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念诵一个共用的咒语:嗡马拉啊哈日呗梭哈。
(十八)排大小便
排大便的时候,念诵咒语:嗡布达哈日呗梭哈。
排小便的时候,念诵咒语:嗡嫩杂啊哈日呗梭哈。
(十九)剩饭剩菜
倒剩饭剩菜,以及喝剩的水等等的时候,念诵咒语:嗡俄啧扎啊哈日呗梭哈。然后观想将这些丢弃物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这样他们一定能得到食物。
如果愿意做,这就是真正的佛法融入生活。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让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菩萨道。不需要刻意做什么,也不需要单独花费时间,自然而然从早到晚的一切,都可以转为道用。
对大乘佛教来说,做事的贤恶好坏,都是以心为主,而不是以身、口为主,正所谓:“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假如不重视这些方便,做任何事情的时候,既不观想,也不念咒,则做同样一件事,也没有任何与修行有关、与菩萨道有关的成分,所以对现代的学佛人来说,这些方法都非常重要。
(二十)绕塔
转绕佛塔的时候念诵咒语:南无巴噶哇地,热那给日阿嘚杂呀,达塔噶大雅,啊尔哈地,三渺三菩提呀,达呀他,嗡惹呢惹呢摩诃惹呢,惹呐布杂亚梭哈,这样即使仅仅转绕一圈,功德也变成绕一千万圈的功德。
但我们不能因为在绕塔时念诵了这个咒语,就试图以一当万,代替自己曾经发愿转绕一千万的数量。譬如说,如果自己曾发愿转绕一万圈坛城,就要老老实实、一圈一圈地完成,而不能以念诵咒语仅绕一圈来代替。
法王曾经也说过,虽然绕塔时念诵咒语转一圈,其功德与不念咒语转绕一千万圈完全一样,这一点任何人都不能否定。但真正转绕一千万圈,就会花费很长时间,故而在转绕者心里播下的善法种子的能力,是仅绕一圈所无法比拟的。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各有各的好处。
(二十一)践踏佛影
绕塔的时候,有时不可避免地会踩踏到塔的影子,此时可以念诵咒语:班杂尔呗噶啊扎马吽。不仅是佛塔,包括踩踏佛像、经幡影子时,都可以念这个咒,这样就不会有罪业。
(二十二)磕头
很多人在修加行,每天都磕几百个头,如果磕头的时候,能念诵咒语:嗡南无满则西尔耶,拿昧斯西尔耶,拿昧额达麻西尔耶梭哈,功德也可以增上一千万倍。
但十万个头,却不能通过念一句咒语来代替,其理由前面已经讲过了。
有些人平时磕头的数量不多,但如果坚持每天早晚各磕三个头,并念诵咒语,其功德也是无法衡量的。绝大多数藏地的老百姓也是这样做的。
也许有人会不以为然:一个一个地累积了一千万个顶礼,其功德多么大啊!而念这个咒仅仅磕一个头,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功德!
佛永远都不会撒谎,他知道什么有功德什么没有功德。既然磕头有功德,与念这个咒功德可以变成一千万倍,都是佛说的,我们为什么仅仅相信前者而不相信后者呢?这种想法明显不合逻辑。
佛经里讲过四种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佛的事业不可思议,咒语和药物的力量不可思议,瑜伽者(成就者)的瑜伽境界不可思议。
众生的业力的确不可思议,我们经常在报纸、电视与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其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因果报应;同时,佛的智慧、法力,与咒语的能力也应该是不可思议的。
当然,如果像我们平时那样念咒,咒语虽然也有能力,但不会很明显。只有按照密法的要求去观修本尊心咒,其咒语不可思议的能力才能真正彰显出来。
(二十三)供花
汉地有很多漂亮的鲜花,我们应该经常在佛堂供养鲜花。佛经里说,实在没有鲜花,也可以用塑料花、绢花、干花等等代替,但最好能供鲜花。
供鲜花的时候,念诵咒语:嗡南无巴噶哇地,吡呗给嘚日阿砸呀,达塔噶达雅,啊尔哈地,三渺三菩提呀,达呀他,嗡吡呗吡呗,摩诃吡呗,吡呗斯吡呗,额尔巴唯,吡呗嗓巴唯,吡呗阿瓦葛日阿呢梭哈。
每次供花的时候念七遍,则供一朵花的功德就变成供一千万朵花的功德了。我们万万不能忽略、小看供养一朵花的功德,佛在《悲华经》当中讲过,即使在路边采摘一朵野花,以虔诚心扔到空中供佛,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议的。现在的城市绿化非常好,满街都能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我们不需要去采摘,仅仅是观想和念咒,就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何乐而不为?
其实,无论看到任何漂亮的东西,都可以供佛。可见,只要利用念咒的方便,积累福报其实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十四)行善
平时做任何善事——诵经、磕头等等的时候,都可以念诵咒语:嗡嗓巴日阿,嗓巴日阿,波玛纳萨日阿,玛哈臧巴吽帕,这与我们平时念的加持咒,只有一、两个音节有点不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想现前咒语的能力,发挥咒语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相信它。如果没有信心,则即使咒语本身有作用,也发挥不出来。但念诵百字明、佛菩萨名号,则哪怕不相信也有善根,所以我们不能轻视。
(二十五)出离心融入生活
也许有人会问,出离心不是让我们从世间出离、解脱,过飞遁离俗的生活吗?怎么出离心也能融入生活呢?
出离心并不是悲观、厌世,而是因为了知人生不存在值得追求的东西,只有解脱,才是唯一值得追求的目标,从此开始走上寻求解脱之路。
有了出离心以后,并不是从此以后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就可以不上班、不工作了。
有一个比喻说得很恰当:一个人自驾车去旅游,途中可能需要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在七八天的过程中,他要在路上住酒店、下馆子,但他的最终目的,不是住店、吃饭,而是到目的地去旅游。在路途中,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与心情随意选择,既可以住星级酒店,也可以住鸡毛小店;既可以吃高档餐厅,也可以尝路边小摊,但最后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旅游景点。
同理,我们的最终目标,要锁定在解脱上。但同时也要生存,要生存还是要工作。如果不去挣钱,就无法活下去,但这与没有出离心是有差别的。没有出离心的人,会把挣钱当作生命的最终意义,除了挣钱、享受、消费以外,没有其他目的。就像不是为了去旅行,而是特意去住酒店、到饭店吃饭一样。
佛法不排斥物质财富,而是反对仅仅为了物质生活而活。有出离心的人,一样会挣钱、会工作,但他的工作只是为了解决暂时的生存问题,他的最终目的不在于此,而是解脱。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这样提醒自己,这就是出离心融入生活。这样出离心与我们的生活就完全没有冲突了。
佛没有要求四众弟子一定要过贫困的日子,佛教徒一样可以享受生活,这在《佛教徒的生活模式》(见《慧灯之光》)中已经讲过。
同时,出离心与名声也不冲突,有名声同样也可以有出离心。
这是出离心融入生活的方法。
(二十六)菩提心融入生活
做任何一件事,不能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头位,最好先考虑他人的利益。当然,这对我们来说很难,但即便如此,也要迎难而上。在同事之间、同学之间、战友之间,不能为一些小事斤斤计较,要学会让步,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次要的地位。这就是菩提心融入生活,希望大家能点点滴滴地去做。
总而言之,除了贪嗔痴等精神上的恶念以外,其他任何行为,包括十不善中身造的杀、盗、淫的三种罪业,以及语造的四个罪业,都可以转为道用。
以什么转为道用呢?在大乘佛教中,是以两种力量转为道用,第一个是空性见,只要证悟了空性,深深体会到一切都是如幻如梦,则一切现象都可以转为道用的,所有罪业也不会影响到证悟者。另外一个,就是菩提心的力量。在菩提心的基础上,所有的行为也可以转为道用。
证悟空性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有一定的距离。即便是证悟了初步阶段的空性,但要用到日常生活中,或达到能够把一切行为都转为道用的标准还是有点难。但只要在作决定的当下有菩提心,一心一意为了众生,没有任何自私的成分,以当下这一瞬间菩提心的力量,即使是声闻、缘觉等小乘修行人根本不敢说、不敢做、不敢碰的杀、盗、淫、妄等行为,都能够转为道用。既然杀、盗、淫、妄等平时堕地狱的因,都能够转为道用,那还有什么行为不能转为道用呢?大乘佛法历来是以众生为本,只要对众生有利,即使做一点表面看来不如法的事情,也是稀疏平常的行为。这是《般若经》当中有记载的,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差别也在于此。
很多人都向往大圆满、大手印等高法,但只能是向往、羡慕而已,没有证悟大圆满,又怎么能将大圆满融入到生活当中呢?所以我们不要好高骛远。但上述方法,却可以真正运用到生活当中,希望大家都能学以致用。
《佛法融入生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