晚各磕叁個頭,並念誦咒語,其功德也是無法衡量的。絕大多數藏地的老百姓也是這樣做的。
也許有人會不以爲然:一個一個地累積了一千萬個頂禮,其功德多麼大啊!而念這個咒僅僅磕一個頭,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功德!
佛永遠都不會撒謊,他知道什麼有功德什麼沒有功德。既然磕頭有功德,與念這個咒功德可以變成一千萬倍,都是佛說的,我們爲什麼僅僅相信前者而不相信後者呢?這種想法明顯不合邏輯。
佛經裏講過四種不可思議:衆生的業力不可思議,佛的事業不可思議,咒語和藥物的力量不可思議,瑜伽者(成就者)的瑜伽境界不可思議。
衆生的業力的確不可思議,我們經常在報紙、電視與網絡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新聞,其中有很多不可思議的因果報應;同時,佛的智慧、法力,與咒語的能力也應該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如果像我們平時那樣念咒,咒語雖然也有能力,但不會很明顯。只有按照密法的要求去觀修本尊心咒,其咒語不可思議的能力才能真正彰顯出來。
(二十叁)供花
漢地有很多漂亮的鮮花,我們應該經常在佛堂供養鮮花。佛經裏說,實在沒有鮮花,也可以用塑料花、絹花、幹花等等代替,但最好能供鮮花。
供鮮花的時候,念誦咒語:嗡南無巴噶哇地,吡呗給嘚日阿砸呀,達塔噶達雅,啊爾哈地,叁渺叁菩提呀,達呀他,嗡吡呗吡呗,摩诃吡呗,吡呗斯吡呗,額爾巴唯,吡呗嗓巴唯,吡呗阿瓦葛日阿呢梭哈。
每次供花的時候念七遍,則供一朵花的功德就變成供一千萬朵花的功德了。我們萬萬不能忽略、小看供養一朵花的功德,佛在《悲華經》當中講過,即使在路邊采摘一朵野花,以虔誠心扔到空中供佛,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現在的城市綠化非常好,滿街都能看到五顔六色的鮮花,我們不需要去采摘,僅僅是觀想和念咒,就可以積累很大的資糧。何樂而不爲?
其實,無論看到任何漂亮的東西,都可以供佛。可見,只要利用念咒的方便,積累福報其實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二十四)行善
平時做任何善事——誦經、磕頭等等的時候,都可以念誦咒語:嗡嗓巴日阿,嗓巴日阿,波瑪納薩日阿,瑪哈臧巴吽帕,這與我們平時念的加持咒,只有一、兩個音節有點不同,但結果都是一樣的。
想現前咒語的能力,發揮咒語的作用,有一個很重要的條件,就是必須相信它。如果沒有信心,則即使咒語本身有作用,也發揮不出來。但念誦百字明、佛菩薩名號,則哪怕不相信也有善根,所以我們不能輕視。
(二十五)出離心融入生活
也許有人會問,出離心不是讓我們從世間出離、解脫,過飛遁離俗的生活嗎?怎麼出離心也能融入生活呢?
出離心並不是悲觀、厭世,而是因爲了知人生不存在值得追求的東西,只有解脫,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標,從此開始走上尋求解脫之路。
有了出離心以後,並不是從此以後就可以不食人間煙火,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了。
有一個比喻說得很恰當:一個人自駕車去旅遊,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時間,才能到達目的地。在七八天的過程中,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館子,但他的最終目的,不是住店、吃飯,而是到目的地去旅遊。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與心情隨意選擇,既可以住星級酒店,也可以住雞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檔餐廳,也可以嘗路邊小攤,但最後的目標,就是要達到旅遊景點。
同理,我們的最終目標,要鎖定在解脫上。但同時也要生存,要生存還是要工作。如果不去掙錢,就無法活下去,但這與沒有出離心是有差別的。沒有出離心的人,會把掙錢當作生命的最終意義,除了掙錢、享受、消費以外,沒有其他目的。就像不是爲了去旅行,而是特意去住酒店、到飯店吃飯一樣。
佛法不排斥物質財富,而是反對僅僅爲了物質生活而活。有出離心的人,一樣會掙錢、會工作,但他的工作只是爲了解決暫時的生存問題,他的最終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解脫。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這樣提醒自己,這就是出離心融入生活。這樣出離心與我們的生活就完全沒有沖突了。
佛沒有要求四衆弟子一定要過貧困的日子,佛教徒一樣可以享受生活,這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見《慧燈之光》)中已經講過。
同時,出離心與名聲也不沖突,有名聲同樣也可以有出離心。
這是出離心融入生活的方法。
(二十六)菩提心融入生活
做任何一件事,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擺在頭位,最好先考慮他人的利益。當然,這對我們來說很難,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難而上。在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戰友之間,不能爲一些小事斤斤計較,要學會讓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這就是菩提心融入生活,希望大家能點點滴滴地去做。
總而言之,除了貪嗔癡等精神上的惡念以外,其他任何行爲,包括十不善中身造的殺、盜、淫的叁種罪業,以及語造的四個罪業,都可以轉爲道用。
以什麼轉爲道用呢?在大乘佛教中,是以兩種力量轉爲道用,第一個是空性見,只要證悟了空性,深深體會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夢,則一切現象都可以轉爲道用的,所有罪業也不會影響到證悟者。另外一個,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菩提心的基礎上,所有的行爲也可以轉爲道用。
證悟空性對我們來說,可能還有一定的距離。即便是證悟了初步階段的空性,但要用到日常生活中,或達到能夠把一切行爲都轉爲道用的標准還是有點難。但只要在作決定的當下有菩提心,一心一意爲了衆生,沒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以當下這一瞬間菩提心的力量,即使是聲聞、緣覺等小乘修行人根本不敢說、不敢做、不敢碰的殺、盜、淫、妄等行爲,都能夠轉爲道用。既然殺、盜、淫、妄等平時墮地獄的因,都能夠轉爲道用,那還有什麼行爲不能轉爲道用呢?大乘佛法曆來是以衆生爲本,只要對衆生有利,即使做一點表面看來不如法的事情,也是稀疏平常的行爲。這是《般若經》當中有記載的,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差別也在于此。
很多人都向往大圓滿、大手印等高法,但只能是向往、羨慕而已,沒有證悟大圓滿,又怎麼能將大圓滿融入到生活當中呢?所以我們不要好高骛遠。但上述方法,卻可以真正運用到生活當中,希望大家都能學以致用。
《佛法融入生活》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