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离开目标,起了矫枉过正的副作用。侧面的意思,就是要随时警惕、小心关照、不直接观察。
这种修法同时有两种功效,第一,观想佛像本身,就是菩萨真正的禅定,所以可以积累很大的资粮;另一方面,还能帮助我们的心静下来。
3、第三个修法
具体修法同前,只是对境由金刚萨垛换成了释迦牟尼佛。
4、第四个修法
与前两个修法差不多,不一样的是:一,对境换成了藏传佛教的四臂观音;二,还要在观音菩萨的心口,观想观音菩萨的种子咒,一个白色的藏文舍(ZA:)字。舍字要观想得越小越好,并将眼睛与心,都专注在舍字上面,其他过程与前两个修法完全一样。
5、第五个修法
当前面的修法都修了,却效果不明显,心里的杂念还是源源不断产生时,就用最后一个修法。
让心里的杂念随心所欲地生起来,当冒出一个念头的时候,就去看这个念头。这不是用肉眼看,而是让心自己去看,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
一般而言,不太强烈的细微念头,在没有被发现的时候,它会继续保留,一旦被发现,它自己会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乌云在空中消散一样来无踪、去无影。
譬如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红花的时候,心里立即产生了这是一朵红花的念头。此时如果我们能立即发现这个念头的产生,它就会自己主动停下来,这也叫做念头的自解脱,念头的自生自灭。
但这并不是大圆满的自解脱,既不是空性,也不是光明,二者根本是两回事。不仅是心,包括所有的东西都是如此。再以耳朵听到的声音为例,当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人的耳朵里面,引起鼓膜振动后,耳朵便听到了声音,但之后声音很快就消失了,这样的消失,跟空性完全不同。就像空中一颗流星划过去,一下子了无踪迹,不留下任何东西,仅剩下一片虚空一样。
找到念头消失的感觉后,立即停在这个境界中。
这样停顿几秒钟,乃至一分钟、两分钟,然后在第二个杂念还没有产生,感觉比较好的时候主动打断它,之后又从头开始修。当第二个念头出来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地观照它的诞生过程,并能意识到它自己会消失。在它消失以后,也要知道它消失了,但此时不能去分析。譬如去想,刚才我产生了这样一个念头,然后我去看它,看了以后,它就消失了……不能这样分析、思维,因为思维本身就是一个念头。我们需要的,是它消失之后的境界。其后又以同样的方法,去观察第三、第四个念头,就这样轮番不断地修,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修法,这种修法有点类似于大手印的一种修法。
当然,这个方法对强烈的念头是不管用的,比如,当猛厉的嗔恨心生起的时候,即使我们发现到并去专注它,它也不会停下来,因为它发展得已经很强大、很有力了。中等以下的念头,就可以采取这种办法。
在没有证悟的时候,可能有些人会因为这与禅宗公案,以及大手印、大圆满字面所讲的内容比较相似,所以会觉得自己已经证悟了,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真正的证悟不是这样的。我们自己可以去体会,这只是没有任何念头,非常平静、非常宁静的状态,它的本质是阿赖耶识,既不是光明,也不是空性。
虽然这样的境界离证悟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如果真的修出了这种寂止,前面的加行也修得很成熟,再加上具德上师的窍诀与自己对大圆满的强烈信心,则开悟也是非常有把握的。
如果一天修四座,坚持一个星期左右,也会有效果,念头一定会减少。但如果在效果出来以后,就停滞不前,再也不修了,那就没有用,过一段时间以后,一切又会恢复如初。
这里讲得很清晰,一般的书上不会讲得如此明晰。哪怕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凡人,经过这样的密法引导,也能非常顺利、非常成功地抵达空性、光明的境界。
(二)无相寂止的修法
整个寂止修法从头到尾,都与禅宗的《六祖坛经》,以及大手印、大圆满法本的词句所讲的非常相似,都是放松、无念、无相,都是不思善、不思恶,都是善恶念头消失之后的本来面目,但实际上根本不一样。究竟区别在哪里,要我们自己去体会。
1、第一种修法
这种修法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比较昏沉时候的修法,另外一个是比较散乱时候的修法。
(1)昏沉时的修法
前后的过程同前,准备工作结束以后,让心静下来。
此修法与前几个修法的看式略有不同,毗卢七法的眼睛是往下看,而此修法的眼睛是往上看前面的空间,但也不要看上面的天花板,或专注在一个物体上,就看自己眼睛与外界物体之间的空间,心也跟着眼睛专注于虚空中,没有什么目标,既不去想虚空是什么样子,也不能想我一定要专注在虚空当中。放下所有的念头,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人要精神一点,不能太随便、太放松,不能有什么执着与念头,这样就不容易昏沉。
现在有些企业家因为平时工作压力太大,所以也会选择偶尔到山上去打坐两三天,把这种修法作为一种休息,让整个人的身心全部放松。这肯定很好、也很管用,但我们不能仅仅追求这些感觉,而是要在感觉比较好的状态中静下来,在念头还没有产生的时候,就中断观修,之后不思维其他东西,心立即又专注于这种境界。
所谓感觉好,并不是找到空性、光明的感觉,这些离我们还有一定距离,只要心里没有什么杂念,很清楚、很透明、很宁静,有舒适、快乐、轻松的感觉就行。
这个修法与前一个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没有任何念头。略有不同的是,前面的修法,是首先让一个念头诞生,然后等它消失,在它消失以后,再停留于这个状态。此处不是这样,不用等念头出来,而是在心里没有任何杂念——不追究过去,不迎接未来,也不思维当下,将所有念头放弃以后,让心安住下来,这就是一种寂止境界,但这还达不到真正标准的四禅八定。
此处也有一个类似禅宗的修法,有些时候我们要看看修禅定的修禅者,也即修禅定的主人翁是谁。回头反观:是谁在修禅定啊?肯定不是我的肉体在修,也不是我的语言在修,而是我的精神或心在修,那正在修寂止的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散乱时的修法
前一个修法,是眼睛往上看,虽然没有专门去想什么,但因为要求人精神一点,所以虽然不昏沉了,但容易散乱。
这个修法眼睛不是往上看,而是像平时的毗卢七法一样,眼睛随着鼻尖往下看,不要专门去看前面的任何物体,而是专注于眼睛之前的空间,然后让整个心全部放松。虽然空间当中没有什么可以专注的东西,说穿了也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修,这叫做修寂止。
放松的意思,也不是说心里什么杂念都不管,让它妄念纷飞,而是要有侧面的监督。
昏沉时的修法与散乱时的修法相同的地方,是都不去想任何事情,把所有的念头都放下来,在平静的境界中专注、停留。二者的差别有两点:一个是眼睛往上看,一个是眼睛往下看;一个是人要精神一点,一个是要放松一点。
在感觉好的时候,立即间断修法,之后又从头开始,这样周而复始地修。所谓的感觉好就是心平静而没有杂念的状态。
2、第二个修法
最后一个寂止修法,是麦彭仁波切讲的,也是最好的寂止修法。
其内容不是很多,其中讲到,在所有有相、无相,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寂止修法中,最关键的精华修法是:
前期与后期的步骤,同前几个修法一样。之后身体如前一般作毗卢七法,眼睛往上、往下看都可以,昏沉的时候就往上看,散乱的时候就往下看。但最重要的精华性技巧,不是面对外境,而是心自己回头去看自己,让心自己去面对自己。看心的意思,还不是看空性或光明如来藏,说穿了还是仅仅停留在阿赖耶识的境界中,这叫做心看心。心本来没有颜色、没有形状,虽然也可以称为心的本性,但这并不是光明的本性,而是世俗谛的心的本性。
因为心看心的时候,不会发现什么东西,故而也找不到什么可安住、可抓获的焦点,但我们也无须担忧,本来这就是不存在的,只需在这样的境界中静下来不往外面散乱,当发现它散乱的时候,要设法让它回头,继续专注在心的本性上。
任何事物都有两种本性,譬如说水,在世俗谛当中,它的本性不是固体、气体,而是液体;在胜义谛中,它的本性就是空性、光明。同样,我们的心也有两个层面的本性,最深层次的本性,是光明、空性;世俗谛中,它的本性就是阿赖耶与阿赖耶识。
阿赖耶与阿赖耶识,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比较明亮的部分,叫做阿赖耶识;没有念头的部分,叫做阿赖耶。
所有人的精神,是明亮、透明的。当然,此处所说的透明,不是类似于玻璃的透明,而是每个人自己心里清清楚楚感觉到痛苦、快乐等感受,因为它不像无生物那么毫无觉知,所以也叫做明亮,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
出座以后,要注意检查自己刚才打坐的过程。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不足,力争以后进行调整,之后是回向。
在寂止的基础上,如果上师给我们传授了很好的窍诀,就有可能比较顺利地进入空性境界,因为寂止与证悟之间仅仅是一步之遥了。
如果加行修法修得很成熟,对密法也很有信心,则证悟的可能性非常高;如果没有修加行,则连证悟的可能性都没有。
如果真的以后想修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密宗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修法,就要这样做,此外别无选择。我们不能怕麻烦、怕费劲。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妄图把费劲的修法都抛开,迫不及待地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去开悟,纯粹是炊沙成饭。
在心平静下来的过程中,也许有可能证悟空性,但即使没有证悟也没问题,只要加行基础扎实,并有上师的引导,在心静下来以后,一定很快会开悟。开悟并不难,难的是开悟以后智慧的成长。我们不能认为开悟就是成佛,就是达到目的了。
寂止的修法说得再透彻,也就是这些了,最多把分支说得复杂一点而已,大家一定要珍惜这些修法。
禅宗讲的顿悟、明心见性…
《寂止的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